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巡礼(二)]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巡礼(二)]

    时间:2019-01-28 17:50: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宗者拉杰先生简介   男,藏族,1951年12月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牙训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藏学会理事,西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
      经他策划、设计和主持完成的巨幅卷轴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达618米,被载入基尼斯世界记录;《彩绘大观》画面绚丽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图”;他所主编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荣获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光盘荣获“骏马杯”专题记录片二等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颁发的“珠峰杯”三等奖;著作《藏画艺术概论》被选用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教材。曾荣获由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等授予的“中国艺术界名人”、“唐卡艺术大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和“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等奖项;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联合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青海省文化厅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事迹被载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博览》丛书,并列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邮册。
      
      前 言
      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国家版权保护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由藏族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先生历经27年策划,并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 400多位藏、汉、蒙、土族顶级画师,采用藏族绘画中曼唐派、钦孜派、希岗派、噶玛噶折派等各大流派画法,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珍贵的纯天然绘画颜料精心绘制而成。画卷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源流为主线,包括医学、文化、天文、民俗、艺术等诸方面,长达618米,上有唐卡700多幅、堆绣图案3000多种,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将永远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文化部分
      
      工巧明
      工巧明指一切工艺美术学问,分身、语、意所依的佛像、佛经和佛塔等。佛像有绘画和雕塑两种,绘画又有唐卡和壁画。唐卡按实际材料,可分为皴唐(彩绘)、赛唐(金唐卡)、纳唐(玄画)、玛尔唐(红画)、安皴等。雕塑有泥塑、打造、铸造等,包括酥油画、彩粉画、堆绣、刺绣。佛经之工有兰札文与乌尔都文等所写的陀罗尼咒、十相自在图等。佛塔之工有各式供奉塔及器械。
      
      曼拉东主制定的造像度量及结构规则
      由曼拉东主所创立的曼唐钦波流派的主要特点是:静相丰满圆润,手印柔和,姿态庄严;天女之相面如蛋形,目细眉秀,口鼻小巧;上师和佛陀造型安详庄重;猛相勇武威猛。他还开创了在唐卡和风细雨壁画中描绘山水花卉背景之风,画面极富感染力。在浅淡的油彩上用金线勾勒各种装饰图案,整个画面以青色为主,呈现出冷色雕的夏季景色。
      释迦牟尼佛像
      
       唐卡底色涂金,以百粘土、朱砂勾画,称作赛唐(金唐卡)。
      马头金刚像
      
      唐卡底色用珊瑚涂红,然后用纯金粉勾画而成,称作玛尔唐(红画)。
      吉祥天母像
      
      以黑色为底,用白粘土、朱砂绘画,称作纳唐(玄画)。
      隆达(禄马图)
      
      印在纸上的图案,中间是马,四角有龙、虎、狮子和大鹏。虎在林中,代表木和风;狮子在山上,代表土;龙在海中,代表水;鹏在空中,其角中有火,代表火。称其为隆达,或禄马图。举行祭祀活动时借助火焰冲向高处,或从高处向空中抛撒。也有印在布上,插在屋顶等高处。目的是为求运气旺盛。
      卓玛隆达
      
      房子中间坐着的是度母,四周有各种使修行取得成就的姿具。图中的度母面带微笑,注目着修行者,表现出一种生生世世都能给予修行者以加持和护佑的神态。
      财神牵象图
      
      财神牵象图是藏族寺院的大殿抱厦、贵族住宅、喇嘛居室,以及其他正厅的墙上所绘壁画之一,绘在其他材质上的,一般张贴或画在门后向室内的方向。画中有财神毗那夜迦的化身――行脚僧牵着他的坐骑――大象。大象驮载着很多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
      蒙人驭虎图
      
      蒙人驭虎壁画一般绘在藏族住宅、甬道墙壁上,象征着预防瘟疫、招纳吉祥。画面方向一般向外,以求避灾招福。画中蒙人象征观音,虎是文殊,铁索代表金刚手。
      医药学
      
