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时间:2020-03-19 05:12: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四川南部的大小凉山在1952年建立凉山自治州,彝族支系多,且居住地分散,青年男女结婚也因地各异有差别。婚俗是彝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一个习俗。本文主要论述凉山彝族音乐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婚俗音乐,并且把流传较广的“哭嫁歌”作为婚俗音乐的个案,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从而揭示彝族婚俗音乐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以及音乐形态等诸多文化因素。

    关键词:凉山 彝族 婚俗 哭嫁歌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一 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彝族民歌声音高昂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

    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以多年来是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如其民歌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高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多用短音节和句子,音调趋于平稳,中常有跳进,线条不大音域不宽,着重表达口头文学的叙事性。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凉山彝族音乐的一般特点是旋律反复与人声模拟,曲调结构形式比较简单。凉山彝族音乐有对音乐因内容的不同而音调不同的变化调整,尽管曲调比较简单,听起来情意甚为深沉。最能使人感受到彝族地方特色的,莫过于其民间歌舞。彝族人十分善于唱歌,不仅以歌谈情说爱,传递心声,而且以歌叙述历史,表达哀乐。讲述历史有古歌,诉说过去的辛风月有苦歌,畅述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牛有牛歌,栽身有身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亲歌、接亲歌、进亲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魂指路歌、怀亲歌,有时甚至到了随处应答以歌代言。

    二 彝族音乐习俗及其哭嫁歌的联系

    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远在7、8世纪,彝族人民就已定居于文山各地。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是他们向往神鹰,更为不同的是他们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的。彝族人唱着山歌跳着舞,在那里,音乐是少不了的,况且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确少不了歌舞的搭衬。他们的音乐舞蹈都有着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更是彝族盛大的节日,一般在农历6月24日至26日晚上举行。

    1 彝族婚俗音乐

    在彝族的婚俗中,从古到今,虽然具体的表现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从基本上来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厚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土壤,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彝族人民的爱情一般都是在过节的时候相互培养的。情歌是彝族男女青年倾吐心事表示爱慕的歌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情歌词句自由、通俗、精练,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且曲调优美柔和,连绵不断,有如涓涓细流,潺潺于丛林溪谷之中,如山歌《苦口良药情才真》。在彝族婚俗中,新郎不能亲自去求婚,必须选英俊而善歌者代之,女方同意后,新娘需戒食数天,村邻们还要唱“哭嫁歌”。抢亲是彝族的一项古老习俗:男方迎亲人束紧腰带,以称之为“姑娘”的小伙子当“主攻手”,其他人做掩护,勇猛冲向新娘;而女方的送亲队伍则用棍棒、脏水、锅灰、猪油等物奋力反抗,直到抢亲人背起新娘冲出重围,将新娘放上马背,到这儿也就基本完成了所谓的抢亲仪式。

    彝族,这个生活在西南崇山峻岭中勇敢顽强的民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这说明彝族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民歌和民间文学往往融为一体,如彝族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抒情长诗《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彝族的民歌极富特色和感染力。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各异。凉山南部的民歌高亢激越,凉山中西部的民歌轻柔优美、婉转低回,凉山东部的民歌敦厚朴实、欢快热情。谈到这里,不能不谈及彝族民间音乐的另一重要载体——乐器。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丰富多彩,优美动听,而且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从原始乐器至近代乐器几乎没有断层。主要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彝族人说:“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这是对其本民族民间乐器的钟情和喜爱。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彝族民间艺人吹奏葫芦笙时,似乎整个身体都融入到音乐节奏之中了,踏脚、对脚、抬脚、下蹲和转圈,都是对无形乐章的有形补充。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与歌唱、器乐演奏分不开。在大小凉山,每当节日庆典,你就会听到热情豪迈、曲调优美的《达体舞》旋律,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围着篝火成圆圈舞动的行列。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会向你伸出诚挚友好的手臂,拉着你去体验火的民族、火的盛典、火的诗篇等。“达体”意为踏地而舞,又称“锅庄”舞,是彝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少手拉手和着音乐节拍,踏着特定的舞步进行的一种群体娱乐的歌舞形式。达体舞的旋律、节奏和舞步形式多种多样,舞步分三脚(步)、四脚、五脚以至九脚等。曲谱有《平足》、《斑鸠吃水》、《姊妹赶街》、《撵麂子》、《阿惹妞》、《两步背板》等,样式之多,不亚于交谊舞和其他舞蹈形式。后由凉山彝族音乐舞蹈家在传统民歌、舞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择其精萃汇总而成今天深受中外宾客喜爱的《达体舞》。这是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其音调的铿锵、舞姿的优美,都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热情、爽朗、奔放的性格和追求幸福、吉祥、美好的情怀。正因为这样传统的音乐习俗,形成了哭嫁歌,奠定了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

