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0-03-23 05:14: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课程之一,具有基础性、抽象性与现实性等特点。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方式的改进有赖于多个学科的支撑,以此丰富和深化对《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研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学科;政治学原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87-06

    0 引言

    《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均需要开设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课程之一。该课主要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作规律性和本质性的探索,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来龙去脉”[1]。正因《政治学原理》揭示的是政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从所讲授知识层面的深度、广度上用足功夫,其教学设计更要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深化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而非简单地着力于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的变更。政治学原理涉及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需由多个学科加以支撑,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以及与政治学相关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国际政治专业、法学专业等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第二,它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等政治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政治学原理》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因为“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政治学原理》属于其下八个二级学科之一,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和把握其它二级学科的理论前提”[2]。

    1.2 抽象性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理论性、抽象性的特点[3]。《政治学原理》的内容是在对人类政治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性知识。理论包含着深刻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道理,蕴含着高度的逻辑推理性。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整体性、普遍性、深奥性等特点对于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换言之,学生内化和外化政治学理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抽象的政治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原为纷繁复杂的各种政治实践本身,需要教师在对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透彻分析中使学生领会、理解和把握。

    1.3 现实性

    《政治学原理》虽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却又是一门现实意义很强的课程。这是因为,第一,《政治学原理》中的基础理论均来自于对现实世界政治现象的凝练和抽象,是人们在解决共同面对集体生活的困境时提出的价值、思想或者理念;第二,《政治学原理》课程要关照现实才具有实际意义。就理论相对于实践的意义而言,理论要对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给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眼光和办法;第三,现实的实践推动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以此增加对新生问题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这是现实社会对理论提出的要求,也是理论自身的生命力使然。

    2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 革的价值

    多学科支撑的《政治学原理》教学过程的创新研究,其基本思路为,针对以往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着的局限性,此研究拟采取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和立体框架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以期克服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弊端,达到学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关照现实的目的,培养学生采用多种视角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应用多样化的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1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旨 在避免由于学科分化、人为割裂知识带来的 弊端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纵向历史来分析,人类基于对世界社会现象的认识而产生的社会学科经历了一个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人类世界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对整个人类世界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本来是内在统一的。随着人类自身活动的分化,以及为了人类认识深化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才被划分为各门学科”[4]。随着社会生活日益的复杂化,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客观对象和客观世界的需要,知识的分化成为了必然,人们逐渐地将原本一体化的知识划分开来,成为今天诸如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一个个研究对象明确、体系结构完整的独立学科。“学科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划分有利于人们对于相关社会现象的研究更加专门化,促进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分别的研究,认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与科学的进步,使人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宽阔”[5]。换言之,知识分化的好处是更加深化了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帮助研究者对对象世界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这一划分的结果却同时又附带着缺陷和不足,它导致人类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藩篱和隔膜,割裂了知识本身的完整性,造成了知识某种程度上的碎片化。这一情形往往难以使人们形成缜密的系统思维习惯,无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和吸收。因此,为了避免人为划分知识而造成的知识的不完整性和不系统性,后世的知识传承者和研究者在认识世界时就需要揭示学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内在必然联系,探究知识之间本来存在着的一体性,此举对人们丰富的认识客观世界非常必要且极为有利。在科学研究中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就,研究者或者思考者们只有突破学科的藩篱,才能取得科学的进展[6]。

    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最初的形态是,它和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糅合在一起,起初它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直至近世由于社会发展与人认识事物的需要才使得政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政治学原理》是后人认识政治现象把握政治规律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因而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原学科分化之前原有的面貌对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大有益处。教学过程注重对原有知识体系大致的还原,可避免人为割裂而造成的知识碎片化,使得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知识原有的样态,更为全面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脉络,更为深化地理解该学科在全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交叉学科,原因正在于此。因此,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

