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深入80后群体]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深入80后群体]

    时间:2019-01-28 17:54: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实现其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80后群体中却面临着淡化、甚至是不被重视的境地。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在80后群体的发展现状确实原因、马克思主义对于80后群体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在80后群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62年了。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它用跨越历史与时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2008年12月底的一场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人重视了经典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影响: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中出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论》的重新走红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这部经典著作在久隔100多年后依然可以绽放光芒,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之中,又有多少人读过这本著作呢?经典理论的传承使现代人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现代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用它的价值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指导着现代生活。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金融危机是对我们的一次深刻教育,使我们80、90、00后的群体正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一、80后群体缺失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因剖析
      
      1、自身不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黑格尔曾指出,“现代性首先是一个决心与传统断裂的概念”。80后的一代都是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经历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没有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与之相反,他们安逸与舒适的成长过程中还面对着资本主义的种种优秀文明成果,他们积极参与到了开创与交流的时代大背景下,甚至不少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在加强贸易、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多种领域下的合作交流中,认真研读经典著作的人怕是寥寥。
      当代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大概分为四种: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大众传媒(电视、杂志、报纸和多媒体),第四是同龄群体(同学和朋友)。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种途径中的传播都是少之又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高校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其意义已经明显淡化,甚至已经成为陈词滥调、毫无生机的代名词。说到底,就是大家普遍觉得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没有动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深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
      2、客观外部环境也成为影响80后群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障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种信念,作为一种学说,现在已经失去了对当代学生以及普通百姓的吸引力,除了教科书和官方书面语,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马克思主义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中完全消失,仅有丝毫残余,像以前那样,在公共场所,教室,会议室悬挂着马克思的头像的场景,人们张口闭口的革命腔调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教导我们”这类的引语,对于现在来说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逐渐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淡化出来。
      3、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产生了动摇
      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报酬实惠,轻奉献与责任;重个性绝对自由,轻纪律规范约束。80后群体中普遍厌倦政治、厌倦理论,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的主导信仰发生程度不同的量变和质变,再加上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导致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所松懈,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没有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宣传中使用教条化的语言较多,很少引导大家去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往往被裁剪成一些抽象的、片面的、标语口号化的政治概念”,无意识中被披上了“教条化”的外衣。宣传本身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难以用理论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灰色地带增多。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淡化。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80后群体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在和平安定时期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正视历史,借鉴前辈的精神遗产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既要不断审视自身又要关注现实,要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总结新的原理、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历史条件和各民族、各国家具体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位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原理和原则作为一种方法论,作为一种行动指南,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这个问题都是具体的,所以这个一般原则和方法论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今中国现实的经验总结,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特点决定了它对80后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当今中国,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引领者的思想进程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发展轨迹。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每一次理论的创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都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思想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结合各国、各民族具体的国情和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要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就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地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也摆脱了军阀长期混战的苦难岁月。随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顶住了来自国际上的反共思潮和国际共运的动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所总结出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只有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事物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才经历实践的检验而变得经久不衰。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历史条件和各民族、各国家具体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位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民族实践的肌体,又使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深入、细化,得以反映、解释更多的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扎根生长,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世界化。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现在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80后群体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的教育要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阵地
      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是我们正确观察分析和应对问题,化解矛盾与苦难的理论法宝。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人群众的影响力离不开学校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作了详细阐述: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网络的应时教育要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模式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传播学等传媒基本知识的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和导向,吸引80后群体对网络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兴趣。现阶段,还可以建立专题网站为中心,各相关网站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群,尽快实现网络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媒体的统一和融合。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教育可以吸收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新成果,在实践中的创新,准确把握新形势下80后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遵循“三贴近”原则,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人心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在抓住主流媒体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校园网络的利用,相比其他的网络而言,80后群体普遍更多利用校园网络。如何使校园网络发挥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阵地,值得我们思考。其实,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实现校园网的联盟,借助网络的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巨大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要使学校的新闻中心、党委宣传部门以及网络技术中心,都成为校园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助推器。
      3、社会的广泛教育要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环境
      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80后群体的崇高理想失落。流行文化是一种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流通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流行文化在校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焦虑,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由于这种文化过分地强化和突出文化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消解了文化的意蕴和艺术价值,缺乏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缺少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使许多青年学生在淡忘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状态下,产生一种拒绝道德追求、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虚无主义的文化心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重新倡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以及媒体参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重要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当今社会的行动指南,对80后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最新成果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发展,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最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
      
      作者简介:
      朱俊英,上海市科教党校讲师。
      杨美华,现供职于上海市科教党校。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化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