      藏医药学的起源起码要追溯到古象雄王朝时期,距今已在2300多年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它结合佛教教义,面对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疾病类型,显现出特别的治疗效果。而今,古老的藏医要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正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药师佛净土(药王及药王城)
      
      药王城是一座由宝石、金银、白珍珠、红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宫墙五层,共有四门,分别由四大天王守护。宫内装饰着各种药物宝石;望楼、房檐上悬挂着五种用天上宝石制成的璎络,五种菩提宝石制成的金顶、佛幢和屋脊。城南阳光普照的山上长满治寒性病的各种热性药物;城北山上长满治热性病的各种寒性药物;城东长着七种诃子,城西长着六种良药及寒水石、五灵脂,还有温泉和五种药水。药林上空群鸟欢歌,林子四周伏卧着躯内带有佳药的象、熊、麝等。无量宫的宝座由神狮、神象、天马、鲲鹏、孔雀驮载,上面端坐着右持诃子,左捧钵盂,身色翠蓝、头有顶髻、足现圆轮的药王。
      
      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图
      
      本图用树的根、干、枝、叶的形象,系统地介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生理和病理的树根上长着人体生理和病理两个主干,人体生理主干上有三大因素、七种物质和三中排泄物三个分枝,共有25片树叶;人体病理主干上有疾病的根源、发病的原因、发病的途径、发病的部位、病变的具体位置、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疾病的结果与致死的原因、疾病的变化、疾病的归类等九个分枝,共有63片树叶。全图共88片树叶。
      人体胚胎发育图
      
      藏族人相信灵魂转世之说,因此该图有灵魂投入熟睡中的母腹的情景。上面有受孕与不受孕的道理及人体胎儿的形成和发育等内容。
      人体解剖度量图
      
      藏医的人体解剖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千百年来,藏族天葬师通过实际操作,成为高明的人体解剖学家,从而使藏医了解人体组织结构,为治疗病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的手术工具及人体脉络图
      
      介绍了藏医古代手术工具80多种。其中有探测体内遗物的探针14种;拔除遗物的钳子6种;割刺放血用的羽状刀具6种;及灌肠器、吸角、拔罐等。
      诊断疾病的方法有脉诊、尿诊和问诊三种。脉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艾灸穴位图
      
      表示人体表面燃艾炷治疗疾病的部位。如脊椎二十窍,囱会、顶门、脑户等。
      宇妥・元旦贡布
      
      宇妥・元旦贡布生于公元708年,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藏医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毕生弘扬医道,创办藏医学院。著有30多部医学论著,其中《四部医典》博大精深,气势恢宏,不但是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藏医药学学生的必修经典。它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也标明藏医药学从此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宇妥・云丹贡保于833年圆寂,享年125岁。
      
      修辞学
      
      诗、词、文章之学,包括整饬的古诗句、散文和论文相同的绚藻文章。它也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被藏族作家尤其注重。
      马鸣
      
      古印度四大师之一。自幼学婆罗门四吠陀经、四吠陀支、四吠陀节等,又随父学医,精通有常之论。后南游印度,与龙树弟子圣天论辩内外之宗,著《佛本生行传一百八赞》,连马也解语垂泪,因号马鸣。他著述颇多,涉及哲学、诗歌、剧作等许多方面。
      波东哇雪莱南加
      
       波东哇雪莱南加(1375―1451),又名珀东班禅或却吉坚赞,就学珀东埃经学院。他学识渊博,尤以词章之学著称。有《摄真实论》等著作近百卷,是迄今藏族学者中著述最富者。他倡建拜摩却顶等数座寺庙,并讲学其中。创珀东学派。
      维瓦穆盘达瓦
      
