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汉画像艺术与中国画人物画的共通性探讨:中国画人物画

    汉画像艺术与中国画人物画的共通性探讨:中国画人物画

    时间:2019-02-19 05:37: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汉画像也称汉画,主要是指存于汉时墓室、墓阙、祠堂、椁棺等石材建筑物或墓砖、缣帛、粉壁与工艺品等物体上的图像资料。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汉画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是我国杰出的艺术瑰宝。
      汉画像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雷公、孔子、忠臣、舞者、出行者、狩猎者等诸多种类的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也展示了汉代造型艺术的风格和水平。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一大传统画科,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物画在中国画史中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一页,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得到发展的一个画科,历经岁月的淘洗,其艺术语言和技巧日趋完善。通过研究,可以从中发现这两种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
      一.表现题材和内容上的共通性
      汉画像石艺术就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由于其大量的题材内容取之于现实生活,通过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手中的刀笔创作的作品,极富生命力和真实感,其内容相当丰富生动。早期汉画像刻画的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景象图像,随着葬俗的发展,画像石内容的不断增加,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图像逐步扩展丰富,神灵、仙人类的内容很快被吸纳进来,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和神学思想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到东汉中晚期,几乎将天地、古今、人世、鬼神等现实与幻想的宇宙事物都纳入其中。
      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图,人员众多,多种表演组合在一起,场面宏大。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壁门楣上的乐舞百戏图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幅,整个门楣上表现的都是乐舞百戏,表演的项目有:飞剑跳丸、掷倒伎、走索、马术、鱼龙漫衍(戏龙、戏凤、戏豹、戏鱼)、戏车、七盘舞、建鼓舞等十余项,演员28人。伴奏器有:钟、罄、鼓、排箫等,乐队演奏人员共22人,场面十分壮观。安丘董家庄墓中室顶北坡上的乐舞百戏似乎还与神仙世界有关。整个画面有人物42个,动物12个,不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且充满仙气。南阳麒麟岗墓共刻有画像155幅,画像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和神鬼祥瑞等多方面。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种以长卷形式表现的社会风俗画,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清明上河图》的绢本设色而成,全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是历史上罕见的巨制,然而,论及它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却不能不说是源自汉画像石。观赏过汉画像石的人知道,首先映入脑海中的图样,必然还是长长的车马出行图、长长的田野狩猎图。徐州燕子埠东汉彭城相缪宇墓中的狩猎图,全图长429厘米,高55厘米,与《清明上河图》大小不相上下。若不是宥于墓室形制的限制,它完全可以更长些。《清明上河图》这种对汉画像石的承继,除了形制大小、表现形式以外,它在构图方式上也有直接的承袭。试将汉画像石与《清明上河图》放在一起详加比较,二图诚然有诸多不同,但二者的师承关系却一目了然。重要的是,这种艺术的承继而外,其历史的价值取向上的师承亦同。《清明上河图》的价值首先在于“题材上的重大突破。即所描写的对象,已经不是破。”(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
      二.构图布局上的共通性
      汉画像石这种集绘画和雕刻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成型技术虽然是雕刻,但依照它的整体艺术形态看又似绘画,具有绘画的构图表现方式。汉画像石对表现空间的构图方式有散点透视法。所谓散点透视法,是指把眼睛在移动中观察到的物象,集中表现于一幅画面上。其在构图上又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平视横列法,即刻画的物象完全在一条水平线上呈横向序列,物象之间的关系只能靠左右位置或动作来表明,是没有纵深关系的二维空间。如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帝王画像。与之相吻合的中国画人物画有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唐代孙位《高逸图》等。二是斜视横列法。物象仍基本在底线上作水平横列,由于采取斜向的透视,在纵深空间里就出现了相互重叠或错列的物象。如孝堂山石祠大王车出行图中驾车的双马和并列的骑吏、步卒等。唐代周�的《双陆图》、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与此构图法也是极为相似的。三是鸟瞰散布法。对物象采用高点散视的构图,使纵深空间里的物象脱离水平底线,由近而远地散步于画面,而画面的上下显示了远近纵深的空间关系,如各种战争,围猎,乐舞,庖厨图,楼阁庭院图等。与之相似的是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分层配置法始终是汉画像石中使用最广泛的图像配置方法,但是那些独立性较强以及必须强调的重要画像内容,则经常采用独立配置法。所谓独立配置法,就是画面上没有层的划分,每种题材内容的图像各自占有一个完整、独立画面的图像配置方法。沂南北寨村墓汉画像中的“罢鱼龙漫衍百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著名的帛画“人物御龙图”产生的时间在战国中期晚段,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一般被认为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帛画中描绘了一个男子身着长袍,侧身向走,手挽缰绳,御龙腾游。男子身下巨龙一足垂立,余足或前伸或高举,龙头似吟啸,冲天而上,龙尾站立一鹭,轻盈欲飞,人物衣着飘带向后浮动,荡漾出一派强烈的动感和气势。我们显然可以看出两幅作品都运用了独立画面的图像配置法,构图很是相似。
      三.造型上的共通性
      汉画像具有明显的写实性手法,并不拘泥于单纯的物象模拟,而是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加以创作,时刻画的艺术形象更为传神和突出。如在楼阁人物、宴饮拜谒等众多画像中,那庞大身躯的主人形象成倍地超出常人,以突出其雍容高贵之态;那乐舞图中的舞蹈女子,其修长的身材和细腰被夸张地加以表现,以显示其姿态之美。唐代的周�为了在作品中突出表现女性的丰厚态度,把人物形象都处理得比较丰满,脸盘如月,饱满而圆润,这无疑都凝结着盛唐艺术所特有的审美旨趣和神采,也更体现了作者的胆识与提炼功力。
      此外,汉画像很少精细雕琢,多是大处着笔,直接以最具有概括性的动作来烘托物象。如南阳市出土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石”这座艺术纪念碑式的画像石刻作品,充分表现了汉乐人物御龙图作难度之大、舞姿之美动人,呈现出了极强的韵律,轻盈迅捷的舞姿给观赏者带来了视觉心理上永无休止的动感。同时,中国画写意画也具备了同样的艺术手法,如南宋梁楷的《六祖砍竹图轴》,在笔墨语言上明显变得简率,人物脸部及手足只聊聊数笔却意趣盎然。可见艺术是共通的,都讲究对物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以实现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
      四.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追求上的共通性
      汉画像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明显的写实特点,同时,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充分地表现在那些神灵、仙人、怪异的画像中。其刀笔所向并不是谨毛顾全,而是重在捕捉物象特征的势态。所追求的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美,而是追求整体的神似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多地注重“意念”的传达。表现自然物象往往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选择最能反映画家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表现方法,加以浓缩与概括性的描绘。不看重自然物象的肖似,而重物象的表现,讲究以少胜多和以神取胜。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及荆浩在《笔法记》中所归纳的“六要”。所谓“六法”即“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转移模写是也。”所谓画有“六要”,则“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其实,所有这些艺术方法,在汉画像石中均可找到其踪迹。
      如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汉画像与中国画人物画之间存在着许多互通互融的地方,我们今天的艺术,如果能将二者从构图、题材、内涵、夸张等提取方法的多个角度更深入地去探究,并大胆尝试,相信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通联:221116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研)
      

    相关热词搜索:共通性人物画中国画探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