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多元视角下的民初政要和政事

    多元视角下的民初政要和政事

    时间:2020-03-20 05:13: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于民国初期社会以及主导民国初期历史脉络的重要人物,主流历史叙事中的共识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可以说,这样的盖棺定论早已深入人心,但考察那一段历史可以发现,实际情形并非这样简单。或者说,究竟该如何评价民国初年的政要和政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如何客观地评判历史及历史人物,有个简易可行的办法,那就是首先看看同时代人的定评,在相互比照中就能得出结论。这种办法尽管可能存在绕弯子、众说纷纭等问题,但是同时也可以避免片面、偏执、曲解等缺陷。

    先来看大清官僚、民国政客和新闻记者是如何评说袁世凯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辞世的遗折中力荐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内称“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应該说,出自李鸿章之口的这种绝高评价,不是一般仕人所能享有的。

    曾作过总统府秘书长但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张一麟在《古红梅阁笔记》中写道:“其虚怀下士,有不可及者。其精力过人,两目奕奕有神,其未见者俱以为异。与人言,煦煦和易,人人皆如其意而去,故各方人士奔走于其门者,如过江之鲫。然所用无私人,族戚来求食者,悉以己俸食给月廪,不假事权。属吏苛有脏私,必严劾治罪……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财,非当世贵人所能望其项背。使遇承平之世,岂非卓卓贤长官哉!”

    著名报人黄远生在1912年曾著文《少年中国之自白》评价袁世凯“并非不可与为善之人”,其势力、魄力和经验,今日中国无可比偶,维持危亡,惟斯任之。因为袁氏具备五大长处:意志镇静、经验丰富、见识宏达、强干奋发、拔才干。

    可见,至少晚清民初时,袁世凯所获得评价并不算低。当然了,这其中不排除所谓官官相护或任人唯亲之嫌,因为作为敌对面的清廷重臣瞿鸿禨就看不起非科甲出身的袁世凯,湖北按察使梁鼎芬在弹劾奏折中就称袁世凯“其人权谋迈众,城府阻深,能謟人,又能用人,最后皆为其所卖”。

    再来看看作为包括同盟会在内的革命党一派是如何评价的。

    黎元洪在与袁世凯的和谈代表刘承恩、蔡廷干会晤时即表示“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刺杀摄政王不得而遭牢狱之灾的汪精卫,在辛亥革命南北和谈之初,曾当面对袁世凯说:“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总统不可。”当然,在南北博弈之际,黎元洪、汪精卫的评判是否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表达也未可知。

    作为革命党最为勇猛的领袖黄兴,在去武汉指挥军事作战时致函袁世凯:“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天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在进京见过袁世凯后,黄兴即对《民立报》记者表示:“袁公是英杰,民国可靠人。今共和虽成,基础未固,望新闻界注意维持。遇有不法,随时纠正,方为妥善。万不宜心存成见,取过激之攻击态度。” 1912年10月10日,与袁世凯会晤后,黄兴在国民党南京支部的欢迎会上演讲时还讲述了自己在京时的感受:“觉有一绝大希望及一绝大乐观之事,为袁总统之苦心谋国是也。报纸有以拿破仑诋之者,殊为失当,且亦绝无之事。袁之为人,精神充足,政策亦非常真确。忠心谋国,反不见谅于人,此最足以灰办事者之心。然而袁总统未曾因人言而遂有所踌躇也,其度量宽宏有如此。”黄兴此说如果不排除他切实受了蛊惑这一条,应该很难再找出其他的缘由了。

    孙中山在向南京参议院提出推荐袁世凯的咨文中说:“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在进京后当面对袁世凯说:“十年以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后曾评价说:“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孙中山也曾表示过:“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仍宜以袁氏为总统。”他还曾给黄兴打电报,催促其来京,并为袁世凯杀张振武作解释。在接受黄远生采访评价袁世凯时,他说:“他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欢办事的,民国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还说:“余在京与袁总统时相晤谈……故余信袁之为人,很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彻,而思想亦很新……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练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作为政治劲敌的孙中山,此说应该是在一番打量、审视、权衡后的真实心理,而且应该没有做表面文章的可能。或者说,孙中山的评价应该比较真实地接近了袁世凯这个人物的特征。

    再来看看外国人的评价。

    曾协助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挪威人曼德1898年在提供给日、英等国外交官、记者的一份报告中预言:15年后袁世凯将成为中国第一任总统,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名”。这个与袁世凯近距离打交道的外国人,当年即有那样精准的预测,如果不是一时侥幸言中,那就是袁世凯的确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1908年《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在《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中说:“袁当然不是清国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富有才干,野心勃勃。在李鸿章死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中,他看到了自己将成为清国政治舞台第一角色的机遇。”

    武昌首义后,面对南北政治势力角逐时,《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中有外国人士评价说:“将来中国之真主人”,此为“吾外人之大幸也”,“现时孙之劲敌为袁,于大局最有希望而得操最后之胜利,以底定中国者,亦惟袁一人而已。”旁观者没有党派恩怨,也无政治厉害,在孙文、袁世凯二人的选择间,显然袁世凯应该胜出。

    相关热词搜索:民初政事政要视角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