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矛盾心态 简论白居易矛盾心态的表现

    矛盾心态 简论白居易矛盾心态的表现

    时间:2019-02-11 05:32: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白居易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安适的,实际上其心态内部充满了矛盾。其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乐“生”与忧“死”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白居易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关注与其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的矛盾;二、重视享受与道德的内省、自律的矛盾;三、入世与隐居、事业理想与物质需求的矛盾。这几方面构成了白居易矛盾性的人生。
      关键词:白居易 矛盾心态 表现
      
      宁宗一先生指出:“文学实质上是人的灵魂学和人的性格学,而一部文学发展史,从有机整体的观念来看,它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细腻的‘心史’。因此,‘发皇心曲’的作家灵魂的研究,细致入微的作家心态的分析,就会很自然地提到日程上来。”①白居易的心态可以概括为由基本积极进取到犹豫、彷徨,最终达观闲适。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的,前期也有寂寞、犹豫的心态,后期也有兼济的一面。白居易给我们始终如一的印象是正直、诚实的,他用他的笔细腻地为我们记录下了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而一个人的心态往往是矛盾着的,幺书仪先生说古代文人的心态由于“总是处于种种矛盾的夹缝之中,一辈子在仕与隐、君与亲、忠与孝、名节与生命、生前与身后等问题上痛苦地熬煎,这种痛苦和矛盾的文化性格,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也与复杂社会环境有关”②。从表面上来看,白居易的心态好像是心如止水、平和安适、与世无争的,实际上他的心态始终是处在矛盾当中的,矛盾贯穿了他的一生。
      长期以来,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以江州被贬为界,白居易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矛盾的研究就往往着眼于这两个时期,说前期如何如何,后期如何如何。从表面上来说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这样实际上就把这个问题给简单化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且有变的方面也有不变的方面。
      关于白居易的矛盾心态的问题,有人说白居易的心态本来就是矛盾的,没有研究的必要。矛盾心态是不错的,此言不虚;如说没有研究的必要似可商榷。其矛盾心态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学术界至今没有非常明确的研讨。以往有关白居易心态矛盾性的研究,有但不是很多,并且比较琐碎,系统性不强,大多集中在其心态内部的儒、道、佛诸方面并存的矛盾,以及讽喻诗和闲适诗歌的矛盾。思想意识方面的矛盾的确存在,但实际上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某一方面在某一时期往往还要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当时,许多文人士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教义存在着相互沟通与对话的可能,故而士人文化格局呈现出立足儒学而兼取道释的局面,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他们读各家的书,和各类人物接触,无形中受他们影响……,把所吸收来的东西融会入整个心灵”③。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方面又称不上矛盾,或者至少不是矛盾的很重要方面。诗歌方面的矛盾与他的经历和遭遇密切相关,在同一时期,这方面的矛盾性表现得也不很明显。其心态中的矛盾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消解和达到平衡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白居易矛盾心态的表现。
      
      一、乐“生”与忧“死”的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对生老病死等琐屑之事的关注和其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方面的矛盾上。从表面上看白居易是达观的、闲适自得的,然而实际上却又非常关注在别人看来非常琐碎的事情。
      在白居易的诗歌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那就是对于生、老、病、死等的极端关注。比如“白发”,本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很平常的生理现象。但在白居易看来,确实很不平常的。在他的诗歌当中,“白发”这个词出现的次数非常惊人,有七十四处之多。如果加上与之近义的词,像“华发”出现了一次,“花发”出现了八次,另外还有多处以“雪”、“霜”喻指白发的多处。这样诗歌中涉及“白发”的有近百处之多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敏感的性格,见出他对于生命的极端在意。另外其诗歌对“病”也是情有独钟,一直“津津乐道”。据笔者统计,其诗歌中仅“病”字就提到了四百多处。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对于死亡,白居易的反应与平常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死”字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也很多,其诗歌中约出现了二百多处,“病”的最大威胁便是死亡,可见“死亡”对于白居易的影响有多么大了。可以说,生死观影响着白居易的一切。白居易还有许多纪年诗,据洪迈统计,从不到三十岁一直到七十五岁的四十多年间,总共有七十八首诗歌记下了自己的年纪⑤。
      白居易是个伟大的诗人,伟大之处在于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诗歌作品;同时他又是个平常人,他用生动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生命历程的真实记录。他关注白发,关心脱发;对于疾病,衰老,死亡都极其敏感,这些现象都指引着一个归旨――死亡。白居易不厌其烦地记下它们,这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白居易跟平常人一样有着对死亡的敏感和恐惧。所以我们说他“忧死”。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又在反复述说着自己的乐天安命,随缘自适,看破红尘。在《答户部崔侍郎书》中说:“今之身心,或近是矣。……此鄙人所以安又安,适又适,而不知命之穷,老之至也。”⑥在白居易的笔下,“适”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如“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⑦,“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况我心又适,兼忘是与非。三适今为一,怡怡复熙熙。”⑧“适”用得很多,像“身适”、“形适”、“体适”、“足适”、“口适”,“意适”、“心适”、“性适”、“情适”等,前者是物质方面的,后者是精神方面的。而精神上“适”的例子明显的多于物质性的。白居易重视的“适”往往又是以主观方面的感受为前提的。除了“适”的描写之外,还有许多作品反映了自己的人生之乐。《残酌晚餐》:“闲倾残酒后,暖拥小炉时。舞看新翻曲,歌听自做词。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除却慵馋外,其余尽不知。”⑨又有《即事重题》:“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⑩后期诗歌中“适”和“乐”更成了诗歌的主调。这从他的字――乐天――也可以看出。这种乐天安命、随缘自适、看破红尘,无疑与前述对于生老病死等琐屑之事的关心构成了鲜明的矛盾,告诉我们他的心态在一生中都是矛盾着的。
      
