•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高中历史课堂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之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之探索

    时间:2020-04-05 05:17: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师要加深对探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适切性问题的设计与切入,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变灌输课堂为思维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问题设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8

    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发现真理、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构建以自主性、创造性为基本精神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探究,实现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编历史教材每课都配有“学习思考”“材料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栏目,为教师构建探究性的学习课堂提供空间。

    一、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这是高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与思维发展的需求

    高中历史教材是对初中历史教材广度深度的扩展,升入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大,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他们的自主意识加强,求新求异思维倾向突出。他们不喜欢保姆式的老师,不愿囿于书本现成结论。他们喜欢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和老师、同学开展激烈的争论。所以教师要以生为主体、学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元素质。

    2 这是国内外探究性学习教育理念发展的要求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书于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的《学记》提出: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均揭示学生自主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杜威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提出真正的教育不应让学生静坐在教室,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布鲁纳曾经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知识建构出新知识。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建构对客体意义理解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十分重要。事实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是我们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3这是调整、改进不科学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调整、改进不科学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精神、敢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首先要打破教师垄断课堂教学,搞“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授受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在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原则下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主动运用知识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索学习能力,从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再次,教师要依托教材但又不机械地照搬教材,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设计适切性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1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新的提高

    教师一般要对学生作课前指导,让学生明确该课的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大体了解应探索的基本内容。教师设计方案时,要吃透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精神实质,并且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有“跳一跳,能摘到”的成功体验。比如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有教师在做了基础知识铺垫后,引导A层次学生进行新的探索: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以及安土重迁。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让B层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又通过大班环境下的分层教学使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切忌流于肤浅、浮于表面,过难过高、脱离学情,不着边际、远离教学主题。

    2切入问题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留下一些问题,让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应是探究性课堂的教学场景。比如有教师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以萨拉热窝事件的“枪响”为线索提出以下问题:这声枪响怎样搅动了世界?这声枪响何以能搅动世界?如果没有这声枪响,世界大战还会发生吗?并布置课后作业:“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问题的设计以点带面、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师也可以用比较法,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物之间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学生在鉴别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比如在学习《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教师可先由学生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找出其本质上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探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原因及对中国近代民主产生的影响。如果是复习课还可以从条件、内容、影响、本质等方面探讨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得以扩展、深化和迁移所学知识。

    通过讨论法,让学生从探究中“了解”“理解”达成“见解”。如我省有教师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时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了解”是什么,即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第二步,“理解”为什么,思考研讨问题,即(1)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为什么能建立民主政治?新中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所建立的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第三步,“见解”即怎么样,去评价、总结、认识。教师用多种方法来实现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再向其能力结构的转化。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创新兴趣从何而来?应该从问题情境中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教师导学、导思、导练的着眼点所在。教师设问角度要得体精巧,妙趣横生,既使学生带有浓厚兴趣去探索,又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在作业练习中设计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根据学习任务设计探索性的小课题等。比如我省有位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在上人民版必修3《追寻生命的起源》时提出三个问题:达尔文是异端吗?达尔文的思想从哪里来?达尔文的思想到哪里去?教师创设情境,点拨引导,不仅让学生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让学生锻炼提升探究历史阐释历史的能力。

    3问题要引而不发,激活学生思维

    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探索新知,应是师生双边活动、信息反馈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行摸索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有位教师执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引用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然后教师提出:在理解马克思这句名言的过程中有何疑问?教师按学生的疑问推进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材的重点难点,探索中的热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迁移与提高,及时引导学生升华已有知识,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续课程,最终实现从知识到学会应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素质转化。有教师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时,从“想家—回家—望家”,延伸到“有梦—圆梦—梦未圆、梦待圆”,深化本课的主题,并布置了如下作业:台湾尚未统一是祖国之痛,请你围绕这个主题找材料,你会采用哪些方法?该怎么梳理所找到的史料?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传授目标的达成,更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营造民主开放课堂氛围是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专题讨论、辩论,以达到让学生活跃思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目标。在讨论、辩论中,有些学生可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教师要予以积极引导、深入启发,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一时迷路的学生,切勿挖苦讽刺,要尽可能肯定他们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保护好他们深入探究的热情。比如我市有教师在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首先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然后教师呈现后世名人对其的几种评价再设问:为什么对同一个人评价有如此大的分歧?面对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该怎样分辨?我们该怎样正确评价秦始皇?再让学生探讨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欢迎学生怀疑、反驳,并亲切、友善、平等地与学生探讨知识、交流意见,课堂氛围和谐民主、活跃开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打开学生思维的另一扇窗

    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推荐学生读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探索思路。课中要善于提供有结构的观察材料,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在自学中不断探索问题。比如学习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后,教师可设计主题为“科学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由学生以抽签方式组建正反两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包括首席辩手、二辩手、三辩手和各自的援助队,并在双方辩论的基础上评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辩手、最佳内容等。通过辩论式的探究学习,不求答案的唯一性,但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思维定式,反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观点和结论的得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做出一个价值判断或者结论。

    人类的创新智慧首先表现在人的学习上。探究性学习开放民主,生动活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推动学生自觉地投身知识海洋中去获取信息,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将来必然具有较强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思维的能力,更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刘儒德等.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家华,男,浙江台州人,浙江省特级教师。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相关热词搜索:组织开展课堂探索探究性高中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