    2.2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旨 在避免学生呆板、僵硬、机械地汲取知识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种高度细密的专业化分工时代,大学为了应对此种情形,采用了专业化的教育训练模式,可是每一个人不能简约为专业化的存在。否则,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习得知识、领悟道理、探究未来将成为制约性因素。专业化容易造成人们眼界的狭隘,进而增加领悟知识真谛的难度,也不利于教学过程产生很高的教学境界,致使学习者和研究者最终封闭与局限在专业的狭小圈子中无法创新与开拓。因而,专业知识需要在开放的学科环境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也方能从中得到滋养和浸润。可以断定,只懂得自己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创新后劲与创造能力将呈现明显不足;只懂得自己专业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同领域中最优秀最卓越的引领者,此两种情形对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显然均为不利因素。

    为此,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立体感需要多学科支撑。《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以及教师是否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逐渐形成一定的立体感、层次感以及饱满性,就需要知识的传承者把《政治学原理》放入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中去讲授、去解读,更好地展示给学生该课程的独特地位、特点及其规律,以及把握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克服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状态,使学生在对各个学科的相互对比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帮助学生把握各种学科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也能使学生始终站在一个高度去全面审视浩瀚的社会现象,使得学生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见识,带领学生走进和领略政治学这块秀美迷人的桃花园。视野开阔的教师才有可能造就视野开阔的学生,多学科讲授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开放的思维习惯,确立宽广厚德的胸怀,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大境界、大视野、大气魄。

    2.3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旨 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习惯从而避免知识 的碎片化

    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全面、缜密地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整体来看待,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7法,它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认识对象世界的整体观,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增强人们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创造性、灵活性、艺术性地开展工作。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方式适应大学生感性思维渐趋弱化、理性思维需求不断增强的发展规律。在讲授《政治学原理》课程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一同给学生讲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学会逻辑缜密地思考复杂问题。心理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能力已经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渐地摆脱感性认识的抑制,开始增加理性思维的成分。重视这一特点对于大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尤为重要,而且理性思维代表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高度,因而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训练是必要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思维的养成过程。系统思维对于政治学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传统、片面、零碎、实体化的机械思维和研究方式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 多学科支撑下《政治学原理》教学方式 的实施思路

    3.1 思辨的政治哲学知识的积淀和储备为《政治 学原理》提供基础性的思维方式

    “哲学是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7]。尤其是作为哲学分支的政治哲学[8],“它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问题”[9]。也就是说“政治哲学就是那种用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话语形式去解释政治现象的哲学”[8]。近代以来,政治学从政治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因而政治哲学与政治学分属不同的学科,二者的关系是,政治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政治学可以为政治哲学的发展提供刺激性的信息,而政治哲学是为政治学的发展服务的。

    那么,政治哲学如何服务于政治学,第一,政治哲学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价值判断。美国哲学家、政治学者施特劳斯认为,对于政治领域中的事物,人们不可能不持赞成或反对、选择或排斥、赞美或谴责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涉及到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是以一定的标准为前提的,政治哲学的努力就是要探讨这些标准,以期获得关于这些标准的真正知识。因此,政治哲学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它的目的即在于认识政治事务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或好的社会制度;第二,政治哲学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自己的政治思维模式,“政治哲学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政治学研究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并可能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8],政治哲学是浓缩了的政治智慧。《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它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较高层次的思辨,它的理论形态形式的存在需要哲学基础学科和哲学思维方式作为支撑。

