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现代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的整合

    时间:2020-04-07 05:11: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自身也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7-0098-01

    1 传播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新视角

    信息技术也有人称之为传播技术,信息与传播有着内在天然的联系,二者相伴相生,彼此推动。

    互联网的普及,势必改变以往传播者宰制信息的角色,也将改变传播者与受播者及信息之间的关系。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播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播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也是受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受播者,可以主动传送信息;更是主动的受播者,可以主动选取信息。研究互联网的传播学者认为,互联网具有五大特质——多媒体、互动性、共识性、超文本特性和自由传达方式等。

    第一,互联网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电影画面、虚拟真实的动作等符号,在所有的媒体中对感观能产生最多元化的影响;

    第二,它是互动性的,即使用者可以主动浏览网页和资料库信息并能做出即时回馈;

    第三,它是共识性的,即使用者可以超越地域界线,接触全球网络信息,以实时的方式传送和接收信息,把空间和时间都压缩了;

    第四,它是超文本的,打破传统线形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用者可以依循超文本的特性接触无穷无尽的信息;

    第五,传统媒介有所谓守门人的角色,然而,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其精神是提倡没有架构、没有动机、没有审查,信息是依其本质而自然流动的。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为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就教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传播过程,它也遵从传播学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播者(信源),为了恰当地传达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往往略去了似乎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而学生作为受播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简单的反馈,这种线性的传递,阻碍了学生去主动获得丰富的信息。事实上,教学实践的大量事实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教授的信息输出量,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向双向(或多向)交互式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换句话说,信息不再是从教师那里“拿”回来,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找”回来的。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二者融合將有利于语文的教与学。

    2 思维科学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主要有三种形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但这三者的关系并不平行、对等。其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唯一区别只是思维的材料不同而已。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要有形象、直观的事物表象作为内涵,才能使思维内容有血有肉,具有活力;而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也要靠言语概念的帮助与支持,才能使表象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从而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两者之间并无高级与低级之分。而创造思维与前两者相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它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是对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上面哪一种思维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一个人若没有语言能力,那么所有的思维、沟通、学习等活动,都会受到严重阻碍。奥地利学者路•维特根什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说:“我的语言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界限。”这句话充分显示出语言对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科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跳跃性,是一种非线性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因此,从理论上讲,语言要与思维同步必须也得以非线性顺序出现。但事实上,传统的阅读和写作,常常采用线性顺序,即一种直线的、单向的顺序,这必然桎梏天马行空的思维,以致产生语言和思维的冲突,因此,我们常常会有“言不及意”的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冲突提供了可能性。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和管理信息,这使得人类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谓超文本是指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文本链接突破了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让人们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地,进行随意的跳跃。它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删除不合主题的冗余材料,不同的部分可以任意调换先后次序,进行自由组合。

    因此思维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空间中,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超文本的这些特性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如我们把它与语文教学整合为一体,将为语文的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开辟新的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职高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