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早期基督教的宇宙观与“杰罗姆地图”

    早期基督教的宇宙观与“杰罗姆地图”

    时间:2020-04-23 05:19: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它包括《旧约》和《新约》。《圣经》毕竟是一部关于宗教及伦理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系统研究世界地理问题的地理学专著,它在地理学方面的描述是非常含混不清的,据说伏尔泰曾说过:“上帝显然不是地理学的行家。”《圣经》对于宇宙与世界的看法,是通过一些简单、模糊、分散的文句反映出来的。

    《圣经》中的地理

    《圣经》告诉人们,包括世界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来的。《创世记》写道,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明,区分了昼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穹苍(天空)。穹苍宇宙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上帝居住的,下面是人类生活的。在人类的世界中,平坦的大地四周被海水所环绕,海水则是从地底下涌流出来的。就如天空有柱子支撑一样,大地下面也有坚固的柱子。

    就地理知识而言,《圣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比较狭窄。《旧约》主要记载犹太人的历史,所以,其地理范围以巴勒斯坦为中心,兼及地中海东部地区和埃及。《新约》主要讲述耶稣及其门徒的事迹,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巴勒斯坦、小亚细亚、欧洲南部地区等地。在《新约》中,罗马城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阿拉伯半岛已被看成是世界的边缘了,东方的印度,则是一个遥不可测的地区。

    《圣经》中的宇宙观是落后的,书中的地理知识是贫乏的。但是,到了罗马帝国晚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圣经》反而成为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与依据。

    早期基督教的主要任务是争取生存与发展。在教会内部,除了争权夺利外,还围绕着教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样,早期教会很少有人关心科学知识,有些人甚至认为科学对于基督教来说是有害的。不过,为了研究《圣经》,也有个别教父热心于探讨相关的地理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优西比乌斯(Eusebius of Caesarea,约260~341年),另一个是杰罗姆(Jerome,约340~420年,中文又译作“哲罗姆”)。

    “学识最渊博的教父”

    优西比乌斯出生在巴勒斯坦的凯撒利亚,经历了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他后来潜心学术研究,撰写了《教会史》(Church History)、《巴勒斯坦殉道者》(The Martyrs of Palestine)等,被誉为“基督教教会历史之父,基督教的希罗多德”。大约在330年左右,他撰写过专门研究《圣经》地理的著作(共四卷),但只有最后一卷保存下来,即《圣经地名考释》(onomasticon)。根据杰罗姆的说法,优西比乌斯的《圣经地名考释》本来是附有地图的。不过,这些地图早已失传了。

    杰罗姆是早期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他与安布罗斯、奥古斯丁被称为教会三博士。他曾在罗马学习过,还在地中海东部的许多地方游历过,晚年隐居在伯利恒的一座修道院中,潜心研究《圣经》,直至去世。杰罗姆的最大贡献是,把希腊文《圣经》译成拉丁文。他翻译的《圣经》“文词优雅,着重意译”,受到普遍的欢迎,是欧洲中世纪最流行的《圣经》译本。1564年,罗马教皇在特兰托公会上正式宣布,杰罗姆翻译的《圣经》是“天主教会的法定《圣经》译本”。

    在研究《圣经》的过程中,杰罗姆于390年前后以优西比乌斯的《圣经地名考释》为依据,写成《希伯来地名考释》(Liber locorum)一书。他把《圣经》中的地名按照字母顺序编排,并加以考证。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中,收藏着一部《希伯来地名考释》的法文抄本,抄写的时间大约是在1150年左右。在这部抄本中,附有两幅地图,后人称其为《亚洲地图》和《巴勒斯坦地图》。《亚洲地图》上有278个地名及注文,《巴勒斯坦地图》上有195个地名及注文,其中有66个地名及注文在这两幅地图上是相同的。地图上没有复杂的图案与符号,一般是用城堡来表示城市,用圆圈来代表河流的源头,山脉则被画成是连绵起伏的折褶状。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地图,当然不是杰罗姆的原作,而是后人摹绘的,但由于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反映的是4世纪的地理状况,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认为,这两幅地图的最初作者应当是杰罗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将这两幅地图称为“杰罗姆地图”。

