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不断提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水平和践行能力

    不断提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水平和践行能力

    时间:2020-05-10 05:19: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明确其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从而积极推进践行乡村振兴,推动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农,天下之大业也。”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为“三农”加了发展引擎,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百姓添了无限憧憬。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十九大之所以提出乡村振兴,主要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第一个一百年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关键在于“三农”工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论断,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村必须富。”也就是说,“三农”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就能实现了,这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的要求。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5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全面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不是全面现代化,所以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背景。第一个背景是目标导向提出来的,第二个背景乡村振兴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出的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基本内涵

    (一)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给我们擘画出了未来几年农村产业发展的蓝图——农村产业融合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要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乡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生态基础设施方面,比如在基础设施上,绿化造林、公路交通规划、文化广场建设跟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另外,我国农村普遍缺少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和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生态宜居,就是要推进乡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 “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让乡亲们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中。

    (三)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注重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和整体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一些陈规陋习、封建旧俗还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农民的法律规范意识相对淡薄,各种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活动也趁虚而入,如赌博、非法传教等。针对农村目前发展状况,十九大报告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这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力度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村整体精神风貌,树立文明乡风;要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要让乡民们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主动接受文明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摆脱落后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让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让农村乡风民风好起来、美起来。

    (四)治理有效。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乡村治理的路径:“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就是就要增強社会的治理力量,要充分挖掘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个人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治理潜能,做到还权于民,培育和保护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进一步推动村务公开,扩大村民的监督和参与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要求。德治就是要加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通过“三治”齐头并进,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

    (五)生活富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惠民政策的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城乡差距缩小。农民对自身健康、居住环境、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农民生活的要求从“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这是对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积极践行推进乡村振兴的三点举措

    (一)聚力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基层组织,特别是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比如韩庙镇依托“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增强“四个意识”,履行“两个责任”,着眼“制度建党”,强化“正风肃纪”,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三会一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整个工作之中,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建设各领域、全过程,为推进镇域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聚力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比如商河县郑路镇:一是做好特色农业,立足蔬菜、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采取“政府主导、龙头企业支撑、示范基地带动”的模式,大力打造特色农业区。二是做好科技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健全三级农科信息服务网络,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和畜牧养殖关键环节,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做好规模农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发展壮大设施农业,推动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的现代规模农业新格局。四是做好品牌农业,利用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名优产品发展,打造“以旅促农、以游富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聚力生态振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比如商河县张坊镇:一是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采取控煤、治企、降尘等有效措施,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淘汰低空排烟设施,积极宣传推广优质燃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二是聚焦水质安全保障领域。扎实开展“清河行动”,严厉惩治垃圾乱倒、乱搭乱建、胡乱采挖等行为,目前已拆除违建2处、共计225平,并对镇域内临商河、商中河和引黄干渠等主干河道进行巡查维护,及时打捞、清运河道垃圾;三是聚焦生态绿化建设领域。以绿化、美化、生态林地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造林增绿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践行不断提高振兴乡村能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