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0-04-06 05:21: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必然性,教育技术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社会需求、科学技术、人的全面提升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基础、根本动力、推动力、最终目的。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08-03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Perspective of Natural Dialectics//Wang Yunwu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its inevitability, it is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base, basic impetus, driving force, ultimately purpose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science experiment, society demands, science technology, people’s all-round promotion respectively.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alectics of na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009

    自然辩证法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遵循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教育技术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

    1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历史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根源。对人类历史长河中残存的只言片语的考辨,能够探寻到教育技术学孕育和形成的历史线索。

    1.1 教育技术学的萌芽阶段

    目前对教育技术学的萌芽有两种理解,即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2]。

    从广义上说,教育技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之间开始有信息交流的原始社会。人类信息交流经历了“吱”“呀”之类的单个词汇交流、手势交流、结绳记事交流、语言交流、文字交流等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尤其是文字出现以后,早期的骨、树皮、竹简、帛、兽皮等成了记录信息的媒体。这促进知识的传播,引发教育的出现,为教育技术学的出现埋下伏笔。19世纪后,电子媒体迅速进入教育领域,更促进教育技术学的诞生。

    从狭义上说,教育技术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大发展,社会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革。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直接促进教育技术学的诞生。

    1.2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阶段

    本文主要分析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阶段。

    美国教育技术学的诞生,经历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等4个阶段: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直观教学,由此引发视觉教育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等媒体应用于教育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视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教育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更名为视听教育分会,出版专业刊物《视听传播评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传播学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有人用传播学的观点研究教育过程,这促使美国将视听教育改为视听传播;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系统理论以及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更新,促使美国最终在1972年正式起用新名称教育技术,由此标志教育技术学这一门学科在美国诞生了。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前期,电化教育的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电化教育的停滞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电化教育的深入发展阶段。1984年,我国开办电化教育专业,标志着电化教育学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建立。1993年,原国家教委把电化教育学更名为教育技术学。

    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都是经历了从萌芽孕育到形成的阶段。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2 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基础

    任何自然科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交叉形成的学科,也建立在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基础之上。

    在人类历史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交流信息,需要传递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原始人开始漫长的寻求具有共同性和持久效能的媒体。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需要储存传播更多的知识。在工业社会发展的后期,如何快速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人们面临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的诞生为解决人类如何有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升工作绩效提供了可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期,社会的分工不像现在这样细化,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并不需要较多的知识。

    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科学试验以一种独特的实践形式分化出来。科学试验以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进行专门研究为目的,具有生产实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3]。科学试验出现以后,人类开始反思教育活动,开始用试验方法研究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媒体等。经过试验研究,程序教学机、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出现了。长时间对比试验研究后,人类开始意识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和管理,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提高工作的绩效。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为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

    3 社会需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需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社会需求,教育技术学就没有存在发展的必要性。教育技术学的产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既有教育学习方式的冲击,又有观念的冲击。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知识量的剧增呼唤新的适应学科出现。教育技术学就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在为知识的有效传递做着贡献。

    恩格斯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自然界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4]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活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也是选择了教育这一消费方式。受教育者经过接受教育这一消费支出,在进入社会生活中就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就满足了受教育者的经济需求。教育技术学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受教育者用较少的经济投入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回报。绩效技术应用于企业和教育领域,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这也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经济价值。

    4 科学技术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教育技术学发展就越快。相关学科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4.1 相关学科的发展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说:“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5]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交叉学科门类之一。形成教育技术学的各门科学之间必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技术学在教育领域、医学领域、军事领域等均有较好的应用。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受到多个学科的影响。

    教育技术学是综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的,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非线性科学、思维科学等。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的深入都与这些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论、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较大。无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支持学科还是教育技术学的技术支持学科,都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论研究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通常是理论的突破会激起技术上的重大变革,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教育技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会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或技术支持,可以推动教育技术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4.2 科学技术方法论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科学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技术学发展中不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科学认识中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是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认识的基本方法。在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认知中,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就是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科学事实的抽象概括。科学认识中的数学方法以其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普遍性而著称,为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了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逻辑思维工具,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认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认识中的系统科学方法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这就是把教育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看做一个系统,在研究和处理客观对象时应用整体性、动态、最优化、模型等原则。系统科学的这种思维模式,使对教育技术学的整体把握成为可能。科学认知中的复杂性思维方法,把教育技术学发展看做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复杂性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科学技术方法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它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认识。

    5 人的全面提升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人类学习和改善人类绩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呵护,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背景[6]。教育技术学是具有宜人性的学科。

    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那天起,就与自然界产生对立。在这个矛盾中,人处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动地位。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要想真正成为主人,必须实现人的全面提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是为了增加人的智慧和认识客观事物、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育工学(教育技术学在日本被称为教育工学)培养具有解决威胁到地理以及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必然[7]。目前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区域间的纷争、资源争夺、沙尘暴等已经向人类提出挑战,需要人类解决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学科,其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提升。教育技术学中的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突出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提升。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人类社会的演变,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是一个从孕育萌芽到形成的过程。教育技术学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迎合了人们的需要。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科学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指导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从学科上来说,教育技术学是一般学科,自然辩证法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层次的学科,也就说教育技术学与自然辩证法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促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指导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0-11

    [2]高兴华.科学认识论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165-1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4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27

    [5]王运武,王太昌.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3):8-12

    [6]坂元昂.重构网络环境下的日本教育工学[J].吴鹏泽,译.中国电化教育,2006(5)

    相关热词搜索:辩证法教育技术视角自然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