    3.2 深厚的历史学知识素养为《政治学原理》的 讲授提供厚重的史学支撑

    政治学原理作为抽象性理论,它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归纳、凝练、升华而成,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和具体形态的一般的、简单的描述和陈述,这一抽象性特点增加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难度,因而,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作较为透彻深入的了解,把握理论的形成和内涵,需要教师把理论还原成鲜活的历史,如此,讲授过程才有可能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理论知识的形成无法脱离对历史的深刻全面把握,历史知识对于理论的讲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解释理论,说明理论的来源,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抽象理论知识的兴趣,减轻学习理论的难度,认识理论的魅力,使学生愿意接近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发展动力,因此教学过程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教师才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理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这些必备的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类历史,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西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治史、中国宪政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之所以在阅读经典著作中遇到瓶颈,存在一定困难,原因就在于第一,不了解思想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第二,不熟悉思想家的理论是其对哪些前人理论的继承;第三,不真正了解当代的现实问题。历史学和政治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历史学学科的发展一定会促成更多有价值的理论的形成,历史学离不开政治学理论,因为如果历史学“缺乏对历史研究终极目的的关怀,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必然迷失在由无数具体事实(资料)堆积而成的汪洋大海中”[10]。而政治学理论如果缺少了历史学学科的支撑,那么理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3.3 法学知识的积淀和对法律精神的领悟有助于 深化和充实对《政治学原理》理论的认识

    法学、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科。“政治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法学又逐步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5]。然而由于政治学和法学内容所探讨的都是带有强制性特点的社会现象,因而法学和政治学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政治学与法学研究对象的相关性质并不因学科的分离而有任何变化。“由于政治学和法学研究对象的相关性和研究方法的相似性,二者关系密切。纵观西方政治学和法学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希腊时期至 19世纪,二者融为一体,但合中有分;自 19世纪至今,二者各自独立发展,但分中有合”[11]。19世纪以后,政治学和法学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许多问题比如民主法治问题、国家、政党制度、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都是政治学和法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分离之后的二者,关系依然密切。20世纪的世界政治学和法学名著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交叉的,既是政治学的名著,又是法学的名著。“从古至今,一个政治学家没有不谈法律问题的,一个法学家没有不谈国家问题的,有人形象地说政治学和法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政治学和法学分立对各自的学科发展是有利的,但将国家问题和法律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协同作战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二者协调则并美,彼此孤立则两伤。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我国的政治学者和法学学者应携手并肩,互相配合,为完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积极地献计献策”[11]。今天《法政治学》的诞生可谓是政治学与法学学科结合交叉研究的产物。在政治学意义上,《法政治学》会以独特的视角给政治学的发展以新的理论贡献,使政治学愈加丰富,使得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充实。对于政治学和法学学科的协调与发展均有所裨益,对于政治与法律之间关系的认识,尤其是解决重大的现实政治法律问题,法政治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政治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法学知识的充盈以及对法学精神的领悟定会给学生认知政治学理论知识以新的长进与提高。

    3.4 经济学知识的储备为《政治学原理》的讲授 增加了说服力与解释力

    经济学研究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框架内,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和组合有限的社会资源(即生产力诸要素)从事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定的社会成员需要的学说。政治学则是研究如何调整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以为处于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们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学问。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与调整。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再如,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于50、60年代的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同样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型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现象的新视角。正因为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政治学原理》的讲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学知识,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储备为《政治学原理》的讲授增加说服力与解释力。

    4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 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方式对授课教师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而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法尤为必要。

    4.1 《政治学原理》课教师要保持对多学科与多 样化知识的好奇心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思维视野,教师不能简约化为专业化的存在,仅有专业知识的获得与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类知识,即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12]。虽说要把自己打造成百科全书式的思考者、教育者不太容易,但教师尽可能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与关注范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自己的知识类别与知识总量是完全具备可能性的。在诸如增加读书的范围、养成读书的习惯乃至使读书成为生活方式、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以及不断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等众多的途径中,教师尤其要注重保留一份探寻知识的好奇心,这一点对于成就教师的人生是相当必要的和重要的。