      二、重视享受与道德的内省、自律的矛盾
      
      白居易一方面对于下层老百姓的寒温哀乐分外关心,这一点在早年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即使到了晚年仍然时有流露。白居易身上有着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道德的内省、自律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白居易无论在何时都能有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可贵品质。
      其中有两首诗歌很具有代表性。一是《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11)
      
      此诗作于丁忧村居渭上时。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封建官吏在服丧期间,俸禄皆停,这样一大家人的基本生活甚至温饱都难以解决,白居易对那时的生活的描述是这样的:“尘埃常满甑,钱帛少盈囊。弟病仍扶杖,妻愁不出房。传衣念蓝缕,举案笑糟糠。”(12)(《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卷15,296页)即便自己过着这样的贫苦生活,也能推己及人。《纳粟》:“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13)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恰好证明白居易此期的主要的理想抱负仍然是兼济天下。
      在早年是如此,到晚年富达之后,这种意识一直存在。有多首诗歌,如《岁暮》《新沐浴》《知足吟》《苦热》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而《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更是典型:“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14)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一贯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用行舍藏”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和准则。这在白居易身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但是作为有着长期贫贱生活漂泊经历的出身寒族的士人,白居易还是有着与一般知识分子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无论自己是穷是达,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道德的内省和严格的自律,这说明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百姓的位置。
      另一方面白居易对于自己的物质生活非常重视,不论仕途得不得意,物质生活的享受都占很重要的地位。他特别注重生活的质量。他重视饮食;善于改造环境,使得环境尽可能优美舒适,重视生活环境的文化品位;对于音乐舞蹈等精神娱乐也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知足享受,有时又不问世事。《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15)《旱热二首》:“彤云散不雨,赫日吁可畏。端坐犹挥汗,出门岂容易。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复想驿路中,红尘走马使。征夫更辛苦,逐客弥憔悴。日入尚趋程,宵分不遑寐。安知北窗叟,偃卧风飒至。簟拂碧龙鳞,扇摇白鹤翅。岂唯身所得,兼示心无事。谁言苦热天,元有清凉地。勃勃旱尘气,炎炎赤日光。飞禽�将坠,行人渴欲狂。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肥者不禁热,喘急汗如浆。此时方自悟,老瘦亦何妨。肉轻足健逸,发少头清凉。薄食不饥渴,端居省衣裳。数匙粱饭冷,一领绡衫香。持此聊过日,焉知畏景长。”(16)前一首讲述自己知足无欲的闲适生活,后一首从与不如己者的比较来表现自己优越的物质精神生活。总之,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这与前面的道德的自律与内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入世与隐居、事业理想与物质需求的矛盾
      
      入世与隐居的矛盾,事业理想与现实人生需求的矛盾,这几乎贯穿了白居易的一生。
      出仕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学而优则仕”早已经成了中国的传统。而出仕就意味着加入一个特殊群体,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习惯,这势必就要改变自己的独有的东西。由于遭到冷酷官场的无情排斥和严酷打击,自己倍感痛苦,遭贬江州是其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这促使白居易走向江湖,走向自然山水。他多次说过要隐居,如:“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坚!”(17)(《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卷7,第137页)“几时辞相印,却做自由身。”(18)(《晚归早出》,卷28,651页)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官场,离开人世,隐居到深山老林。对这一点他也毫不隐讳,是因为必要的物质条件还不充分,“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19)(《江楼早秋》,卷16,335页)“非无解挂簪缨意,未有支持伏腊资。”(20)(《答山侣》,卷19,402-403页)而完全满足这种条件又谈何容易,所以内心就有了矛盾冲突,“霜严月苦欲明天,忽忆闲居思浩然。自问寒灯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唯惭老病披朝服,莫虑饥寒计俸钱。随有随无且归去,拟求丰足是何年。”(21)这样出仕与隐居要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既然是出仕,不论他是抱着怎样的初衷,在内心都有着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一面。具体而言,与当时的社会结合起来就是希望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用,实现唐王朝的“中兴”。白居易在早年对于国家皇权是忠心耿耿、抱有很大的雄心的,希望能够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做谏官期间,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凭着自己的赤胆忠心,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全面而又深刻,足堪称作中唐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事业理想与现实人生的物质需求是每一个人都要满足的,而基本的物质要求却是首先要满足的。不管他有怎样的高风亮节,无论他对于物质是如何的不在意,他都要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白居易对于物质待遇从来不讳言,每一级官职的俸禄在诗歌当中都记得清清楚楚。南宋洪迈曾经做过详细的统计(22)。这显然又与兼济天下、实现事业理想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白居易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特殊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建功立业愿望和要求的知识分子文人,又生不逢时,所以内心就充满了矛盾。其矛盾心态的表现是复杂的,但又集中到三个方面:乐天与忧死的矛盾;重视享受与道德的内省、自律的矛盾;入世与隐居、事业理想与物质需求的矛盾。这几方面构成了白居易矛盾性的人生。心态中充满了矛盾,矛盾使人痛苦,就要解决这些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哪里,矛盾心态又是如何得到消解和平衡的。这是另文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学成,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①宁宗一.关注古代作家的心态研究[J].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4-9页.
      ②幺书仪致邓绍基书信.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1-2页.
      ③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19页.
      ④张学成.白居易生死观初论[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9页.
      ⑤洪迈.容斋随笔[M].五笔卷八《白苏诗纪年岁》,四部丛刊本.
      ⑥-(20)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早朝思退居》.《白氏长庆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22)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四部丛刊本.

    相关热词搜索:白居易矛盾心态表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