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 概况 刘厚生与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

    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 概况 刘厚生与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

    时间:2019-02-17 05:46: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厚生系中国当代著名导演、戏剧评论家、文艺理论家。1935年,14岁的刘厚生因受左翼戏剧影响,开始热爱话剧。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考取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第三届)导演系。并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夏,他作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0年夏由国立戏剧学校改升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随校迁到四川省江安县,并担任中共江安国立剧专地下支部委员,毕业后留校做了半年助教。
      1941年2月,他辞职到重庆参加了由熊佛西、张骏祥主持的中央青年剧社。其后五六年间,又先后在重庆、成都、上海等地的话剧团体任演员、剧务、导演等职。
      1946年,周恩来在观看了袁雪芬主演的越剧《凄凉辽宫月》之后,召他和于伶谈话,指示应重视戏曲界工作,并特别指出越剧在群众中的重大影响。
      1948年末,他参加了雪声剧团,担任导演并主持剧务部。导演了《万里长城》、《李师师》等戏;还代剧团邀请了冼群,导演了《白娘子》一剧。解放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副主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副主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副处长、《上海戏剧》副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64年调北京中国剧协任《戏剧报》副主编。1979年任《人民戏剧》主编、中国剧协秘书长、书记处书记。1985年当选中国剧协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志》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自40年代起,陆续撰写了剧本、剧评、戏剧理论研究及散文等共约四五百篇,散见各报刊。199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刘厚生戏曲长短文》一书(37万字)。
      刘厚生对青年时代在江安国立剧专寒窗苦学的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怀念。
      在国立剧专迁江安期间,刘厚生作为中共国立剧专地下支部委员,严格按照中共地下组织川东特委和泸县中心县委的指示和要求,竭尽全力与中共江安县委地下组织做好联络和统战工作,使国立剧专师生们在迁徙期间比较安定,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而且正是因为有像刘厚生他们这样的剧专地下党员与中共江安县委领导的江安县抗敌后援会、戏剧协社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帮助,广大师生不仅在教学、演出中发挥了作用,坚持排演抗战及进步戏剧,而且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国立剧专迁来江安后,剧专师生与江安戏迷戏友相互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刘厚生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方法加深了对时任江安县委书记的席明真的了解和信任。从那时开始,他便与席明真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挚友。
      为了使剧专师生编导的剧目能扩大抗日宣传效果,刘厚生同方德、蔡松龄等党员学生动员教师张定和教员金韵之(丹尼)、进步学生李恩杰等积极排演街头剧和流亡三部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组织学生到街头演出,募集寒衣捐献给抗日前线的将士,让大多数同学(包括一些参加了国民党的同学)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刘厚生在回忆文章《原国立剧校前期的学生运动》中,对剧专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作了如下评价:
      “自1938年10月到1941年4月,存在只有两年半时间,但它在剧校14年(主要是抗战八年)的历史中,却发挥了相当重大的作用。”
      1940年,刘厚生作为第三届毕业生,参加了公演《以身作则》,这是一出挖苦道学先生的反封建喜剧,演出很成功。他后来回忆这段学习生活经历时讲道:“如果没有那几年在大成至圣先师鼻子底下(指江安文庙)的大量舞台实践,在他耳边两厢日日不停的授课,我想剧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以后在戏剧事业上的成就,显然会落后很多。从根本上说,这是江安人民慷慨相助,使剧专有了六年安定环境的结果。”
      让刘厚生难以忘怀的,还有“那文庙的大门,那改造的舞台,那简陋的教室,那在文庙最后部位的图书馆”以及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他回想当年,“几乎天天要去那窄窄的烟巷子,到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几乎一望就可以看到四座城门还有那躲警报的南城外红佛寺,北门外的竹器街,那用小木船摆渡……这些都是我们像眷恋儿时故乡那样经常萦回在心头。”
      刘厚生之所以难忘江安,还是因为抗战时期那段最艰苦的学习生活对他们的“成长实在关系重大”。他后来在为《国立剧专・江安》一书作《序》中谈到在江安学习生活“是最丰富的一段,在教学上名师荟萃,可以说是黄金时代;演出上,从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到学生的习作剧稿,古今中外,八方汇聚;学生运动充满抗战爱国热情。生活上是艰苦的,吃‘八宝饭’,点桐油灯,环境复杂,但是弦歌之声不绝,读书风气很盛……”
