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古早味【精思味古,锐意创新】

    古早味【精思味古,锐意创新】

    时间:2019-02-28 05:40: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钟繇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从师曹喜、蔡邕,在继承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寻找创新之路,在楷书的演变中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特殊贡献,赢得了难以撼动的“楷书之祖”的地位。其“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的书法风格被世人谓之“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本文就钟繇书法艺术辉煌成就的主客因素予以探讨。
      关键词:钟繇书法书学思想继承创新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享年79岁。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为郡功曹”。祖父钟迪以党钿不仕。钟繇,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钟繇历任汉魏两朝重臣,德高望重,文武全才。精通史学、易学、兵法和剑法。书法艺术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主要书迹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还示帖》等。其艺术特点为古雅、天然。唐张怀�《书断》评:“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以其对中国书法史上楷书演变无与伦比的特殊贡献赢得了难以撼动的“楷书之祖”地位,与张芝并称“钟张”,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探其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机缘
      十九世纪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它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文学、艺术自觉形成期与成熟期。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谓艺术觉醒的时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名家辈出,如:曹喜、杜度、崔瑗、张芝、师宜官、梁鹄、蔡邕、刘德升、邯郸淳、卫凯等等。书体篆、隶、草、行、楷交相发展,并日趋成熟,是书体演变的重要时期。
      书法艺术受到社会高度重视和民众的认可。晋代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记载着这样两件轶事:一是师宜官“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负之”。一是“梁鹄投奔到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年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第一个故事是说师宜官到酒家饮酒,没有钱就在酒店的墙上写字,不仅酒家允许,又有顾视者自愿替他付酒钱,这说明当时崇尚书法艺术的普遍性。第二个故事是说,梁鹄任选部尚书掌握人事大权的时候,曹操想当洛阳令,梁鹄却委任他做了小小的北部尉,曾得罪过曹操。曹操是个心胸狭隘、睚眦之怨必报的人。破荆州时,曹操派专人寻找梁鹄,但曹操不仅没有杀害他,却叫他在军中代理司马的职务,“以勤书自效”。原因是曹操仰慕梁鹄的书法水平之高。
      自汉代基于抄写典籍的需要而建立了以书取人、以书取仕的文官制度。由于“秀才”们求取功名和出仕的需要,“私塾”学堂兴然而起,涌现了大量书者和专门从事研究的书学机构。当时有这样的谚语:“何以礼仪为,史书而仕宦。”(汉代人称隶书叫做“史书”)意思是,何必去讲究“礼仪”,能写好隶书就可以为官做宦。汉章帝还曾下诏所有公卿应用隶书上书,也就是所有奏表、官文都是很规范的书法。汉灵帝不但自身擅长书法,还积极下令组织大规模的书法赛事,征天下之善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会聚一堂,现场挥毫,择优重用。
      另外,汉代书法师承的风尚、书派的形成、大兴建碑之风、造纸业和毛笔制作业的逐步繁荣等等,都促进了书法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钟繇审时度势,敏锐地把握了书法变革的机遇,成为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二 书学思想
      自汉代以来,崔瑗、赵壹、蔡邕开创了书法理论之先河。李斯书法著作的问世、汉代萧何的《论书势》、蔡邕的《笔法》,这些书法理论,反映了其艺术观点,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钟繇“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钟繇刻苦探索用笔之法,乃至背上“盗墓”的罪名。“与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研究笔法。钟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固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其墓,遂得之。”钟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他以“天”“地”喻笔法之妙。他以 “天”与“地”分属“用笔”与“流美”,此话的本意指出了书理至于书法创作。书法本身是一种运动美,随笔墨变化而成。钟繇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出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正因为这种大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之“流美”。他强调了笔迹所造成的形象。钟繇又提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宗白华说:“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种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种美。”用笔方法是也隐密的,必须长期探索方能解悟。而付诸笔墨的则必定表现在书法的美感之中,因此“用笔”与“流美”是互为表里的。
      钟繇以“筋骨”喻“力感”之美。钟繇《用笔法》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提出了“丰筋”的美学概念,说明“力度”“骨力”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指用笔方法。黄庭坚《山谷提拔》说:“钟书笔法清劲,殆欲不可攀。”钟繇的书法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并且与他的“流美”观念一样,为日后晋书尚“韵”这一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钟繇崇尚天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物之本性,自足也就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变或破坏,也是他书学思想的精神存在和书法风格的旨趣。这就使得其书法充满着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王僧虔提出,“天然功夫”“神采”“形质”等书法美学范畴,而在庾肩吾的《书品》中,再次使用了“天然”“功夫”。如钟繇天然第一,功夫次之。说王羲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连书圣王羲之在天然这方面,也不得不居于钟繇之下。“天然”指的是一种不经过人工雕琢、浑然天成的境界,是一种毫无扭捏之态的意趣。唐张怀�《书断》中所提到的钟繇书法所具有的“幽深无际”其实也恰好是暗含了天然之意。
      正是在这古雅天然的美学品格下,钟繇书法演绎着时代和个人追求的书法风貌。从具体作品而言,钟书已大大减少了隶书的蚕头雁尾,结体上,改变了扁平的体势;用笔上,仰如新月,曲如弓弯,势若掘铁,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章法上,字距略紧,行距较宽,气度从容,节奏得当;在点画运动、空间造型上丰富多彩。可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钟繇的审美体现了“古质而今妍”的相对性,与隶书相比,楷书则是新妍之体,而后世的“二王”楷书参照则又是古朴实质的,如若没有钟繇,也就没有后来光彩照人的“二王”,这一点体现了钟繇书法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三 静思味古
      业精于勤,钟繇作为朝廷重臣,一生虽然致力于政治,但他却钟情于书法,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钟繇勤奋习书已达到痴迷程度,甚至被人称为“骨灰级”书法家。每日临书察之精、拟之似,心精手熟,一头沉入进去,几十年如一日。
      钟繇学书竟然“十六年未尝窥户”,可见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精神。钟繇临终前从囊中取书以授其子,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不论场合、地点,不分昼夜。与人坐在一起聊天时,就在周围地上写。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时间长了划成窟窿,有时上厕所竟忘记了回来。
      学习书法,继承是每位书法追求者必须吸取的营养,舍此谈创新即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传,他在抱犊山求学时,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这让我想起了启功常讲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的父亲为人所害,这个人为报杀父之仇,而向老师求教,老师指着路边一个柳树说,何日拔倒,当示以法。这个人照办,天天去拔,历经三载,树被拔倒,回去告师,老师说,汝仇可报矣。某日果遇仇人,他把仇人双臂一夹,仇人即骨碎而死。” 这就叫其功已成,而不自知耳。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当有意用功,无意成功,可谓功到自然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有感悟与临池不辍,着力于书理的探求和书体的革新,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区别于人又高于人的面貌。
      