    《亚洲地图》和《巴勒斯坦地图》

    杰罗姆的《亚洲地图》大小为356×230毫米,东方朝上,地图上部是印度洋,小亚细亚位于地图的中央,其面积几乎相当于亚洲其他部分的总和。这幅地图以小亚细亚为中心,包括中亚、东亚、巴尔干半岛和东欧。由于该地图刻意突出小亚细亚,结果使周边地区严重缩小了,各地之间的距离更是错误。地图最下方,是被拉长了的巴尔干半岛,其中右下方是希腊(Achaia),左下方有个皇冠状的城市就是君士坦丁堡,它濒临着连接地中海与黑海的海峡。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地中海,则被画成是一条狭狭的海湾。这幅地图上海岸线的走向并不统一、地理方位混乱,各地区之间的比例严重失真,所以,整幅地图看起来比较陉异。地图上有一点基督教的内容,但并不突出,更没有成为主题。例如,《圣经》说,大洪水退去后,挪亚方舟“搁在亚拉腊山脉的一座山上。”在《亚洲地图》中,亚拉腊山上就画出了一条方舟的图案。

    在这幅《亚洲地图》上,最上方(东方)的整片海域都被称为印度洋(Indicus oceanus),这样的名称一左一右出现在两个地方。地图东北角(左上方),在“印度洋”几个字的两侧,各有一个岛屿。右侧较小的岛屿称为“蒂洛斯岛”(Tilos insular),左侧的岛屿稍大点,上面写着“此处的希波波第斯人(the Hippopodes)双腿似马”(Hipode equina cFura habent)。这种长着马腿的希波波第斯人是个传说中的种族,生活在已知世界的边缘地区。

    在希波波第斯人居住的岛屿正下方,是个长长的半岛。这个半岛正好位于东方大洋(印度洋)与北方大洋的转角处。半岛左侧的大洋(也就是北方大洋)上面标明是Sericus,即“赛里斯海”(“中国海”)。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心目中,赛里斯海应是已知世界最东方的海洋,但在这幅地图上,却成了已知世界的北方海洋。古代希腊罗马人所说的丝绸之国“赛里斯”(“中国”)在这幅地图上被置于世界的东北角,北面濒临北方大洋,西面濒临里海。里海被画成是个海湾,与环绕大地的海洋相通。

    杰罗姆的《巴勒斯坦地图》(356×230毫米)以巴勒斯坦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小亚细亚和埃及。图中标出了罗马行省的名称,例如色雷斯、撒马利亚(Samaria)等,还注出了77个城市名称,其中多数位于巴勒斯坦。有几个城市被特地强化,画出了其特征,例如右下方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左下方的君士坦丁堡也与《亚洲地图》一样被画成皇冠状。君士坦丁堡右上方,则是爱琴海上的岛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城被画成是个大圆圈,旁边还有耶路撒冷的名胜大卫塔(Tower of David)。虽然图中有几处地名涉及到《新约》,但多数内容与《旧约》有关,例如在一个群山上,写着这样的注文:“挪亚方舟就停在亚美尼亚(Armenia)的这个山上”。

    “杰罗姆地图”是早期基督教在地图学方面最重要的作品,它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于解释《圣经》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以,《圣经》中所记载的地名(包括天堂)等内容就成了早期基督教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他们不再像古代希腊作家那样热衷于探讨“有人居住世界的大小”之类的问题。其二,绘制地图的目的,不是为了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地理位置及各地问的距离,而是为了说明《圣经》,这样,地图就开始成为表现基督教教义的图像和符号。其三,在这两幅地图上,古代希腊罗马的地理知识仍然是重要的内容,这表明,古代希腊罗马的知识尚未被彻底“基督教化”。其四,与后来的中世纪相比,这两幅地图上的基督教内容并不是十分突出,更没有被夸张,例如地图上没有出现伊甸园及亚当夏娃的形象(相反却是关于亚历山大的太阳树与月亮树),来自《圣经》的内容也很有限。其五,由于不知道地图投影的方法,所以,地图显得非常粗糙,地理方位极不准确,比例关系更是错误百出。其六,把赛里斯(中国)标绘在亚洲东北角,并且认为其地域不大。

    罗马帝国晚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知识及地图开始被“基督教化”,“杰罗姆地图”就是典型的实例。从此,西欧的地图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断被涂上基督教的色彩,进入中世纪之后,就彻底成了宣传基督教学说的载体。(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宇宙观地图杰罗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