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看委婉语的实质]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委婉语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看委婉语的实质]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委婉语

    时间:2019-02-02 05:29: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委婉语的出现,从语言禁忌开始。禁忌语是人类在不能理解某些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环境时,把语言符号与某些自然现象或生理现象联系起来而产生的言语形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禁忌语便逐渐为委婉语所替代。
      认知语言学,这一新语言研究发展趋势的出现,为科学地解释委婉语的内在实质和生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自然语言是独立于人的思维而运作的,即是绝对客观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则肯定了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作用。“独立于人的认知之外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独立于人的认知之外的客观真理也是不存在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研究,但大多数是从认知心理机制和关联理论来进行研究,或是对以隐喻和转喻形式出现的委婉语现象进行研究。而本文基于前人在委婉语及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贡献,选择较新的研究视角,从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出发,结合英汉委婉语实例深入分析了委婉语的内在机制及其变化发展趋势,试图促进对委婉语的进一步认识和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原型范畴观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对周围世界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将“桃红”和“大红”都描述为“红”时,我们就是在分类。可以说,“分类是人类所有认知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倘若没有这项本领,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会是荒芜一片。”这里的分类就是范畴化,“范畴化无所不在,没有它,众多信息就会处于混乱无序之中”。范畴化不仅对人类来说不可或缺,对语言学研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Labov有一段很精炼的话概括了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可以说语言学研究就是关于范畴的研究:它研究语言如何通过将外部世界范畴化为离散的单元以及单元集合,来将意义装换为声音。”
      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受到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范畴观的深刻影响。传统范畴观认为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比如[奇数]这一范畴由必须为整数和不能被2整除两个条件决定,这两个条件单独来看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合起来看又是充分的,只要满足了就一定是奇数。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也就是说范畴内的某一成员或者具有该属性,或者不具有该属性,不存在“既有该属性又没有该属性”的情况。各范畴之间界定清晰的边界,一个范畴一旦建立起来就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属于该范畴的部分和不属于该范畴的部分,不存在“既属于该范畴又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此外,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度的差别。
      传统范畴观在音位学研究和语义学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范畴观在运用到具体语言现象分析时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范畴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如“西红柿”和“黄瓜”到底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次,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并非都地位平等。在苹果、梨和西红柿之间,恐怕多数人都会认为前两者是比西红柿更典型的水果。
      于是原型范畴观应运而生,它是对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建立的经典范畴理论做出的彻底批判。Wittgenstein通过对范畴[game]的个案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等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此后,随着以Rosch和Lak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对范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该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范畴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即“其他事物能否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以他们是否与原型有相似性为标准”。
      (2) 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范畴里的成员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3) 范畴与范畴之间界限模糊。如同一个杯状的容器或许有不同的功能,如果我们用它来喝水,这个容器就被称为[cup],如果我们把花插进去,那或许就被称作[vase]了。
      (4) 范畴中的原型在认知上具有高突显性。由于这种高突显性,原型最容易被记住或想起,往往和人们的期待和预测保持一致。
      二、委婉语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
      委婉语这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处理“死亡”这一词时的做法。死亡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忌讳的,所以“死亡”一词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禁忌语,人们长久以来都把“死亡”这个词的语言形式与死亡这一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十分害怕“死亡”一词的提及会直接导致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降临。于是,众多委婉语出现了,比如“去世了”、“不在了”、“入土了”等一般人的说法,“霞举”、“飞升”、“坐化”、“圆寂”等宗教里的说法,以及“捐躯”、“殉职”、“殉国”等为正义而死的说法。
      可以看出,委婉语通过拉开语言形式与其所指事件之间距离的方式,起到阻止听话者把所听语言与其所代表的禁忌现象联系起来的工具的作用。换而言之,“当人们听到禁忌语的语言符号时,就会立刻联想起它所指的不愉快或不雅的事物,将‘能指’等同于‘所指’。而“委婉语的特有功能就在于把这种直接联系有效地加以‘曲折’,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委婉语正是通过这种“非直接性”的效果减弱语言形式暗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感受。