      
      维瓦穆盘达瓦(1767―1807),生于多弥。从小拜众多名师,刻苦学习,四十岁时出任隆务寺大法会赤娃。著有《善言蜜汁》、《大手印解释》、《回答义明镜》、《书信智慧钥匙》、《历算学精华》等。他周围有喜饶嘉措大师、跟敦群培、才旦夏茸等著名学者。
      赞美彩绘大观的回文诗
      
      回文诗是藏族诗歌的一种创作形式,横、竖、倒、斜都可以读。
      韵律学
      
      论述诗句组合规律和梵文偈句轻重音组合规律的学问,包括藏文的前加、后加、语基、上加和下加字母的拼音法则。
      仁君喜瓦
      
      藏族韵律学大师,生卒年不详。他的专著《声律学・宝生论》堪称经典之作,对诗歌创作和发展影响很大。
      
      词藻学
      
      论证事物名字的命名、运用、同义异名等道理,诗文中如何工巧使用词语的学科。
      齐美僧格和仁邦巴
      
      古印度学者齐美僧格的《甘露藏》是词藻学方面的传世佳作,很早就被翻译成藏文,并经学者注解、讲授,在藏区广为流传。十六世纪时,仁邦巴・阿旺久札在研究借鉴古印度词藻学的同时,总结藏族文学特点,撰写成颇有影响的词藻学名著《智者耳识》,引领了独具特色的藏民间词藻学。
      妙音天女
      
      又叫妙音佛母。据说远古时候,微风吹拂南海,海中的海水和动物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大梵天谛听多年,欢喜而心醉,后来众多声音合为一体,化为仙女。
      
      戏剧学
      
      藏戏渊源很早,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当桑耶寺竣工庆典上,就有舞蹈、跳神、面具舞等。公元十二世纪,萨迦班智达达噶坚赞的《戏剧入门》是第一部由藏族智者撰写的戏剧典籍,而藏戏的创始人是唐东杰布。
      唐东杰布
      
      唐东杰布(1361-1458)对藏族文化和藏医药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大人物。原名措吉达真,诞生于后藏沃加拉考地区。他博学多思,尤其研修显、密宗佛学,成为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他是个杰出的名医、建筑师和艺术家。唐东杰布又称“铁桥活佛”,传说他一生建造了铁索桥58座、木桥60座,制造大小舟船118只,至今仍被藏族工匠尊封为祖师。他发明了藏戏以及能治内科百病的“洁白丸”和能治流行性瘟疫的“红丸”等医方良药以及藏戏至今人们仍在流传和使用。唐东结布对藏族文化和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人尊称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诺桑王子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古代俄登巴国王子诺桑乐善好施,奉神敬老,使国泰民安。蒙莲花魂湖护主梵天旨意,意乐仙女与他结为良缘。后遭其他王妃和法师哈日的陷害,仙女无奈返回天国。王子毅然抛弃权杖,舍弃王位,历经艰辛,踏进天宇寻香国,用勇武和智慧使夫妻得到团圆。
      这个故事后被青海省黄南州歌舞团改编成《意乐仙女》,在祖国各地和香港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藏戏剧名。故事中表现了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和大臣噶・禄东赞的聪明才智,和美丽的文成公主及深谋远虑的唐太宗等的形象。
      
      朗萨文保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朗萨文保是一个聪明、善良、虔心向佛的姑娘,被扎千土官强行霸占为儿媳,并受到小姑等人的离间迫害。朗萨文保有心以佛法教诲土官父子等人改邪归正,但这些人罪孽过大,连朗萨文保自己也受尽虐待而死。
      智美更登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智美更登也是一位王子,乐善好施。一次竟把国宝破阵如意珠送了人。国王将他流放到哈香魔山。但他在途中又将大象、车马和三个儿女全施舍给他人。最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拦路求舍,智美更登竟毫不犹豫地剜出双眼送给了他,使老人立即复明。这种精神终于感动了神佛,神力又使他的双眼复明;感动了父王,父子夫妻团圆,并由他继承了王位。
      
