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近代史重要的会议 [近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标识]

    近代史重要的会议 [近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标识]

    时间:2019-02-02 05:34: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建党,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两个重要标识。尽管当时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其影响却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   清朝在近代以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我封闭,拒绝开放,以致妄自尊大,不求新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以炮舰叩开中国大门,形成屈辱性的开放,虎狼般的殖民者闯入中华大地,尽兴地吞噬中国的权利与资源,攫取财富。君主专制的帝国在撼动,无辜的生民遭涂炭,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也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朦胧地觉醒。主持反鸦片战争的林则徐便是这些觉醒者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成为史家赞誉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至19世纪后期,清政府的威势一落千丈。革新变法、兴学练兵的呼声纷至沓来,朝野之间议论纷纷,众多的知识分子如洪仁�、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从各个角度,探求新知,介绍西方的具体先进措施,其影响所及是办了两件大事:一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它改革中国陈旧的军制,练成一支北洋新军,成为支撑清朝后十几年政局的主力,也是把清朝贬入后宫的操盘手;二是康、梁主持的“戊戌变法”,仅仅百日,即被清廷扼杀。这使民众进一步认识到改良难以有效,连曾上书策反李鸿章的孙中山亦失望而转向革命道路。但20世纪初,外国侵略者乘机疯狂地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各地反洋教衍生的民众起义和会党群众的纷起,终于汇集成义和团反帝运动。义和团运动有其一定的缺点,如盲目排外、愚昧无知、累及无辜等,但其以血肉之躯,奋不顾身对抗侵略者的精神,还是值得纪念的。各国侵略者借此出兵组织所谓“八国联军”,以更加野蛮残酷的行为,荼毒中华。在这一暴行的压力下,清政府只得屈从。慈禧的“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治国方略,证明清朝已经真正死亡。
      清朝政府最后名存实亡的十年,是20世纪的最初十年,也是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的十年。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各种政治势力在较量。清朝政府这具政治僵尸,妄想借尸还魂,以求一逞。它废科举、兴学堂、整军备、行宪政,进行了种种挣扎,只是想捞救命的“稻草”,当然不能把这些行事都视之为“伪”,但是其结局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此时的袁世凯以所练的北洋新军为基石――这是人才、军械、财政、民望具备的一支劲旅,逐渐发展为掌握重要政府部门的八大臣。袁世凯既是清廷依靠的重臣,又是一种威慑力量,虽中经贬损,但实力依然,遥控四方。朝廷中的隆裕、宣统的才干终不如慈禧、光绪,江河日下,只得听命于袁世凯。各国侵略者又改定在华物色代理人的策略。于是以袁世凯为中心,结合各国侵略者的实力,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一股政治势力。另一股政治势力是以民主主义者孙中山为中心。孙中山经过十几年海内外奔走的历练,认识到“不革命不得了”的道理,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组织革命队伍,在国内依靠新军先进分子和会党群众发动起义,规模大小不一,但对清政权都起到撼动的作用。这些革命党人重视舆论的作用,创办了革命机关刊物《民报》,国内各地也创办《苏报》、《浙江潮》等报刊,作为革命的喉舌,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关注民族、民生问题,深得民心。这股势力日渐壮大,成为与袁世凯那股势力的对抗者。两股力量的较劲,促使政权转移的瓜熟蒂落。辛亥革命的风雨终于来到人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纪念的第一个重要标识。
      辛亥革命的突破口是武昌起义,习惯说是新军工兵营的熊秉坤的一枪所引发,这是孙中山在东京一次集会上的即兴语词,不一定准确。近年有些人在考证究竟是谁发的第一枪。其实,谁发的第一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枪冲破迷雾,使革命烽火遍地点燃,众人纷纷响应。这时远在海外筹款的孙中山仓促回国,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孤儿寡母的清朝帝后,茫然无措,只能依附在袁世凯的羽翼之下,听任摆布。袁世凯认清局势发展的态势,以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新军为基础,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打打停停,进进退退,寻求其个人利益的平衡。最后,清朝帝后得到优待条件,退居皇宫后院,又过了十二年舒适享乐的生活,赢得了历来末代皇帝最好的下场。袁世凯玩弄双方于股掌之上,在缝隙中获利益,终于从革命党方面,换得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向失败,有人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所致,也有人说是由于孙中山的退让,更有人说是因为袁世凯的窃取。实则为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各种因素所造成。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铲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绝迹。其次是没有造成遍地兵燹,没有过多地涂毒生灵,却完成了一次大变革。孙中山用以钳制袁世凯的两大法宝:一是“中华民国约法”,后被袁世凯所篡改,面目全非;二是迁都南京,迎袁世凯南下,使之脱离北洋巢穴,却被袁世凯制造京津保兵变和诱服南方代表,迫使孙中山迁就。袁世凯正大位后,他多建政党,操纵国会,同时增强其北洋军的实力,杀害和镇压革命党,完成了脆弱而扭曲的中华民国统一。
      随着袁世凯个人私欲的膨胀和复辟势力的喧嚣,袁世凯逐渐走向帝制的梦幻,在群小的怂恿和帝国主义国家的默许下,妄图实现“洪宪帝制”。由于“帝制”逆潮流而动且不得民心,“在位”83天的袁皇帝,终于在一片喊打声中逝去。几年后“张勋复辟”的失败,更证明民主理念已深入人心。袁世凯自毙后,手下诸大将不甘再臣服于袁氏后裔,纷纷自立山头,主要有直、皖、奉三大系统,互不服气,只求独大。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于是有些知识分子觉醒,要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特别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在五四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先进的部分,支持革命,打倒军阀,并在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历和十月革命影响下,于1921年7月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
      中共建党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重要标识。从此帮助孙中山制定三大政策,进行土地革命,更广泛地发动农民,抗日战争的全民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夺得政权,实现中国真正的统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和中共建党,是前后相关相承的两大标识。对此,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都有过明确的阐述。早在1941年10月,中共中央曾在庆祝双十节的决定中表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1947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说:“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种高潮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战争,第三次是抗日战争。这三次都是全国规模的。”1956年11月,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所撰《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说:“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重申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足见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和胸怀宽广的风范,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二者的历史意义。
      (时年89岁,年高体弱,难以检书,仅凭记忆,草成一文,以贺辛亥百年及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所述毛泽东等论说,转引自《百年潮》2011年第6期卢毅所撰文。)
      
      (本文编辑 谢宁)

    相关热词搜索:史上近代标识两个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