      谈到委婉语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我们发现,委婉语普遍存在,出现在经济、政治等众多领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是十分频繁。江天芳曾提出:“禁忌和委婉语既不局限于一种文化,也不局限于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比如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英语中往往用“go to bed”或“have relationship”来替代“make love”这种过于直接的描述;而汉语也总是用“发生关系”来替代“做爱”的说法。
      既然委婉语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委婉语与人类的基本特征有关系,而认知无疑是人类所有基本特征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前面提到:当人们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禁忌语符号时,就会立刻联想起它所指的不愉快或不雅的事物,讲“能指”等同于“所指”。而委婉语的特有功能就在于把这种直接联系有效地加以曲折,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然而这种曲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的思维即认知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的认知对委婉语的实质可以通过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来进行合理的剖析。
      三、从认知语言学范畴观看委婉语
      (一)从原型范畴观角度看委婉语
      以上对委婉语的探究是关于存在于大脑中的认知范畴的探究,委婉语在这里是作为认知概念存在的。但是,当语言被用于描述复杂世界时,所有的认知概念都是通过语言形式来传达的。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语义范畴是通过语言形式来构建认知范畴的,这使得语义范畴与认知范畴有着相同的结构。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决定其成员的不是成员充分必要的内在属性,而是家族相似性,其义项成员地位不等,有中心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是人们最先认知的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义项向外(高层次或低层次)扩展,形成放射状结构;而边缘义项则因缺乏完形结构或突显个别属性,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拿“笑”为例。以下是“笑”这个语义范畴的语义特点:(1)人的一种能力;(2) 脸上的一种表情;(3)嘴角上扬伴有笑声;(4)由心而发开心的;(5) 以自然的方式。“微笑”、“大笑”满足以上所有特点,他们无疑是“笑”这个语义范畴中的原型义项;而就“冷笑”这一义项而言,它与“笑”这个语义范畴的特点有相似性,无疑是这个范畴中的成员,但却不符合“由心而发开心的”和“以自然的方式”这两个特点,所以“冷笑”被认为是“笑”这个语义范畴中的边缘性义项。
      可见,语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决定其成员的不是成员充分必要的内在属性,而是家族相似性。其义项成员地位不等,有中心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能够轻松观察到,禁忌语和委婉语处在同一个认知范畴中,分别是语义范畴中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
      比如说,“needy”作为一个委婉语来替代“poor”这一直截了当的表达。从原型范畴观的角度看,"poor"是原型义项,与属于边缘义项的“needy”处在同一个认知范畴之中。“poor”这一原型应该包括以下这些语义特征:(1)has little money;(2)live in shabby house;(3)wear shabby clothes;(4)can"t enjoy some privileges;(5)the poor man is unlucky and unhappy。这些都是单词“poor”代表的认知范畴中最典型的特点。基于我们的经验,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特点看做是消极的、负面的,因为这些特点容易给我们带来不愉快的感觉。“poor”无疑是这个认知范畴中的原型义项,因为它拥有以上所有的典型语义特点。虽然“needy”并未涵盖上面所有的语义特点,但却和“poor”拥有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所以“need”算是“poor”这一语义范畴的成员,但只是边缘性成员。
      另外一个证据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poor"和"needy"之间的关系。Anderson对Rosch的实验进行评价时说:“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在感知识别上占优势。”这里的优势指的是原型成员拥有的认知突显性,这种突显性使得它们在范畴中拥有高地位。正是由于这种突显性,“原型最容易被记住和想起,对其进行概念化时,也最接近于人们的期望和预测。从原型成员到边缘性成员,这种突显性逐步减弱。”所以,“poor”作为禁忌语(原型义项)突显性高,容易被人们感知。而“needy”作为委婉语(边缘成员)突显性较低,模糊性较大,使得人们领会它的难度较大,这使得听话者很难把所听语言与其所代表的禁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居于范畴中边缘地位的“needy”指具备原型成员“poor”的部分语义特性,但这部分相似性就是该范畴的家族相似性。“needy”的语义特征有如下几点:(1)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2)having little money;(3)the needy man is unhappy and unlucky;(4)can"t enjoy some privileges。关于这里讲到的特点,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中的原型成员与其他范畴中的成员相似特点少,而一范畴中的边缘性成员则与其他范畴中的成员拥有较多相同特点。这就说明一个范畴中越边缘的成员与这个范畴的联系越小。从“poor”和“needy”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与“poor”相比,“needy”更加朝别的范畴“倾斜”,因为“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除了可能需要钱,也可能是需要别的一些东西,所以“needy”是这个范畴中模糊性较强的一个边缘性成员。那么,如何理解“"needy"更加朝别的范畴‘倾斜’”这句话呢?看以看到,该认知范畴中的原型成员的典型特点在“needy”的语义特点中缺失了。缺失的特点包括:(1)living in shabby house;(2)wearing shabby clothes。同时一个新的特点产生了,即“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出现在了“needy”的特点当中。正是这种原型特点的消失和新的非典型特点的出现使“needy”成为该认知范畴中的边缘成员。
      从这个“poor”与“needy”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关于委婉语的特点:
      (1)禁忌语作为原型,其突显性高,而委婉语作为边缘性成员,其突显性大大降低。委婉语的突显性差,模糊性大,使得人们领会它的难度较大,这就使得语言形式与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间的距离拉大,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2)与禁忌语(原型义项)相比,委婉语(边缘性义项)与该范畴的联系较小,并且更加朝其他范畴“倾斜”。
