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困境及其消解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困境及其消解

    时间:2020-06-07 05:1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但在文化传播中也面临着教学内容、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运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政治误解五方面的困境。要优化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功效,在活动上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推广流行文化,一方面要与学术界接触,推进高端文化交流,在运营上实现产业化,最终促成孔子学院的改革,达到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孔子学院 文化传播 困境 消解

    一、孔子學院文化传播的发展及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了新世纪的热点文化。

    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孔子学院成功地以较快速度发展壮大,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共建有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

    具体而言,一方面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大力推广了中华文化内涵,打出了“文化外交”的效果。孔子学院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后孔子学院的发展趋势预计将从横向的扩张转为纵向的升级和转型。学院教育的学位化、幼龄化趋势,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教材的升级改造,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的承办,与当地媒体和商业阶层的合作,诸如此类的措施已经在不少地区的孔子学院得到了实践,并成为孔子学院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孔子学院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乐观的,其将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更大的助力。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将产生新的问题和困境。参考这些问题与困境,对于保持孔子学院良好发展,保护其为中华文化传播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具有深远意义。

    二、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

    1. 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孔子学院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片面语言化。孔子学院自建立开始就树立了“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的运行目的。其教学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文的”而非“中国的”,这也导致了文化介绍多停留在旅行、风俗、美食、地理等日常层面,深度文化不足。

    二是教学内容缺少规范性。各地孔子学院在开展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都缺少统一的规范。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不同的老师之间截然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学院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既明确又普适的文化传播中心概要,使得文化的原生优势发挥不足。

    2. 文化产品的开发与使用不足

    影响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其传播载体——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不够。2015年,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刚刚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同期的美国,第三产业则占有绝对优势,GDP占比75%左右。单在文化产业上,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也远超中国。与这些产业结构领先、软实力较强、文化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本土文化产品上略输一筹。

    与此同时,随着中文的普及与“中国热”的兴起,一些中华文化概念开始被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看中,开发许多“本土化”的中华文化概念产品。这样相比,中国文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在质量上同样不占优势。美国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通过使用诸如熊猫、功夫、禅学等基本中华文化概念,传达了广泛的文化印象,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量观众。而中国的动漫产业仍处于政府扶持,主要对内开发销售的弱势阶段,文化产品状况不太乐观。

    3. 运营模式有待优化

    一是财政来源问题。孔子学院的财政来源主要有国家汉办申请经费、自行经营盈利及募款、申请基金会或赞助人赞助。但是,由于各地孔子学院的情况不一,缺乏模块化的核心财政模式的情况下,孔子学院产生了依赖官方经费,难以形成有效经营模式的问题。在2007年年底的报告中,多达62%的孔子学院没有报告经营收费情况或申请到基金,或是获得捐赠,完全依靠国家汉办提供经费活动。

    二是管理结构问题。孔子学院虽然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承办的,但是所谓的“孔子学院总部”只是虚拟的孔子学院理事会及领导机构,并不存在一个实体办学的“孔子学院总校”,各地孔子学院难以参考品牌经验,孔子学院总部也缺乏实地办学经验。这就给孔子学院办学的品牌化、集中化管理制造了难题,难以进行大规模改革。

    另一方面,各地孔子学院多为附属于其他大学、教育机构的靠挂教学单位,或者只停留在某一单一领域或媒介上,学生得到的学位难以得到广泛承认,孔子学院也要妥协于所在大学的管理制度。

    4. 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完善

    文化的基础在于人。培养出能够进行高质量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又熟谙当地语言与文化的本地师资力量,不仅是孔子学院立足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传播的最重要条件。

    目前孔子学院的海外师资来源主要有海外出生的华人,汉语母语但专业非对外汉语的教师,海外留学、居住的中国人和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孔子学院海外师资状况一般都是这几种类型相结合,根据当地情况的不同,比例有所不同,如当地中国社区、中国居民数量较多,比重较大,经济能力较强的,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则以第一种为主。而在欧洲一些中国人口较少,中国人经济地位较弱的地区,则以第二、四种为主。但是这种类型差异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师资来源的不正规和复杂,使得这些海外教师不够专业,也很难长期从事汉语教学行业;中国对海外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第四种专业人才数量极为稀少;师资力量较为分散,难以进行集中管理,各地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5. 政治误解亟须化解

    孔子学院本身带有的政治属性(包括遭受的政治误解),不友善的舆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文化交流的职能。

    三、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困境的消解对策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既是来自于外部因素影响,也受制于自身一些不足之处。对其的改革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以下为笔者所提出的消解对策。

    1. 推动文化资源流行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孔子学院作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最为便捷的通道之一,就要注重与时俱进,与新型娱乐媒体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新型文化产品。当然,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不能直接改变文化产业的创新进步,但是在选用教材、交互施教上,都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例如,在教材上可以加大资金预算,增强电子教材的质量,研发改进教学软件;教学上不拘泥于中华文化经典的原本章句,而是与当地年轻人叙事语言相结合,创造性解读;可以通过网络开办高互动性的学生—教师交流社区,用文化再创造的方式,为中华文化增添吸引力。

    2.与西方汉学界合作,推进高端文化交流

    除了面向大众的娱乐媒体方式,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项不足:中华文化在学术诠释上的主动权已经被西方汉学界赶超。例如,美国的新清史学派和日本的东洋史学派,在解释中国历史问题上的视角和深度上已经超越了国内历史研究。孔子學院作为中华文化对外的窗口,作为具有学术性质的教育机构,需要打破“闭关锁国”,开展与西方汉学界的交流。

    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必须提高自身的定位,设立一定的高端学术交流、研讨的项目或部门,或者加入文化双向课程,促进文化研究上的交流。加强文化交流,尤其是强调从西方汉学界“反哺”,可以恢复中华文化研究的主动权,高屋建瓴地巩固中华文化的本土地位。另外,与学术界频繁接触也有助于孔子学院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孔子学院还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色,利用其活动面广泛、政府联系紧密、人脉优势的特点,开展中介性质的工作。例如组织外国汉学界资料整理、翻译、引进,以及我国资料向外国的绍介工作;接头安排国内学界、政府与外国交流活动。

    3. 向国外大学看齐,实现产业化发展

    孔子学院应该逐步减少国家经费,推动自身产业化。目前来说,产业化途径的最优选择是参考国外大学的模式,争取国外大学的合作,推动孔子学院在正规学术系统中的认可度,将孔子学院建设成具有标准学分系统、高认可度文凭和正规课程安排的教育系统,以规范孔子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入学生源,实现孔子学院正规化。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稳定、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盈亏自负,解决依赖汉办经费的问题。

    (作者学校: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N151407001)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消解文化传播困境学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