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尘埃落定:民俗与法理该如何平衡

    尘埃落定:民俗与法理该如何平衡

    时间:2020-03-20 05:20: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近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一张照片被热传——一位白发老人手捧一纸公文,末尾两行内容是“上诉人(原审被告人)杨风申犯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2017年4月20日,赵县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杨风申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判决书显示,警方当场查获烟火药15千克、“梨花瓶”成品200个以及其他原料和工具,烟火药具有爆燃性。赵县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人杨风申已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非遗传承人制造烟花入刑”的消息在网上不断传开,更引起了巨大争议。

    2017年12月29日,河北省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宣判,79岁的“五道古火会”传承人杨风申免于牢狱之灾。历时一年多的爭议案件尘埃落定。

    在赵州桥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流传此地的“五道古火会”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除了极富观赏性外,古火会还起到了凝聚乡邻人心、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古火会的“会头”,除了杨风申,没人知道制作“梨花瓶”烟花的配方。每年元宵节的表演现场,燃放烟火的号令也由他发出。近20年来,杨风申每年都会制作200个左右“梨花瓶”等烟花成品进行表演。为准备2016年元宵节的古火会,杨风申制作的烟花量有所加大。但也没人想到,古老的“非遗”技艺会酿出一枚“炸弹”。

    事发后,杨风申的辩护律师一直竭力做罪轻辩护:“梨花瓶”内的烟火药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爆炸物;被告人不存在在人员集中区域制造爆炸物,制作烟火不是出于其他违法目的。

    杨风申犯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所有纠纷至此了结,但杨风申面临的还有一个问题:今后不再制作烟花,“五道古火会”还能否传承下去?

    多维解读

    1.传承民俗文化不能罔顾法律法规

    在我国,不少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与现代法律相悖的地方,如河北赵县的“五道古火会”制作的“梨花瓶”烟花,就可能威胁公共安全、污染环境,再比如马戏表演有虐待动物的现象。所以,在传承民俗文化时,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例如杨风申在制作烟花前,应事先申请有关部门,经由许可后,方可购买原材料进行制作;在燃放过程中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非遗”技艺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传承和发展。

    2.避免机械地使用法律

    针对“非遗传承人制造烟花入刑”这个充满争议的案件,法院在判决时依据法律,无可厚非。但从法律实践的层面来思考,对传统民俗文化中存在的“触犯”法律的行为如何定性、如何量刑,首先应该考量这种行为是否存在触犯法律的主观性,是否存在社会危害性,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判定时不能生搬硬套法律条文,司法人员应该具备司法智慧,增强主观能动性,做出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判决”。

    3.精细化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影响力、树立国家美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现代法律的角度衡量,有些民俗文化的确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地方,因而,类似于“五道古火会”一类的“非遗”技艺常常遭遇尴尬。对此,我们的执法部门应该分清主次,充分了解并肯定传统民俗的地位及作用,正视其存在的“瑕疵”,用包容的态度精细化地分析、引导,使之合法地传承。

    4.寻求民俗文化与法理法规的平衡

    传统民俗文化不可丢,法理法规不可违,这是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其实不然。任何对立、矛盾的事物之间都有一个平衡点,掌握了这个平衡点,就能和谐发展。首先,民俗文化要与时代接轨,通过自身的改良,摒弃那些庸俗的甚至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糟粕,为自己寻求合法的外衣或保护伞。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或其他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服务,并保驾护航,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发展,让魅力“非遗”走得更远。

    1.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这种野兽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色桃木制成牌子挂在门口,称为“桃符”。还有的燃烧竹子,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声音”和“光”,“年”见了,急忙逃走了。后来,人们制造出烟花,以此取代了落后的“爆竹”。如今,每逢春节,鞭炮声震耳欲聋,烟火直冲九霄。烟花炮竹装扮了节日,营造出浓厚的喜庆气氛,但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点拨

    过节或在喜庆的日子里适当燃放烟花炮竹无可厚非,但倘若不加节制,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引起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产生的噪音、粉尘和纸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

    2.相传古时楚国人因不忍屈原投江后尸体被鱼虾所食,他们将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将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鱼虾吃饱了,醉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了。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将大量的食物扔进江里,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与此同时,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据报道,2017年端午节,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人满为患,产生的酒瓶、餐盒、瓜皮纸屑等,形成连串的垃圾带。

    点拨

    向江中投食,祭屈原,人们在端午节寄托哀思,传承爱国情怀,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值得称赞。但倘若借祭奠之名将个人的狂欢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这样变味儿的端午节不是我们倡导的。

    3. 2017年12月31日,山东滨州一对新人在农村家中举办婚礼。按照当地习俗,亲戚上礼,婚礼主持人便会念上礼人名字,新郎就要磕头谢礼。因为亲戚众多,主持人一直念了5分钟,新郎在仪式中不断跪下磕头,5分钟内磕头次数多达38次,新郎双腿麻木酸软,最后竟然无法起身,结婚俨然成了体力活。不少网友表示,这种体力活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扛得下来的。

    点拨

    中国是礼仪之邦,诸如在婚礼等庄重场合向亲朋好友、父母长辈行礼致谢,天经地义。然而时代在发展,文明程度在提高,如果一味地视庸俗的繁文缛节为至宝,不忍割舍,那就是顽固不化,轻则给人留下笑柄,重则有悖时代精神,受人唾骂。

    4.长白山里有一个叫渔楼村的满族村庄。从顺治十四年起,为清廷驯养、进贡猎鹰就成为该村满族男子光耀门庭的使命。几百年间,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赵明哲就是捕鹰、驯鹰狩猎文化的第12代传承人。

    捕到了鹰,就要“开驯”,又叫“熬鹰”。“熬鹰”包括走杠、跑绳、吞轴等,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爱鹰,鹰才能逐渐听人的话,不然鹰被激怒,要么啄人,要么一头撞死,更不可能驯好了。2009年,吉林省为赵明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最终落选,因为有专家提出,既然鹰是保护动物,为何还要保护捕鹰习俗?

    点拨

    鹰猎是古代先民的一种谋生手段,有其存在的特殊背景和必要性,可是这种习俗演化至今,已经成为非法盗猎、满足商业需求的噱头。在野生动物资源日益稀缺甚至濒危的当下,鹰猎习俗若不摒除,显然是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不符的。

    相关热词搜索:法理该如何尘埃落定民俗平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