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王炳照:桃蹊李下,炳烛千秋照后学

    王炳照:桃蹊李下,炳烛千秋照后学

    时间:2020-05-07 05:19: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他胸怀祖国,心系教育,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行堪为世范,学足为人师。有后学称之为:“学海五十二载熠熠发光,事业重如山,稷下沉璧。承绝学于盛世,杏坛传薪火,金声木铎,桃蹊李下,炳烛千秋照后学。人生七十五年灼灼生辉,名利淡如水,坦荡情怀。却私欲而刚正,逆境见节操,石坚冰清,山高水长,逸香四海享美名。”

    王炳照,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活动家,中国教育史学科的重大建树人,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多次担任国家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亲历并引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名副其实的教育史学学术泰斗。

    1934年12月15日,王炳照出生于河北省景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进入带有私塾性质的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47年进入河北省冀县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河北省保定财经学校。1955年2月在石家庄市地方国营棉织厂做会计出纳工作,一年后,工厂内部精简机构,工厂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默许年轻人报考大学。从报名到考试只有两星期的时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借来的有限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9月他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就读。1957年,转学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教育专业,从此迈上可称之为其毕生事业的教育学领域。1961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学习,师承陈元晖、毛礼锐、陈景磐等老一辈教育史学家,正式跨入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领域。1965年研究生班毕业留校工作至2009年10月去世为止。

    逝世前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第三届和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教育学报》主编,《教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编等职,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他十分重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其足迹遍及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瑞典、以色列等国,以及台湾、香港、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其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求是态度、卓越的见识和才华、崇高的道德品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无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默默耕耘 初露头角

    1965年,王炳照研究生班毕业后留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1965年至1976年是他默默耕耘、刻苦自励的12年。这12年为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76年10月底,因工作需要,他由教育系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17年编辑兼教学科研的生涯。他在学报创刊50周年时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我做学报编辑十七年》里,表达了自己对那段生活的眷恋:“假如有机会,我还愿意做编辑”。并且深有体会地说:“我深感,高校学报编辑兼职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教学科研人员兼职承担部分编辑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曾在学报编辑部共事17年的潘国琪教授,称赞王炳照是值得信任的挚友,“是个大好人”,是他“最好的兄长、同事和朋友”。他说: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耳濡目染王老师身上很多优良的品德,如对人热情,乐于助人,甘当绿叶,忠于职守,慎重严谨等。每天上班最早到的是他,节假日仍在办公室忙碌的还是他。他对大量的稿件一篇一篇地筛选、审读、修改;对文中的史料和引文一条一条地查实、核对,容不得一点差错出现在他所编发的文章里。

    从事编辑工作的17年,是王炳照自1965年留校工作以后的45年工作生涯中在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也是奠定他日后教育史学科带头人学术地位的关键时期。1983年他领衔编著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出版,这一教材至今已重印数十次,修订4版,成为国内使用面最广的中国教育史教材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毛礼锐先生去世前,他积极协助毛礼锐先生指导博士研究生多名,如1987年于国内首位获中国教育史专业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俞启定、1988年获得中国教育史专业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毕诚和程方平。协助陈元晖先生完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基本奠定了中国书院研究的理论框架,也因此成为新中国书院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协助毛礼锐、沈灌群二位先生主编《中国教育通史》(6卷本)和《中国教育家评传》(3卷本),并亲自组织编写了一批中国教育史学术著作,对恢复和发展我国教育史学科起到了承前启届的作用。

    勇挑重担 硕果累累

    1993年10月底,因工作需要,王炳照调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从此开始了其一边搞教学科研,一边兼做编辑工作的生涯,一直到其病逝为止。这一时期是他全部工作生涯的第二个辉煌时期,也是其一生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老前辈们相继辞世之后,王炳照勇挑重担,组织全国各地的教育史研究队伍,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通史性质的重大项目,先后主编或合作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8卷本)、《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8卷本)、《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10卷14册)、《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等几十部著作。此外,他还主持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成就卓著。

    2001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作为这一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王炳照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其博士生导师的生涯中,他先后培养了近20届博士研究生,其中已获博士学位的有40多人。这些学生很多已成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大学校长,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也传承着他的精神、品格和薪火。

    王炳照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为他赢得了教育界同仁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社会和政府的多次肯定。他是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他先后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党员”等称号。

    80%做人 20%做学问

    王炳照女儿王向军说:“父亲这一生著书无数。在纪念他的各种文章中,大家都表述了很多他的成就。对于我来说,父亲的诸多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生做事的态度,为人的理念。父亲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很不同,人文科学的80%是怎样做人,20%才是做学问。父亲一生一直是用他的心来做学问的。”

    王炳照是个深明大理、聪明睿智、高风亮节、宅心仁厚并求是认真的人。工作上,他一丝不苟、

    相关热词搜索:后学千秋王炳照桃蹊李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