    好奇心从何而来,它一定是建立在教师承认人自身实实在在的是理性有限且无知的个体的基础之上,好奇心为人们不断地对未知世界的求索、思考提供了原始不竭的动力,也为开阔知识视野和养成开放胸襟创造了良途佳径,更是知识创新和智慧的活力源泉。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增加读书的兴趣、种类和范围,尽可能地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平静的心态真诚地去了解相关知识的形成生产和发展过程,充满敬意和温情地对待前人总结提炼出的各类知识,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修为和习惯,做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尊重知识的品质与传承知识的自觉性,这种好奇心的存在为教师增加知识积淀与知识的厚重感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前提。不仅如此,好奇心驱使着教师自己不断地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别的学科视野中获得思考本学科知识的启发和灵感。多样化的知识是《政治学原理》课程的讲授者个体职业生命过程中的滋养剂,从中汲取养分和养料有助于形成教师本人的创新性思维,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表达知识的形式都会给该课程的讲授者带来思想或者语言的启示,带来新的知识增长点和学术创新点。

    4.2 《政治学原理》课教师需要增进学术研究中 的学术增长点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存在物,也是学术的存在物,这是由高等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学术和教学的密切关系早已为大家所熟知。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12]。学术对于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研究出学问、出知识、出思想,但是高校教师的学术唯有摆脱了功利现实性的内心纠缠,对现实存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命和事业有所担当,把学术研究当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焕发出学术的热情以及形成对学术的执着。具体言之,教学相长需要教师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学术研究中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

    为此,第一,作为《政治学原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领会政治思想大师是如何提出他们的问题,如何明确化地展开他们的研究思路,如何得出他们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清晰地了解思想家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如何生产出来,掌握这个过程对于教学极其重要;第二,教师本身要注重学术品格、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修养。学术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当研究者逐渐地摆脱急功近利的束缚,苦学深究,持之以恒,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能力才有望得到提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娴熟地驾驭知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这对于教师自身和学生接受抽象理论是极为有益之举;第三,善于进行学科思维方式的转换。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确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伴随着特有的话语体系、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一旦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或者观点用政治学的规范语言和规范形式来进行表达和分析时,这些问题就被转换成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会为政治学学科的研究增添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并带给《政治学原理》教学者和研究者以新的思考问题的启迪和灵感,这便为政治学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增长点。正如,德国思想家维特根斯坦所言:“一旦人们用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6],也即一旦我们使用政治学学科语言规范性地表达别的学科的问题时,原有的问题很可能被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解和透彻的把握。

    4.3 《政治学原理》课教师需要具有对各种社会 现实的深切关怀感

    现实社会可以被看作是一块大部头的百科全书。社会现实总具有时代性,时代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一变化伴随着时代问题的出现,时代所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现实问题以及为应对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理论创新问题等都是促发《政治学原理》课教师不断探索、思考的动力和源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问题,《政治学原理》的讲授者和研究者责无旁贷要对自己所处的时代问题具有深切的关怀感,摆脱世俗功利的纠缠,担当起社会的眼睛和良心,给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这便是《政治学原理》课程以及该课程的传道者从一而终的使命担当。今天所看到的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座思想高峰无不是生活于其时的思想家们对其所处时代出现的问题在作苦苦思索之后做出的有力回应。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丰富的阅历,对各种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都将是激发教育者思想产生的催化剂,也是政治学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方式,将会为政治类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知识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引起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现象的兴趣,学会用多维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交给学生使用各种思路审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带给他们以更多思考社会秩序问题的启迪,这一切皆为《政治学原理》教学方式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2]陶艳华.凸显《政治学原理》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设计[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4-107.

    [3]中国论文网.提高《政治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析[EB/OL].(2012-06-12)[2013-09-18].http:///2/view-3075288.htm.

    [4]纪宝成,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学科整合与热点聚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5]卓泽渊.法政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5,2

    [6]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3,1-2.

    [7]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8]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5:4-5.

    [9]施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上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

    [10]张一兵.历史构境:哲学与历史学的对话[J].历史研究,2008,(10):17-22.

    [11]于语和.西方政治学与法学关系的历史考察[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38-40.

    [12]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4,205.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政治学多学科支撑原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