      苏吉尼玛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年轻的国王达哇僧格执政后不久,几头野猪闯进王家花园,毁坏了四季不凋的鲜花。国王率众寻找可恶的野猪时,遇到仙女苏吉尼玛,两人互相爱慕,苏吉尼玛被迎进王宫做了王妃。魔后因为嫉恨,诱使女巫骗取了苏吉尼玛的护身念珠,杀死了神鸟鹦鹉和云努,诬陷苏吉尼玛。苏吉尼玛遂被流放到沸血海的坟地。但她坚信真理,一心祈求圣谛,慈悲力使神鸟复活,魔后的罪恶暴露无遗。苏吉尼玛坐在妙喜莲蕊座上,善良的人们疼爱地叫着她的名字。
      顿月和顿珠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顿月和顿珠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赤铜洲地方的王子。两人同枕共眠,情同手足。顿珠母亲早逝,顿月母亲白马坚王妃图谋流放长子顿珠到无人的灵芝地,以使自己的儿子顿月能继承王位。顿月不愿与哥哥分离,自愿随哥哥一起走。经过千辛万苦,顿珠在铠甲地国执掌了朝政,顿月回到赤铜洲执掌了朝政,兄弟俩以佛法治国,使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白玛文巴
      
      藏戏剧名。故事讲的是:白马文巴的父亲被国王派到一处荒凉的地方去寻找如意宝贝,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白马文巴虽然年幼,但知事而聪明,从而引起国王的恐慌。国王决定在派白马文巴去取宝,以图加害。白马文巴在五部空行的护佑和加持下,从龙宫取得如意宝,有到罗刹女宫取得了金锅佛尘。白马文巴的成功更使国王惊慌,于是他授意部下将白马文巴带到山顶上,抛进供火里。在这危急时刻,护持着白马文巴的五部空行将国王和所有魔臣投入金锅,让罗刹女吃了。白马文巴登上了国王宝座,摒弃魔教,施行善政,使国家得到大治。
      卓玛桑姆
      卓玛桑姆受五部智慧空行母保佑,以佛法教导人民,后嫁给了曼扎岗国王嘎拉旺布,并生下了一女一男两个儿女。但引起王妃哈江的嫉恨,咬牙切齿地要除掉母子三人。在此处境下,卓玛桑姆按五部智慧空行母的嘱托,回到空行领地,但留下的姐弟俩五次三番险遭哈江毒手。后来,弟弟当了白玛坚国的国王,姐姐沿途乞讨,也来到这儿,姐弟终于重逢。曼扎岗哈江魔女闻讯,带领十万大军前来挑战,英勇的王子杀死了哈江,并将其葬于九层地狱。王子又率兵赴曼扎岗,从地牢中救出了已被哈江魔女折磨的奄奄一息的父王。从此,白玛坚国和曼扎岗国的臣民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
      
      历算学
      
      历算学是推算星宿运动和天气季节等的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藏族历算学已达到十分精确和严密的程度,许多方面,如推算行星的运行轨道、日蚀月蚀的时间等,有与现代科学非常接近的地方。藏族历算学既是藏民组智慧的结晶,也是与其他民族交流、吸收和发展变化的结果。
      哲蚌时轮大佛塔
      
      佛塔位于印度东部的阿都迦雅。据说佛祖当初应香巴拉法王达哇桑布之请,在这儿讲述了《时轮本续》等经典。佛塔由三十七根雕有四大天王的宝柱和四周绘有金刚界坛城的大门等组成,高约400米,四周围墙上整齐地排列着上百座约二米高的小白塔。西北和西南两处有尊者菩提庙和观世音菩萨庙,东北和东南连处有救度母佛堂。内周墙上绘有生动的佛祖生平经历画。藏地大学者布顿・仁钦珠绘有世称“具德哲蚌佛塔”的著名唐卡。
      香巴拉净土和七位法王
      
