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从世界经济史的视域看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及其地位变迁

    从世界经济史的视域看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及其地位变迁

    时间:2020-05-23 05:22: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经济史研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各种视域融合起来,才有可能看到更为真实的历史。本文力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史的时空框架里进行比较研究,纵向比较以考察中国经济的演变与发展,横向比较以考察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变迁。要进行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尽管当下对“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以下统称为GDP)这个经济学的概念多有诟病,并以此为时髦,殊不知早在30多年前,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就对GDP指标提出了质疑,他们企图用“经济福利量”(MEW)指标来对GDP指标进行调整。但是,另一方面,尽管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确有其局限性,在一个科学的从总体上评价经济的数量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我们还是只能运用GDP指标,毕竟GDP是反映经济总量、生产力与经济结构等要素的综合指标。

    回顾14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史,700年来最令人惊叹的历史现象就是制度的重大变迁与经济的持续加速增长。700年前的千年,欧洲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05%,整个世界的情况亦大抵如此,按此速度,经济翻番需要1400年的时间。14世纪以来,首先是地中海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此后渐及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18世纪70年代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年经济增长率破天荒地达到2%。19世纪的美国与德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后来居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亚的日本与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年经济增长率竟然超过9%。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再加上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的增加,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就呈现出加速运动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15世纪前后的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15%,而到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19世纪20年代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0.32%,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0.93%,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达2.11%,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96%。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增长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陈振汉的研究,中国经济在公元前5世纪开始就一直领先于世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于这一事实,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也是承认的,如英国史学家丹斯说过,“从罗马帝国逐渐衰落到工业革命开始,1500年间,中国比欧洲文明程度要高”。这种情况到处于13、14世纪之间的元代也并无改变,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在1271年跟随其父来中国,他在中国游历整整16年,回国以后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据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所言,“整整两个世纪中,多少商人和航海家因为这部‘奇迹之书’而想入非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可波罗在书中盛赞中国之富庶。1289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孟德高维奴在给罗马教廷的书信中总结得好!他说,“就帝国的幅员之广阔、民族之众多、财富之无限而言,我认为,世上任何君主都无法与大汗相比。”

    迨之明代,尽管西欧走上了经济增长之旅,但中国经济在当时依然领先于世界。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这种国力强盛的表现。郑和的下西洋,几乎要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远航要早一个世纪。据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共计有62艘装有九桅大帆,排水量在3000吨规模的“宝船”所组成。有研究表明,郑和的这支船队不仅在船只规模和装备上大大超过15世纪末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哥伦布船队和在当时绕过好望角的葡萄牙达迦马船队,甚至可以使16世纪称霸世界海域的西班牙舰队相形见绌。虽然郑和的远航在15世纪3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由此而兴起的海上私人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在1573~1644年间通过外贸出超而赢得了2600万墨西哥银元的顺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和商业化趋势。明代后期,尤其大约在1615年以来,全球的气温下降了2至3摄氏度,1626~1640年间反常的气候袭击中国,地球上的气温降到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史称“路易十六的小冰川期”)。当时的社会矛盾以此为触发点,农民反抗揭竿而起,社会动乱一触即发,饥荒连年,战乱频仍,这使得晚明的经济与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同时出现衰退,而当时中国的经济要比西欧衰退得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熙前期(约为17世纪80年代)。

    有清一代,大致经历了17、18、19三个世纪,除了17世纪中期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和人口危机之外,总的说来,这三个世纪是世界经济开始加速增长的时期,也是西欧经济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时间。对中国来说,清代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济高峰,又是经济走向低谷的一个拐点,是中国经济史值得特别研究的一个朝代。

