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长江文艺出版社好么 [专业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时机是否成熟?]

    长江文艺出版社好么 [专业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时机是否成熟?]

    时间:2019-02-08 05:28: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传统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是出版形态的转型,这个转型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投入,这个转型需要在国家政策层面和资金层面上给予支持,要转型成功,它需要支持力度不亚于体制的转型。
      
      按出版的内容和受者对象分,出版可分为三大块: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出版的这一基本划分都没有认识到位。这三块出版尽管都是出版,但彼此差异巨大,从策划到发行,从图书的效用到读者心理,从消费性质到阅读主体,都有很大的不同。
      三种出版的主要特点,简单地说,大众出版主要为个人消费,消费弹性很大;教育出版尤其是学历教育的图书出版,具有刚性消费的特点;专业出版与当今科技发展的态势相适应,各领域知识划分得很细,读者范围狭小,但又必不可少,所以专业出版的很多图书,具有公益性,是需要资助才能出版的。
      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在此不说,只说专业出版。我国目前有580多家出版社,其中很多是专业出版。事实上,我们的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就分有出版范围的。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做大”时期,各出版社超范围出版,有人就对给出版划分出版范围提出质疑。事实上,划分出版范围是正确的,本质上说,出版对文化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审核、复制与传播,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延续,没有专业的分工,如何对出版内容进行把关和提升?如果简单地把产品复制生产出来,“让读者去选择、让市场去淘汰”,那出版社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作者直接把作品交给印刷厂就可以了。
      当然,出版的范围和资质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扩充,这不细说。提出版范围一事,是想说明,每一个专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优势。比如,民航出版社,出版民航方面的图书,自然是权威,它的权威来自于多年品牌的积累以及专业作者和专业编辑的储备;化工、建工、机工、航空、气象、经济、金融、税务、劳保、人事等无不如此。设想一下,一个文艺类出版社,出版一本如何维修飞机的专业图书,哪位读者敢买来读?哪怕图书内容毫无差错,但读完以后恐怕也心中无底。
      除了品牌和专业人才储备的优势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是我国专业出版的根本优势所在。每―个专业出版社,其设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所在行业的科教文化发展服务的,因而它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如前所述,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专业划分得很细,很多科技读物的读者群都很小,这类出版物须得有资助才能出版,而这个资助,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行业行政主管机关。而行业行政主管机关,也需要一个专门为本行业服务的出版单位,来传播本行业的科技文化,促进本行业的科教文化发展。
      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行业行政管理机关紧密联系,为行业发展服务,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专业出版。只有深刻地理解专业出版的这一特征,才能够正确面对即将到来的出版形态转型。
      1、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人们对它们的接受程度发展到今天这个态势,数字出版逐渐取代传统出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然传统纸质出版一定还有存在的价值,但将来不会再是主流,主流是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更直观、存储量大、易检索、携带传播方便等优点,在专业出版这一块,读者更愿意接受数字出版,这一点在国外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
      2、既然技术和市场都已经到了成熟的边缘,为何产品未能破壳而出?这主因在于出版上游的相对垄断和对数字出版产权保护、投入产出比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不足。
      孙寿山副署长前段时间去美国考察美国出版业的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他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说,数字出版的理念和目标,是提供某个领域知识的全套解决方案,比如,有一个出版商在做“如何做大脑手术”这一主题的数字出版,他们把做大脑手术的起源、历史发展的进程、理论依据以及手术的实践,这方面的知识有哪些权威专家,如何联系得到。等等,通过文字、影像以及三维技术等手段把这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全部呈现给读者。经孙副署长这么一介绍,众出版从业者无不点头称是。事实上,中国的出版者何尝又没有这样的出版想法?但把这样的产品做出来,成本多少7卖给谁,收益多少?如何保证产品不被未付费读者无偿使用而导致成本收不回来?这样的产品出来,势必会侵袭传统出版物的利润,而它的销售是否可以保证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个清晰的答案,出版企业的最好选择自然是“按兵不动”。事实上,具有最完善法制和最成熟市场和最发达出版业的美国,出版企业也只是在开发产品,在市场营销层面仍然是“按兵不动”,还在等待时机。
      3、从我国已经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的实践来看,进行数字出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做了就很难回头,只能坚持下去。但是,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个别出版社的实践来看,在经济效益方面,还很难做到收支平衡,更别说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那种仅仅是把纸质出版物电子化然后拿去销售获得收入,这并不是数字出版。)所以开拓数字出版,确实需要谨慎,再谨慎,须谋定而后动。
      4、如前所述,我国的专业出版,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益性质,它需要行政管理部门的财政支持,而不能光靠销售市场获得投资回报。作为轻车熟路风险可控的传统出版尚且如此,更何况投资巨大、风险尚难评估的数字出版,要是未能得到社外资金的支持,至少作为中小出版社,是不愿贸然涉足数字出版的;即便作为大型出版集团,对于数字出版,也一定是先从小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了转型改制,由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但这个企业是特殊企业,尤其专业出版社具有特殊性质,特殊就在于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专业划分很细的科研服务,为行业科教文化发展服务,但所提供的服务,又很难从消费产品的主体那里得到足够的经济回报,所以,它必须得有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总而言之,从传统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是出版形态的转型,这个转型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投入,这个转型需要在国家政策层面和资金层面上给予支持,要转型成功,它需要支持力度不亚于体制的转型。
      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三十一届社长总编辑培训班上,孙寿山副署长在数字出版大环境的构建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主要就是将要为行业塔建数字化产品交易平台,这个不需要出版社来做,不需要很多,一两个、两三个就可以,由行业主管部门委托具备资质、具备经验的企业来做,出版社“只做好内容就可以”:国家版权局阎晓宏局长则提出了加强版权保护的其体措施。良好的交易平台和切实的产权保护是数字出版的先决条件,是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如果这两方面的建设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和加强,相信包括出版单位在内的各方都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国家的科教文化发展将得到出版业的更大支持。
      (作者系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时机成熟出版社出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