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三个雕塑佬的水彩画】水彩画

    【三个雕塑佬的水彩画】水彩画

    时间:2019-02-27 05:40: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潘鹤、钱海源、蔡文星是三个雕塑佬,却师生联手办了一个水彩画展。展览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多幅水彩画作品,以风景写生为主,都是他们的业余创作。   看这些“捞过界”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水彩画语言,色彩清透淡雅,用笔酣畅淋漓,拿惯了雕塑刀的手拿起画笔原来也是如此举重若轻……
      先看潘鹤先生的水彩画,虽只有十几厘米见方,却丝毫不觉得被限制局促,正如黄铁山先生的观感:“有大气势、大意境和大场面”,愈发为创作者能在方寸的尺幅间游刃有余的“大才情”而啧啧称奇。
      又看钱海源的水彩画,用笔随意而不拘谨,直抒胸臆,整体的大局感就在这漫似不经意的潦草笔迹中而逐步清晰明朗起来,其中还有几幅有着天然雨雪浸润而获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再看蔡文星的水彩画,视野开阔,淡然简约,在清明之中略显苍茫;特别是他对水的处理,平缓如镜,寥寥几笔却有生动的涟漪泛起……
      三个人,师与生,有相传承和相影响的内在联系,但也各有各的不同,每幅画都有自己的艺术感受和个性风格,亦如其人,及其后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些水彩画,都是实地写生,时间短,画幅有限,容不得精雕细琢,要快快地抓住第一印象,进行直接即兴的速写记录;这些水彩画,亦都是艺术家作为积累创作素材、观察体验生活、训练绘画技艺,甚至是在工作间歇放松休息的手段;这些似乎更应称之为“习作”的小作品,如今看来有着久违而迷人的清新感受,不仅是画中自然恬静的景物,更有在每一道笔触中饱含的真情实感。
      在艺术的诸多画种中,水彩以水为稀释剂,以纸张为载体,颜色材料便宜,工具和完成后的作品都便于携带,适宜外出写生;而其洗练潇洒的技艺表现特点(就湿薄画法而言),强调一次成型,不求像油画或粉画那样追求通过反复的色彩叠加而塑造细腻的光影,也符合写生的快速作业要求。因此,水彩为很多艺术家所钟情,像丢勒、罗丹、惠斯勒、萨金特、莫里斯等,除了是为人所熟知的版画家、雕塑家、油画家、设计家之外,也都还留下了许多灵动活泼的水彩写生作品。
      然而,这样的感觉似乎在时下的作品中却越来越少见,因为今天的艺术家似乎更喜欢用镜头而不是画笔来记录写生。固然,照相机是很有用的工具,但绝不能取代艺术家的眼睛;写生所具有的新鲜、真实、即时和现场感,是事后再对着照片来塑造所没有的。照片虽能客观准确地捕捉对象,不会缺失细节,但也少了很多直接接触对象而获得的主观感受和情绪。而这些才是艺术创作冲动中最宝贵的部分,也是艺术最珍贵的精神品质,更是观众最能够从作品感动并感受得到的因素;更遑论在写生的塑造过程中,与对象所发生的“合作”关系可能带来的意外效果,是事后对着一张静态的照片描摹所没有的意趣……
      在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上,有观点指出作品有“制作性增强,绘画性减退;装饰味浓厚,生动性缺失;注重作品的叙事性,而弱化了艺术性,显得空洞乏味”的现象(《美术观察》2009年第11期);而从国内几次水彩画大展来看:“水彩画对油画语言的吸收已经远远超出借鉴的限度,水彩画全方位地模仿油画大有泛滥之势”,“追求做工细化、尺幅大化……”,“尽管,通过融合、渗透其他艺术形式和相邻画种的有益探索,拓展了水彩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绘画语言,但水彩画清透澄净的画种特色却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了”(《美术观察》2010年第1期)。更有水彩画家提出放弃所谓“纯水彩”的主张。
      但是在三位雕塑家的水彩画展中,却洋溢着特别水润清亮、充满个性的纯粹的水彩语言,水汪汪轻飘飘,但一点也不影响作品的分量和给人的感动:潘鹤先生在巴掌大的纸面上生动地记录下建设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这类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钱海源的画笔下所展现的对故乡的那份眷恋与热爱;蔡文星作品中透露出对平和宁静的向往……三个雕塑佬沉迷于水与彩酣畅淋漓的交融中,大刀阔斧,好不畅快。无他,因为他们饱含感情。
      正如黄铁山先生就水彩画创作问题所谈到的观点:“积极贴近生活,面向自然,只有面对丰富多彩的对象有感而发,才能以自己的语言说事。一味模仿照片,模仿电脑效果,或模仿其他,必然酿成水彩画的失语。”(《美术观察》2010年第1期)
      从三个雕塑佬的“别有风情”的水彩画展中,也许能让我们产生更多别样的思考:关于艺术与写生,关于水彩画本身……
      傅真忻简介
      傅真忻,1943年生,湖南湘乡人,现定居北京。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西安美术学院高研班,师从著名画家李习勤、刘文西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现任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理事、北京黄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湖南滩头年画研究会会长。曾任湖南省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首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上世纪60年代初发表处女作,长期从事中国画、版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兼能,尤善重彩,作品融民族、民间、现代艺术为一体,形成自己艺术风格。作品参加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先后12次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铜奖。《悬梁刺股》组画获全国金奖、《1935这年冬》获湖南省美展金奖、《山道》1993年获荷兰首届国际绘画双年展评奖、1999年获我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有作品选送海外及港台展出并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或出版;多件作品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出国礼品。代表作《打泥坨》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出版有《傅真忻国画作品精选》专集。2001年应邀访问台湾并在台北举办“傅真忻画展”。

    相关热词搜索:水彩画雕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