      二十五代法胤
      
      香巴拉妙吉祥称法王传时轮金刚灌顶时,把日车仙人等许多不同法种的梵净仙人合为一个金刚法种,兄弟同时传授,因得法种王的称号。其后世亦袭此号,共有二十五代,因称二十五代法胤。他们分别是妙吉祥称、白莲、佳善、尊胜、善友、宝手、遍入藏、日称、报善、海胜、难胜、太阳、众色、月光、无边、护国、拥祥、狮子、镇服、巨力、不灭、人中狮王、大自在、无边尊胜和勇武轮王。又说:这二十五位国王,每位都享寿100岁,他们都是藏族佛寺中的某一位活佛转世,在那里传授时轮密法。
      
      世间神
      
      世间神指包括战神、家神、守舍神、山神等在内的一切神。这里专门介绍的是山神。藏族崇拜山神,认为藏区大大小小的山几乎都有一位神灵,都有一段段美妙动人的传说。据说藏区有九大山神,是沃代贡杰雪山和他的八个儿子,他们共同镇守着雪域的安宁。
      阿尼玛卿山神
      昆仑山脉从西向东,山体绵延400多公里,阿尼玛卿雪山海拔6282米,系昆仑山脉向东的延伸,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境内。多康地区以阿尼玛卿为中心,周围所有的山水都与它有关系。阿尼玛卿是藏区九大山神之一。传说中,阿尼玛卿是地位很高的神,也是多康地区最大的山神,已达到十地境界。
      念青唐拉山神
      
      念青唐拉位于西藏境内,平均海拔5800―6000米,主峰念青唐拉高7117米。念青唐拉是藏区九大山神之一,拉扎尕博等围绕和侍从着他。
      察哇尕若山神
      
      宗喀杰日山神
      
      宗喀杰日位于青海省境内,近似于东西走向,平均海拔4767米,是黄河和湟水的分水岭。宗喀杰日山神是阿尼玛卿的四太子,传说是一位善神。
      阿米夏琼山神
      
      阿米夏琼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境内,海拔4767米。阿米夏琼山神周围有战神达得尕博、尕米斗浪,泽库的阿米杰日、同仁的上下各山神。
      
      年保玉什则山神
      
      年保玉则位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境内,系巴颜喀拉山向东之延伸,主峰海拔5369米。东面是拉牙托嘎等四方神,阿江华庆公保等围绕着他。
      
      阿米拉庆格加山神
      
      阿米拉庆格加位于玉树州结古地区。
      奈德周拉公保山神
      
      
      奈德周拉公保位于康区,周围有小山围绕。
      
      阿米扎曼山神
      
      阿米扎曼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境内,阿米直赛、龙保赛庆等围绕着他。
      拉庆扎西环本山神
      
      拉庆扎西环本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境内,周围有扎得那保、扎买、拉日尕波等围绕着他。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传。它的流传地域很广,其中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聚居区,甚至蒙古、俄罗斯和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等国家都有讲说。它不仅是藏族社会的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而且成为集藏族宗教、历史、文学、语言、民俗的百科全书。现在,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格萨尔王和三十大将军
      
      格萨尔王一生文治武功显赫,集智慧、勇猛、慈悲于一身,是藏族人民用心灵塑造的一位英雄。这里分别表现了他的文治形象(常相)、变化脸相和勇猛相。周围是他属下的三十大将军。
      诞生花苑
      
      格萨尔王是大梵天王的儿子。诞生时,天空出现了彩虹光环,空中响起吉祥的雷声,地上传遍杜鹃动听的叫声。格萨尔王一出生,便遭到恶人的谋害,但吉人自有天相,神灵护佑格萨尔王健康地成长。这里表现了格萨尔王的诞生、赛马会上一举夺魁称王、登上岭国大王宝座、并获得岭国七珍宝和美女珠牡。
      北地降魔
      北地魔国国王鲁赞欺压百姓,无恶不做。当格萨尔王终止了岭国对魔国的纳税时,鲁赞抢去梅萨。格萨尔王奉天母之命去北地降魔,他运用智慧和勇气,射死鲁赞,并将他打入地狱。
      霍岭大战
      
