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教育的评价

    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教育的评价

    时间:2020-04-23 05:19: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基督教打着传播福音的旗号,但是依旧难掩其文化侵略的本质。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各级学堂,带来了西方文明的理念,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基督教教育近代东北影响

    一、基督教“以学辅教”的本质

    教会学校对宗教课程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基督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基督教文化战胜中国固有的文化,使其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不得不披上宗教的外衣,借助于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因此,教会学校客观的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依托。教会学校注重学生的灵性发展,《圣经》就是最重要的课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它。海城三育中学中,初成立时,“学生均为教徒子弟,免受学杂费,还补助伙食和笔墨纸张等文具费。”“所学课程:以《圣经》和英文为主要课程,四书五经为次要学科。马钦泰亲自讲圣经,其妻教英文。”育英女校设校的目的即为:“主要是进行基督教的宣传和和培养基督教的骨干,除教文化课外,还让学生学神学、做礼拜。”辽阳文德中学圣经课每周讲授二节课,为必修科目。宗教仪式,每天早晨上课前,举行二十分钟礼拜仪式。礼拜日全体学生去礼拜堂参加礼拜,约一时半,其余时间为学生在校自由活动时间。直到1938年宗教礼拜,改为自由参加。

    二、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转型

    西方传教士带着崭新的教育思想在东北地区大量开办学习,给东北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近代教育最终走向何方?教会教育并不可能起决定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为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

    在近代中国,教会学校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教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特色上。笔者就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对基督教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做详细介绍。

    (一)教育体制的“西化”

    教会学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就同时搬来了西方的一整套的教育教学体制。在传教的过程当中,历经数十载,把这套体制在东北地区复制使用。这套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每一级都有独特的培养目标和考察方法,在这套教育体制下设立了几乎涵盖了各级别、各个类型的学校。在教会学校的刺激之下,尤其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学制颁布后,中国新式教育迅猛发展。中华续行委员会编写的《中华归主》中记载,东北三省平均每七十人中有国立小学学生一人。据1916年教育部报告——最新可靠消息——东北三省共有初级小学七千二百一十四所,学生二十四万八千八百七十八人,高级小学五百零四所,学生二万四千八百四十二人。男生占小学学生总数之93%.每一千居民中平均有小学学生十三人。当时东北大部地区极其缺乏国立学校设施,不少县区内仅有高级小学一所,初级小学不足十所。至于辽河流域一带人口稠密地区,教育设施则不亚于本部各省。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学校也移植了英美各国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多样化的近代教学法。海城三育中学的“马师娘”采取分班流水式教法,以达到口笔兼能、读写并重,认真进行严格的口语基本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学校强调应由学生自己操作进行科学实验,或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实践式教学方法。沈阳文会书院的新楼西部为化学实验室,“作试验时,学生每人分得试验必需的仪器一份”。文光中学“为了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的辩论和演讲能力,由学生会学习委员组织于每周六第七、八节在礼堂举行演讲会,有时间周举行。届时校长必参加,其他教职员不限。演讲题目及取材自拟自选,不受约束。在旧民国时期,正当“五卅”运动之后,内容属于反帝、反封、青年之使命、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自由)赛先生(SIENCE科学)之类。日伪统治时期,内容受到极大限制,只讲些学习方法,卫生与健康。爱护公物、统一度量衡等。有时请教师讲几个专题,如演讲时的态度与姿态,言辞的选择,形式逻辑常识等串插其间。结束时,由校长进行讲评。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在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无异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批讲授中西学的学校,这给当时当时陈腐不堪的清末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活力。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会议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为,决定编辑两套学校教科书,一套供初等学校使用,一套供高等学校使用,内容包括数学、天文、测量、地址、化学、动植物、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等,并强调要用中国的例子和图解,以便于中国学生理解和掌握。到1890年,该委员会审定出版了84种课本、50多幅地图和图标,并卖出了3万多册书。这些课本的编写出版,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启蒙教材。

    (四)基督教与新式人才的培养

    以西学作为储备,这些教会学校毕业的学生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知识分子。据统计,从 1901-1920 年间全国范围内基督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大学预科者 1720 人,教牧工作 296 人,医生 295人,护士 126 人,律师 49 人,教师 1093 人,受聘在教会工作者 1423 人。教会学校的毕业生填充各个岗位当中,为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一定贡献。如海城三育中学的第一批优秀毕业生均保送到营口海关、邮政和外国商行工作。沈阳文会书院的许多毕业生都受聘为教师,或作为海关、铁路、邮政、盐务等通晓英语的办事员。

    参考文献:

    [1]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阳文史资料[G].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

    [2]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3]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 —— 一九二〇)》中卷[M].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4]政协辽宁省海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印.海城文史资料[G],1988 年

    [5]中国人民政协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九·一八”前学校忆顾.辽宁文史资料总第 33 辑[G].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盛京时报》影印本,《盛京时报》影印组,1985 年

    相关热词搜索:东北地区基督教近代评价教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