    2 彝族音乐习俗与“哭嫁歌”的联系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这是在撒尼人中广为流传的、撒尼人民用血和汗培育起来的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尼人民随时随地歌唱“阿诗玛”,甚至把自己比作阿诗玛,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生活来丰富它,用美丽动人的诗句去刻画和塑造自己喜爱的阿诗玛。他们用全部的心灵和智慧去歌颂她,所以撒尼人民称“阿诗码”是“我们民族的歌”。

    彝族音乐“特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从语言和演唱的风格、演唱的曲调大概可以分为大裤脚地区、中裤脚地区、小裤脚地区。大裤脚地区,它的音乐就是比较优美抒情唱段;中裤脚地区的在调式上不一样,比较跳荡唱段。小裤脚地区的东西比较平原化,它的声音就拉的很长,就象长调啊。”比如,彝族的“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是凉山彝族人民中最流行的一首歌。它是在姑娘出嫁时唱的,因此又叫《哭嫁歌》。彝族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唱《哭嫁歌》,不会唱就叫人瞧不起,可见哭嫁歌在彝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凉山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很低,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以及“买卖婚”和“转房”制度下,妇女实际上已沦为奴隶和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妈妈的女儿》正是反映了彝族妇女悲惨命运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而现在彝族的哭嫁歌不是倾诉苦难生活的音乐,而是形成了表达传统习俗音乐文化的一种音乐行为。

    三 哭嫁歌的本体结构特点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记录了凉山州金阳地区流传较广的一首哭嫁歌,并近而分析这类作品的本体结构和特征。

    1 婚俗音乐形为及歌词特点

    哭嫁歌的歌词都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有传统的唱词,也有即兴发挥。新娘哭唱时可以任意倾吐心中的喜悦或悲伤,是说姑娘要出嫁时,父母邀集亲友,在场院里用树枝搭起青棚在地上铺上青松毛。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姑娘要由女伴陪到青棚里歇宿,这是出嫁前离开自己房间的习俗。新娘的哭唱带有特别的彝族风味。其中有的“哭”得比较好,表达了大家的心意,便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经过数代民众性的修改加工,相沿传承至今,便成了彝族文学中极有感染力的著名抒情长诗《哭嫁歌》。如此民歌的歌词(用语音记录为)re da a mo ni gu, ze da ni re da a da ni gu su, re da de da de bo ni de su ,re a dou ma fang ni fu bo ma bo ma hei o。歌词的大意是,“拉住妈妈的乖女儿,拉住爸爸还没有看够你。拉住朋友还要和你玩,拉不住就让哥送你到婆家”。这种民间诗歌的创作手法在彝族民间文学中常见,这也充分表明口头文化中的音乐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2 调式特点

    哭嫁歌的音乐调式仍属于中国五声调式体系。哭嫁歌的音调特别优美,旋律反复与人声模似,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彝族音乐一般以五声音阶占绝对统治地位。七声音阶几乎没有,即一般歌曲只使用1 2 3 5 6 而不用4 7,没有显著的变声和转调,但是仍能够表达优美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彝族歌曲的乐汇大多短小,而且反复出现主题,这首哭嫁歌也是以宫调式为主,旋律优美,重复的演唱。

    3 乐句及旋法特点

    这首歌曲通常由四句组成,恰好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形成了复对应式结构。每二句歌词为一段,所以这首哭嫁歌有两个乐段。在一首民歌中主要体现旋法的因素是此民歌所进行的旋律音程。此歌曲五度音程结构内,二度、三度、四度是在旋律中一一体现在这种五度结构内的,上述几种音程以倚音的形式体现。哭嫁歌的旋律中,一般呈现的是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的旋律趋向。在旋律进行中尤为突出的,是它的单音和属音的长时值进行。如第一句中的主音(Do),在落音的形式出现时占据着整个一小节。

    4 润腔特点

    在凉山彝族哭嫁歌演唱中,润腔特点体现出本民族特色。歌曲中主要出现倚音、连音等,音乐的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中“润腔”的指意是,彝族当地民众所口传下来的特有的演唱方式。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当地民众所唱的哭嫁歌以真声和假声而演唱。如上述所举的民歌中,用真声演唱二段之后,以假声的形式把民歌转到下属调来重复地唱一遍,这更能体现出彝族婚俗的充满喜悦中稍带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因此,润腔在哭嫁歌的音乐或本体文化特质形成中起到点缀的作用。

    四 结语

    “哭嫁歌”来源于婚俗,来源于彝族人民五彩斑斓的生活,他们善于用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热爱着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今的“哭嫁歌”不再是倾诉过去苦难生活的音乐,而是彝族儿女通过自身的传承,将这宝贵的传统音乐文化继续发扬下去。如今它也经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关注、传承这种宝贵的音乐文化,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庆君:《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社,1985年版。

    [2] 杨瑞庆:《中国风格旋律写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3] 袁亚愚:《当代凉山彝族社会和家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俞顶贤:《中国各族婚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师洪震,男,1975—,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合唱指挥、声乐、音乐理论,工作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彝族婚俗的歌女性音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