      格萨尔王去魔国时,霍尔白帐王趁机入侵岭国,两国大战中虽双方都有伤亡,但霍尔白帐王抢走了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格萨尔王知道后从魔国骑马直奔霍尔国,攻占了霍尔城,征服了白帐王,任命辛巴为新的霍尔王。从此,霍尔国成为信佛之国。
      姜岭之战
      
      岭国与姜国发生战争,格萨尔王先杀死了姜国的寄魂动物――黑熊,接着杀死了姜国大臣威特,最后杀死其国王。故事中充满着传奇色彩和英雄气概。
      门岭大战
      
       岭国与门国发生战争,门国损兵折将,门国国王辛尺王准备踩着彩虹之梯逃跑时,格萨尔王一箭射断了彩虹梯,辛尺王被摔下后烧死。辛尺王的妃子称西嘉姆和公主梅朵拉孜向格萨尔王投降。
      文学名著
      
      藏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创作历史,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浩繁的作品数量,熟练的写作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足以为世界文坛增辉添彩。
      云乘王子的故事
      云乘王子贤明聪慧,慈悲为怀。一天,他看见马拉亚的山腰、湖边的沙滩上堆满了任那达之子―大鹏鸟吃剩下的龙骨,顿生怜悯之心。大鹏鸟每天要吃一条龙,云乘王子决定以自己的肉去喂养大鹏。当大鹏叼起王子飞向马拉亚山顶时,王子的血、肉、发、顶髻被风刮进王宫的父母和王妃处。当他们沿着血迹追到山顶时,发现王子已经奄奄一息。大鹏鸟被王子的行为所感化,发誓向世间主宰神乞讨神药,以救活云乘王子及以前被自己吃掉的所有龙种的生命。世尊玛果日也大发慈悲,使王子恢复了生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龙本牧高
      
       “龙本牧高”意思是龙本地区出生的野蛮人。龙本牧高从小来到拉萨,因有一身惩治恶人的本领,因而名扬藏区。但在学术上却毫无建树,故郭瓦扎仓不给他安排位置。这使他很生气,便用牦牛大的三块巨石堵住大经堂的三个门,不让僧众解散。有一次,他在大昭寺会诵经,众僧求他露一手,他顺手将一块石头打进门廊的柱子里。
      那甲才洛
      
      “那甲才洛”意为“长寿老人”,故事有劝化人心的意思。故事的内容是:那甲才洛年轻时骑马背枪,聚朋会友,众人对他言听计从,享用无穷尽的财富;中年时财富即将用尽,只好自己放牧;年老时财富被挥霍一空,儿子和媳妇再也不好好赡养他,最后被赶出家门,到处流浪。痛苦的经历使他深深懂得:“财富如同草上的露珠”,人生无常,于是他留下训诫给后人。
      
      民俗民情部分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里,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险阻的豪迈习性。他们的民俗、民情,既有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共性,又有许多独特的方面。
      各种庆贺场面
      
      这里表现了藏民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服饰、饮食、帐篷等。
      历史上的七大成就者
      