      (3)委婉语的运用使禁忌语(原型义项)的一些典型特点消失,并产生新的非典型的特征。对这句话的深入理解为:“从意义上来说,对禁忌语的委婉,实质上是原型义项向边缘义项的转移或演变。”
      再举一例解释上述论断。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当人们形容一个女人“胖”(fat)时,往往出于礼貌使用委婉语“丰满”(plump)一词。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胖”是该范畴的原型义项,其语义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人体含脂肪多;(2)体重大;(3)体重与身高比例失调;(4)外形难看,没有吸引力。而“丰满”作为该范畴的边缘义项,语义特点包括:(1)身上脂肪量较高;(2)身材饱满;(3)体重较大;(4)外形迷人。从“胖”和“丰满”的语义特点来看,“丰满”虽然并未满足“胖”的所有语义特点,但却具有家族相似性,如(1)脂肪量较高、(2)体重较大等。正是由于家族相似性的存在,“胖”和“丰满”属于同一认知范畴之内,与处于中心地位的“胖”相比,“丰满”属于该范畴的边缘性成员。可见,“胖”的突显性很高,人们一听到它,就很容易引发由其产生的不开心的感觉;而“丰满”作为边缘性成员,其突显性大大降低,模糊性增大,使得这一语言形式与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胖”间的距离拉大,不易被人们感知,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丰满”一词委婉语使“胖”这一禁忌语中的“体重与身高比例失调”和“外形难看,没有吸引力”等典型特点消失,并且增添了“外形迷人”这一新的非典型特点。与“胖”相比,“丰满”似乎与该范畴的联系较小,并且更加朝其他范畴“倾斜”,从而最终达到委婉的效果。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委婉语的变化发展
      委婉语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委婉语刚产生的时候,能很好地发挥对禁忌语的替代功能,但当这个委婉语用的过频、过久,它就会逐渐失去其委婉性,变成新的禁忌语。这时,它又需要寻找新的语言形式来替代它。因此,从历时的角度看,“委婉语处于不断的‘创造――废弃――创造’这一动态过程中”。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就是:处于范畴边缘的某委婉语,由于使用频率增加,认知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向处于范畴中心的典型成员靠拢并逐渐取得典型成员的资格,成为新的禁忌语。下面举例分析:
      在由“性交”及其委婉语建构的范畴内,“做爱”一开始作为委婉语使用,是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但在当今社会,“做爱”一词在口头、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被长期地、频繁地使用,导致其意义逐渐清晰,失去了其模糊性和委婉性,使得“做爱”一词似乎成为了新的禁忌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新的委婉语来替代,如“房事”、“云雨”等。但是这些新产生的委婉语还是有可能因为长期的高频率的使用而成为新的禁忌语。
      而与此恰好相反的是:一个范畴的中心典型成员也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变为非典型成员。有个美国幽默作家曾列出一大串“怀孕”用于在英语中不同年代的表达形式:
      (1)She has cancelled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1856)
      (2)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1880)
      (3)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1895)
      (4)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s. (1910)
      (5)She is in a family way.(920)
      (6)She is expecting.(1935)
      (7)She is pregnant.(1956)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人们最初对“怀孕”一词是难以启齿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所用词句越来越短,意思越来越明了,最后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出。这是一个范畴中心典型成员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变为非典型成员的过程。引发该过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引起的认知主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基于以上论述,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对委婉语分析的要点如下:
      (1) 禁忌语属于范畴中的原型义项,而委婉语属于边缘义项;
      (2) 是家庭相似性使禁忌语和委婉语位于同一认知语义范畴中的;
      (3)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是:使禁忌语(原型义项)中的典型特点缺失,并增添新的非典型的特点,从而形成委婉语;
      (4)禁忌语(原型义项)的突显性强,容易被感知,而委婉语(边缘性义项)突显性较弱,模糊性较大,不易感知,所以使得语言形式与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间的距离拉大,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原型范畴理论对委婉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具有解释力。比如,处于范畴边缘的某委婉语,由于使用频率增加,认知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向处于范畴中心的典型成员靠拢并逐渐取得典型成员的资格,成为新的禁忌语。然而处于范畴中心的禁忌语有时会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变为委婉语。
      当然,语言禁忌现象和委婉语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神秘而又有趣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作用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从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来研究肯定是不够的。本文的论述也并非面面俱到,比如说在谈及委婉语变化发展趋势中,关于有些委婉语朝禁忌语转变和一些禁忌语向委婉语发展的这些现象时,这些转变内在和深层次的原因并未深入论述;再比如特定的认知语境会取消禁忌语禁忌性的问题在本文中也未被提及。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奇.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刘旭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江天方.禁忌语,委婉语和词的联想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
      [7]邹智勇.语义范畴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学刊,2000,(3).
      [8] 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J].外国语言文学,2003,(76).
      [9]姚保振.原型范畴理论在禁忌语研究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徐小鹏(1988.9-)女,汉族,籍贯武汉,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委婉原型角度看范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