      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剧专举行“实物公演”即“凭物看戏”的情景。他回忆那场景,对江安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逢演出,江安人民――其中不少是农民,或拎一大块猪肉,或提一篮鸡蛋,或背一筐蔬菜以及其它各种食物,款款而来,与其说这是他们对看戏有兴趣,不如说这更是对我们这些青年娃儿的健康关心。我们实实在在是在江安父老的哺育下成长的……”
      日月如梭,六十多年的光阴像流水一样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总抹不掉刘厚生等剧专师生们对江安百姓的感激之情,尤其是对江安国立剧专物与人的眷恋。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情怀,加上80年代,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的英明政策,各条战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文艺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景象,也促使刘厚生、朱平康、曹禺、杨村彬、王元美、谢晋、萧能芳、何之安、骆文等剧专师生们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江安国立剧专的“正名”和陈列馆的筹建工作上。特别是在原江安县政协委员、原剧专学生萧能芳与县文化局的王显友多次上成都跑北京,约见刘厚生和与江安国立剧专有关的文艺界名人,江安人的热情与执著,深深感染了刘厚生,他在百忙中同萧能芳、王显友等共同为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的筹建和开馆四处吁请、联络。
      1985年10月26日,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的刘厚生与江安国立剧专有关的文艺界名人吴祖光(中国著名剧作家、全国剧协副主席)、杨村彬(著名戏剧艺术家、剧作家,时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王元美(剧作家)、骆文(湖北文联主席、著名诗人)、王永梭(著名谐剧表演大师)、吕恩(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平康(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等原国立剧专师生重访江安母校,剧专“游子”故地相聚,别有一番感慨,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国立剧专史料陈列馆建起来,并把各自有关剧专的文物资料捐献出来,使陈列馆筹建终于有了第一手文物资料。刘厚生看到老师、校友们为国立剧专“精诚立达”的校训、“和衷共济”的抗战精神能再次发扬光大,能为江安人民留下一点值得他们引以为豪的“财富”,欣然提笔赋五言诗抒发对江安的记忆和厚望:
      江安十字路,文庙大红墙。
      四十年前事,今日放新光。
      吴祖光也挥笔写下:
      长江一线意情牵,
      北望青青四面山。
      四十四年寻旧迹,
      几生修得住江安?
      江安国立剧专史料陈列馆的建设得到剧专师生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后,收集有关剧专详实的资料便是一件费时费心的苦差事儿。刘老从江安回到北京后,一边忙于剧协的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好体弱多病的爱人傅惠珍(也是剧专校友),同时,不忘挤出时间搜集剧专资料寄与江安,不断同剧专校友联系和交流工作进展情况。1986年5月,江安的萧能芳给刘厚生爱人去信了解校友资料搜集情况,适逢傅惠珍生病不能回信,便把情况告知刘厚生,于是刘老提笔回信,详细讲明了与校友联系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从1984年陈列馆开始筹建到1988年开馆这4年时间,刘老从不间断同校友联系和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并亲自为江安县委党史研究室(时为县委党史办)提供了中共剧专地下支部的详实资料和剧专师生员工的情况。同时还为政协江安县委员会编辑的《国立剧专・江安》一书写了《序》,此外,还不断为《剧专校友通讯》及时、准确提供校友信息。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从最初筹建到开馆的4年间,刘老他们共搜集剧专史料7000多件!
      不懈的努力,终究完成了剧专师生们的共同心愿。1988年10月,国立剧专迁来江安50周年之际,史料陈列馆终于在其简陋的旧址中建成了。为表示祝贺,江安校友萧能芳积极与刘厚生等剧专师生们联络,邀请一同前来观光剪彩。
      在刘老牵头联络、号召、组织下,10月18日,刘厚生亲自率50余名剧专师生风尘仆仆从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等十多个省市如约赶来,远在台湾的国立剧专校友也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剧专师生重访江安母校,游竹海,观夕佳山古民居,橙乡宾馆座谈,一起叙旧追寻当年的足迹,在激情与热泪的交融中,谈艺术,话人生,可谓“桃李芳菲赞盛世,长江欢歌情谊长”!
      人民创造艺术,艺术陶冶人民。陈列馆开馆剪彩时,江安人民为感谢剧专师生过去给他们播撒的文艺细胞和今天改革开放再次带来的历史机遇,橙乡大江南北各地举行了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刘老与前来祝贺的原中共江安地下县委书记席真明促膝长谈,深情回顾着50年的沧桑,更是豪情满怀地展望着江安的美好未来。江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江安县内外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到场给他们介绍乡土人情,共绘江安的美景蓝图。
      依依惜别时,刘厚生他们高声朗诵的一首诗表达了他们的深情!
      江安水长,江安山青。
      五十年来魂梦萦绕,
      今日得见众乡亲。
      意比峰峰岭岭,情如川水深深。
      愿效半点力,愿尽一颗心,报我父老恩。
      今朝依依惜别,它日再访新城!
      
      责任编辑苗土

    相关热词搜索:厚生江安陈列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