      历史上的七大成就者,就指吐蕃时期的“七贤臣”。
      
      降格布・茹列吉
      降格布・茹列吉:“中期”二王布德共杰的大相之一。推行烧木为炭,冶炼金属,制轭犁,修水渠,灌农田,建桥梁,种植作物,熬皮为胶。
      
      拉布郭格
      拉布郭格:“地贤六王”埃肖勒的大相之一。曾计算耕地面积和牲畜头数,扩大水地,在川区种植农作物等。
      
      赤额尔・囊尊莫格吾
      赤额尔・囊尊莫格吾:达日年思的大相之一。厘顶斗秤,促进商业发展等。
      吞弥・桑布札
      
      吞弥・桑布扎:松赞干布时大相,受命前往天竺学习文字,首创藏文字。他仿“兰查”字创造了藏文楷书,仿“乌尔都”字创造了藏文行书。
      
      
      年・赤桑洋顿
      年・赤桑洋顿:松赞干布的大相。倡议吐蕃属民由高山迁往平原,开垦草地,种植农作物。
      
      郭・赤桑亚拉
      郭・赤桑亚拉:赤松德赞的大相。制定“杀人应赔偿价”等十八条法律。
      
      达赞东思
      达赞东思:赤松德赞的大相。确定属民每户养牲畜头数,创割青草凉干为牲畜冬季备用饲料之例。
      
      宗教名胜
      
      西藏名胜
      
      雍布拉康:位于拉萨东南乃东县南约5公里的一座小岗之上,上窄下宽,三面临崖。它是雅隆河谷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的王宫,也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建于公元前二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外墙为毛石砌筑,檐口采用边麻墙,顶部设置金顶,立面开窗较少,墙体收分,高低错落,形成了简洁明快的立面效果。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由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在赤松德赞的倡议下建成。工程于公元774年动工,经五年,于778年竣工。它是吐蕃第一座正规寺院,为佛教立足吐蕃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殿乌孜大殿高三层,一层为藏式风格,双层檐口,小窗,简洁古朴;二层为汉式风格,琉璃瓦檐口,外挑斗拱,庄重肃穆;三层为尼泊尔风格,石砌墙面,屋顶宝瓶,典雅华丽。整个寺院的色彩丰富多样,红、白黑、绿的用法匠心独具,表达了藏传佛教的不同理念。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园内树木郁郁葱葱,风景秀丽,是达赖喇嘛专用的夏宫,也是藏民族宫殿建筑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其建筑立面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层次较高,显得建筑宏伟高大,单殿讲究对称,开窗较大,明快大气,部分建筑采用双层边麻墙檐口,高贵典雅。外墙装饰讲究,屋顶置镏金饰物,雍容华贵。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南方的萨迦县,1073年由贡・关却杰布建造,是萨迦派的祖寺,也是举世闻名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等萨迦五祖诞生、成才和弘扬佛法的地方。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创建于公元七世纪,是一代藏王松赞干布为供奉尼泊尔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而修建的。中心殿高三层,上覆金顶,建筑宏伟,装饰华丽。现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建筑高117米,东西长370米,共计13层,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宫堡式建筑。它以红宫、白宫为主体,有城墙围绕。城堡呈长方形,东南各设有宫门,其平面布局随意,不强调中轴对称,追求纵向延伸,使得主殿高于其他建筑。布达拉宫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三公里处的色拉山下,为格鲁派前藏三大寺之一,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释迦耶协于1419年创建。
      甘丹寺:位于拉萨市东60公里处的旺古岭上,为格鲁派前藏三大寺之一,公元1409年由宗喀巴大师亲自倡建。寺内供奉有宗喀巴大师肉身塔等珍贵文物。
      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20公里处的根培任孜山下,为格鲁派前藏三大寺之一,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阳曲杰于公元1416年创建。
      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旁边,是西藏四大名山之一。山顶的佛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唐东杰布、宇妥・元旦贡布等的塑像。
      札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郊区西南方,是藏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第一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447年创建。自四世班禅起,成为历代班禅住锡之所。
      
