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把握人生的七年之变(上篇):人生百悟百味上篇

    把握人生的七年之变(上篇):人生百悟百味上篇

    时间:2019-02-04 05:27: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主讲:释果宁   地点:醒狮国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七,是在人生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数字。   我们从生而落地,到离开这个世界,每七年便会彻底变化一次。在这七年中,我们的生理完成细胞的轮回和改变,而心灵从心态、成长上完成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美好,因此,我们提倡心灵健康。而我们所要的心灵健康,正来自这循环往复的七年之变。
      人生之初
      每一个人在出生之时,都只是靠心灵去感受一切,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个孩子的眼中,他的自身、他的心灵便是世界的中心,父母、长辈都是围绕着自己生活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便会发脾气,用哭闹来达成自己的愿望。孩子看到花朵,便觉得花朵是为自己而开;看到朝阳,便认为太阳是为自己而升,万事万物,皆与自己一体,为自己而存在。
       因此,七岁之前,孩子最接近于道的心灵,是最接近于禅的存在。与孩子相比,不懂得生活的人反而是我们。生活不是技术,也不是积累物质财富的仓库,而是如孩子感受到的那样,是最真实的、最原始的存在。人生是自有的艺术,拥有了外在财富,还要懂得去享受生活。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人生才会滋润,他才有可能去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天地万物。
      这个时期,将心灵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定要学习些什么,不妨选择音乐、诗歌、绘画等接近自然的艺术。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云:“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在十四岁之前,孩子的生命能量尽在心灵中。他们与大自然在一起,与天地在一起,与花草树木、田野、牛羊在一起,心灵得到充分的成长。相对来讲,东方人注重智慧,西方人注重头脑的知识,所以世界五大宗教的领袖、创教者,全部都是东方人。只有心灵发达的圣人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才能认识到道是什么,才能体悟到道。
      十四岁到二十一岁,这又是一个人生的阶段。“十五致于学”,从十五岁开始,我们便需要武装孩子的头脑,反复强调知识,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教育重点,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来源于这个时期。同时,这也是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处事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这个时期需要教给孩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便是自律和奉献。
      希望时代
      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之间,我们开始真正面对社会,也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个阶段,人生充满了野心与欲望。我们会梦想自己成为比尔・盖茨,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梦想名车豪宅。
      事实上,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欲望时代,同时,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希望时代。
      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做长辈的不妨就让他们去经历风雨,去闯荡、去奋斗、去拼搏,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要支持他们经受人生的考验,哪怕经历的是挫折和失败,也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磨炼和经验,对孩子来讲,受益终生。
      年轻人还需要学会另外几种人生品德:拥有自信、待人忠诚、做事踏实。
      责任与承担
      经历了欲望与希望的时代,我们的心灵,便会逐渐沉静下来,经历了太多的冒险之后,人就会本能地寻求安定、沉稳。于是,我们在这个时期开始重视家庭,重视平稳的事业和人生。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在二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阶段中,我们的人生需要“立”,放弃之前随时变化的欲望和野心,稳固下来,建立家庭,树立目标,树立榜样,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做一名合格的丈夫或者妻子,学会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在这个时期,倘若一定要说父母需要教给我们的事情,那便是我们还欠缺的责任感,我们需要明白的只有一件事:负责任地走下去,勇于承担。
      传承人生之使命
      三十五岁至四十二岁,又是人生的一条分割线。时间如白驹过隙,生活静静流逝,当我们由“三十而立”跨人“四十不惑”,我们便应该多了一些新的人生感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往往开始喜欢探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如果身为其中的一员,却对它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他的心灵便是不成熟的。在不惑之年,如果没有文化做根基,那么我们的心灵必然会感觉到空虚无比。孔子之所以认为“四十不惑”,正是因为,作为这一个阶段的人,应该开始懂得去了解、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以此消除心灵的空虚和人生的困惑,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未完待续)
      编辑/许宏

    相关热词搜索:之变上篇把握人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