    当世界历史翻开18世纪第一页的时候(公元1700年),正值中国清朝的康熙39年,尽管中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2.3%),但是如果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其GDP总量(当时整个欧洲的GDP占世界的24.9%)已经超过中国的12%,而且其人均GDP更是超过中国的54%。整个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的康乾盛世,虽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里,人均GDP已经停止增长,但由于中国人口在这一百年里翻了一番还要多(中国人口从1700年的1.38亿增加到1820年的3.81亿),到1820年时,中国的GDP较1700年增加了将近3倍,占世界的32.9%,而当时整个欧洲的GDP只占世界的26.6%。所以,在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又戏剧性地超过欧洲的24%,可以说在1820年,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然,这不过是一个传统的增长,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是一件值得玩味的历史事件,它是强弩之末的传统中国与初生牛犊的现代英国的一个历史性较量。

    与当时处于日益发展的世界经济相比较,1820年无疑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拐点。因为,与英、法、德、美等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不仅停滞不前,而且GDP的年均增长率还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可以从当时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的评价中反映出来。1767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发表了其重要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他在这本书的导论中充分肯定了《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可靠,同时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是已知的人口最为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像中国这样一个帝国,其大小与整个欧洲相埒,宛如整个欧洲联合起来,置于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但是,9年之后,1776年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其中对中国经济的评价与西方人过去的评价相比,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指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更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尽管还在称赞中国的富裕,却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停滞的静止状态。当然此时亚当·斯密的参照系已不是过去的欧洲,而是经济即将起飞的英国。到了19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已经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文化了。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幼年文化”,“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今天的情状……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黑格尔还说,“满洲人夺得了皇帝的宝座,成立了当今这个朝代。而后,这个新朝代不能使国内有什么变更。”

    尽管中国的GDP由于人口的惯性增长,到1850年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峰值,比1820年又增长了近10%,但紧接着就急转直下了。1850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经济衰退的表面原因,据刘佛丁、王玉茹和赵津的研究,1850~1887年间中国GDP和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为-0.64%和-0.38%。正如马克思所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将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一场革命,他紧接着说,“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从数据上来看,导致经济衰退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衰减,1850~1870年,中国人口从4.12亿减少到3.58亿。

    同治中兴以来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现代化努力,晚清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887~1914年间中国的GDP年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和0.30%。辛亥革命以后,1914~1936年间中国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45%和0.92%,1936~1949年间的中国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2.40%和-2.87%。

    毋庸置疑,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低谷,新中国成立以后,用了三年时间治疗战争的创伤,使1952年的经济状况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即便如此,1952年的中国经济还是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2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份额的5.2%,而当时中国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这就使得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4%。1820~1952年的130多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仅有0.22%,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1953~1957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时期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2%。但是,在1958~1963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等指导方针的错误,使得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为-2.0%。为此,不得不对国民经济进行为期三年的调整。1963~1965年的调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1%,当然这种高速度是恢复性的。从1966~1975年的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GDP年增长率分别为6.9%和5.9%。总的说来,在执行计划经济的二十多年里,即1953~1978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96%。当然,这个增长率如果进行纵向比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增长率。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尽管比世界1950~1973年间的GDP年均增长率4.91%要高出20%左右,但是如果与当时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相比,则大为逊色。日本在1950~1973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29%的水平。再看剔除中国、日本和印度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1950~1973年的GDP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05%的水平,中国显然落后于这些亚洲国家。如果从人均GDP增长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口翻番,1950~1973年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86%,低于世界同期水平的21.93%。在这段时期,苏联和东欧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84%和4.86%,也低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的水平。由此可见,历史事实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以及东欧诸国,都不可能采用计划经济的体制来赶超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很难以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式来完成工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

    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08年,年均GDP增长9.8%,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么长时期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2008年中国GDP达30.067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4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按当年汇率计算,2008年中国GDP总量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从总量来看,在公元前5世纪起就领先于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自18世纪晚期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被欧美诸工业化国家所超越。根据麦迪森提供的数据,美国在1892年超过中国,英国在1917年超过中国,德国在1948年超过中国,日本在1961年超过中国,法国在1962年超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在2000年之后的8年里,连续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而居世界第三位。如果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那么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是指日可待的,而要超过美国大概还需要10多年的努力。如果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那么中国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就是到那个时候,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因为以当前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世界发达国家的1/10。我认为,只有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变迁长远看中地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