      青海名胜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怀抱中,是藏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因“第二佛陀”宗喀巴诞生于这里,已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公元1560年,由仁青宗哲坚参倡议,在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建造的“莲聚塔”旁修建了一座小禅堂,成为塔尔寺的雏形。后经陆续扩建,现寺院富丽堂皇,闻名中外。
      瞿坛寺:位于乐都县南山中,公元1392年由喇嘛桑杰扎西创建。原宗噶玛噶举派,后归属格鲁派。寺院主要建筑都修在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斗拱飞檐,体现了汉式宫殿的建筑风格。
      夏琼寺:位于化隆县查甫乡南九公里处的山顶,由宗喀巴大师的启蒙老师顿珠仁青创建,也是青海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郭隆寺:位于互助县五十乡寺滩,也称“佑宁寺”。公元1584年,三世达赖喇嘛经过此地,授意建寺,1604年,嘉色活佛受四世班禅和四世达赖喇嘛的委派,前来主持修建,初具寺院规模。经不断扩建,僧侣最多时达七千人,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但在历史上几经兵燹,损伤较重。
      赛宗寺:位于兴海县桑当乡西18公里的赛宗山下,传说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夏日仓都先后来过这里,留有遗迹。1923年,第二世夏日仓大师洛桑隆多丹贝坚赞创建赛宗寺,后成为海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
      隆务寺:位于黄南同仁县隆务镇西山脚下,1342年由三旦仁钦建成规模,初为萨迦派寺院,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是安多地区享有盛誉的一座寺院。
      文都寺:位于循化县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北侧山坳,初为萨迦派寺院,公元1402年后改宗格鲁派,是循化地区最大的一座寺院。
      郭莽寺: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庄,又称广惠寺。1650年,由赞布・顿珠嘉措创建,与塔尔寺、佑宁寺、夏琼寺、隆务寺并称为青海五大格鲁派寺院,也是安多地区享有盛誉的一座寺院。
      白玉寺:位于果洛久治县西南白玉乡,1587年,由四川白玉寺活佛拉智创建,成为川、甘、青边界地区规模大、影响广的的一座宁玛派寺院。
      
      甘肃名胜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西头、大夏河北岸,1709年,由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六大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和昂欠、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列居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
      天堂寺:位于甘肃省天祝县天堂乡,建寺时间可追溯到公元800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天堂寺原本是座本教寺院,后属萨迦派,再属噶举派,最后改宗格鲁派,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马蹄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是肃南著名的格鲁派寺院,也是甘肃境内仅次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的又一大石窟建筑群。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3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亦称千佛洞,以壁画、经卷、雕塑为三绝。敦煌千佛洞中藏有不少吐蕃时期的文字资料,它包括社会、军事、文化等,对研究藏族历史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因山的形状奇特,犹如麦垛,人称为“麦积山”。在山的西南面峭壁上,从公元384年起,开凿有成百上千个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石窟中是罕见的。现存洞窟194个,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南名胜
      
      
      达摩寺:位于云南省维西塔城乡,噶举派寺院,建寺已有八百余年,据说宋代“达摩祖师”自印度来汉地,后在此坐化。到明代,由于木氏土司的支持,噶举教派在这儿得到迅猛发展。
      噶丹松赞林:位于云南省迪庆甲堂镇北郊。1680年,五世达赖喇嘛将原有的宁玛派三大寺和一部分小寺组合,创建了这座格鲁派大寺,全盛时共有18个经学院。
      四川名胜
      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省德格县,1729年由四川德格土司丹巴泽仁倡建。丹巴泽仁在德格更庆寺内建印经院,刻印藏文典籍,历代延续。刻有《大藏经》和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派诸上师的各种文集,包括显密乘及其它著作。现存有木刻书版200多种。
      理塘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称长青春科尔寺,由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创建,是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藏区素有“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的说法。
      格德寺:位于四川省阿坝县东北,1860年由罗桑成列・关切丹巴创建,是一座格鲁派大寺。
      
      藏式图案画选
      
      《彩绘大观》共绘制了39幅精美的装饰图案,色彩艳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财神牵象图”、“圣僧图”、“八瑞物”、“五妙欲”、“七珍宝”等都是有一种特殊含义的图案。其他的大多数图案都是一般性装饰图案。
      

    相关热词搜索:藏族巡礼彩绘大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