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_高校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研究

    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_高校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研究

    时间:2019-01-28 17:49: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大学生一直是被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近年来,有关女大学生付出高昂代价整容美容的报道经常见诸于媒体,女大学生拥有化妆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成都被誉为美女之都,在美女如云的成都,女大学生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更值得关注和研究。
      古有“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现代女性与古代女性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自然对容貌的看法也有着千差万别。那么,当代的女大学生,她们和普通的女性相比,受过更多地关于女权意识的教育,接受更多的知识,她们是如何来看待化妆这一行为的呢,她们与普通的女性相比在化妆上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看法呢?这就是本研究将要解答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化妆可以说是女性特有的行为,它是指用各种工具改善自己的容貌,使自己的容貌适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虽然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如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女大学生化妆意识和化妆行为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日本学者饱户鸿、大野喜通、加纳明夫、柳原良造在《关于化妆行为的研究》中,曾对日本女性的化妆行为和化妆意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化妆意识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尽可能多地收集对化妆的看法、印象、态度、信念等调查项目,然后进行调查,弄清在这些与化妆有关的意识中,究竟哪些是主要方面。研究者列举出与化妆意识有关的76条陈述句,让受试者按7个等级就每一语句评定其在哪个等级上符合自己对化妆的看法、态度及在多大程度上不符合。然后将评定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从这些分散的因子中抽象出10个因子,再将10个因子进行一次整理,分为三大类,即化妆的目的或功能在于化妆者自身充实感,使自我情绪情形的所谓对己功能;意识到男性或女性,或日意识到他人或社会的存在,并为此而化妆的所谓对他功能;以及居于二者之间,既非对己机能又非对他机能者。
      研究者通过因子分析,考察了化妆意识与化妆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下述结论:
      首先,具有变身愿望的人在家的化妆时间特别长,她们花很长时间对自己经过化妆而便没了的、大胆改变了的形象进行自我欣赏。
      其次,因外出或上班而化妆者中,个性化、竞争型和化妆狂热型的人化妆时间特别长。因为她们均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均是以他人为目的而化妆。因此在家时的化妆可以马虎从事,而外出时则要全力以赴。
      再次,化妆修饰型女性无论在家及外出,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用于化妆。她们也许一边抱怨为了修饰不得已而为之,一边却欣赏着漂亮的化妆。
      另外,研究者也对化妆意识和个人属性、性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赘述。
      但是以上研究并没有对女性的化妆意识和化妆行动作出社会学解释,只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对化妆意识与化妆行动,化妆意识和个人属性、性格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准备将视角转向性别社会学,力求能对女大学生的化妆意识和化妆行为作出社会学解释。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女大学生对于化妆这一行为本身的态度,探求女大学生关于化妆行为的共同点。
      
      二、理论框架
      
      性别社会学把性别分成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通过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明确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并非是先天性的、自然的,而是后天塑造的,是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目前成为解释社会性别的主流,但是,对于这些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却存在不同的派别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身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一)身份理论身份理论主张儿童无意识地接受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特别是根据其父母的行为来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身份。
      
      (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行为主义为基础,主张社会行为是外部环境的反映,对人类来说,一切的复杂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性别角色形成的认识因素,认为性别角色的形成本质上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自己性别及活动特征的认识。
      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外部环境或者体制出发来阐述性别的建构,其共同点都是认为性别并非跟随生理特征而来,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后天的。在性别角色的塑造过程中,社会对于两性的界定是不同的,目前,性别文化主导下的性别塑造,总是存在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规定了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女性和男性的性别角色也常常被定型化。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次样本的选取采用了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成都的高校中根据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五所高校。它们分别是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其次,本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年级、专业是否化妆等基本属性选取所需调查对象。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12月在成都五所高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为100%。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
      
      (二)样本构成情况
      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女大学生其中,大四的学生占样本比重较大,大三的学生次之,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样本量上基本相同。专业的比例上,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人文经济和理工类学生比重较大,农、医类次之,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只占样本的12%。化妆的女大学生和不化妆的女大学生的样本比为0.9:1。
      
      四、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表明,家庭和同龄群体是影响女大学生化妆意识和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原因上分析,这表明了家庭和同龄群体是影响女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大众媒介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媒介了解化妆品的知识,媒介的宣传强化了化妆品的作用。另外,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对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以下是关于本次研究的具体分析。
      本研究表明,家庭、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介都是影响女大学生化妆意识和化妆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原因上分析,这表明了家庭、同龄群体、大众媒介是影响女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个人从家庭习得最初的性别角色规范,并从家庭的教育中形成一定的性别意识。如家长给男孩和女孩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男孩子的着装颜色较为单调,以深色调为主,女孩子的着装颜色鲜艳,款式丰富;小男孩玩的是枪、飞机、大炮、汽车,小女孩与洋娃娃、流氓兔、小熊维尼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群体成为个人社会化另一场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学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了大量的亚文化,并把同龄群体的群体规范和价值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进入大学之后,个体从空间上脱离了家庭,同龄群体满足了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女大学生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中,明晰了儿时朦胧的性别意识,并付诸行动,如化妆作为女性特有的行为,就是强化性别意识的表现之一。大众媒介从一诞生开始,就与女性紧密相联,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处不在。女性商品的形象不能没有女性,就连男性的物品也需要女性的展示。最常看到的一幅画面就是,名车、美女、成功男士。大众媒介在强化性别规范,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决定女大学生化妆品的购买力。这是值得关注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与贫困男大学生相比,贫困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比贫困男大学生有着更多的发展需求。例如化妆的需求,从女生角度出发的穿衣打扮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经济的拮据使她们成为了大学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应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于化妆这一行为是比较理性的。并不像媒体报道的一样不顾一切的把时间,金钱投入到改变自己的容貌上来。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都认为才识比容貌更重要,只有较少的人平均每天化妆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说明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有着更高的抱负,对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并不盲目追赶潮流。女大学生化妆主要由于求职的压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并非女大学生自己的认同。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为了能给招聘单位留个好印象,都会略施粉黛,但即使如此,女大学生们还是把才识放在了求职的第一位。

    相关热词搜索:化妆女大学生意识高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