      四 锐意创新
      世上万物大都始于渐变,而终于突变,书法亦然。在书体演变过程中,钟繇抓住了书法发展脉搏,推动书体的突变。它既需要历史的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造力。当钟繇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就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
      钟繇长期学习和创作的实践,“使自己与对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像的内在生命力,去造成艺术体现。”艺术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但没有书迹,只可理解为有楷书的孕育,或者说,有些碑牌具有楷意。钟繇改变了汉隶形体的尚扁尚平,趋于遒丽、方正,字画上又有了“侧”(点)、“掠”(长撇)、“�”(直钩)、“啄”(短撇),从章法上改变了行近字远的布白,笔法上改变了蚕头雁尾的书写方式,这就形成了真书,或叫“正楷”。当时叫今隶,与后世楷书相比,钟繇的楷书显示出了空疏的布局、朗阔的结体、偏扁的体势、存隶的笔意、偏低的重心和修长的横画。也正是钟繇名似不成熟、不完善尚未追求到的境界,却彰显了钟繇书法的独特风格,并努力使之成为官方认可的“章程书” (章程书即是当时的政治文件)。这正是对几百年来隶书时代的叛离,是一种赋予时代性的新创造,在隶书盛行的时代,在草书之风的笼罩之下,钟繇在夹缝中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
      由此看来,钟繇学书之路与主攻目标的选择是极为自觉的,尽管他不是楷书的创造者,但他确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故此钟繇楷书无论从文字角度,还是书法史角度都有伟大的变革意义。是他建立起了与以往绝不相同的新体楷书为主体的书法体系,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锐意创新精思味古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