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学导论教学策略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学导论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0-03-23 05:16: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针对学生在经济学导论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模糊、投入精力不足、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本文探讨了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经济学导论;问题导向;能力主导;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1-02

    经济学导论既是经济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针对非经管大类开设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从分析學生学习状况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一、学情诊断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前期积累,甚至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就需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学习目标功利化。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范畴已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学经济学,所以自己也跟风来选。加之目前经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就业,学了经济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挣大钱。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对通识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在25学分左右,个别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甚至超过了28学分,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好专业课,通识课程的内容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导致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3.修读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多元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导论的学生专业构成丰富,知识积累水平不同。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担忧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往往担心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数学与计算的内容,担心自己的工具学科知识不够扎实;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担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需要大量识记与背诵。从另一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也更能产生新思维。例如,学物理的学生会提出如何从实验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而学法律的学生会思考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

    学情分析表明,为了解决选课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功利化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仅仅围绕课程的时代性和有用性展开,力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开,分为三个维度:(1)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理论,以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2)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稀缺性”,进行权衡取舍。(3)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第一堂课对课程的介绍中,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修身齐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专业态度。

    三、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综合考虑知识点的重要性、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上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两大板块。在微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供求理论、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企业行为、市场与福利共5章内容。其中,供求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弹性分析重在要求学生运用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经济现象;消费理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重要理论;企业行为的内容较为抽象,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与特点,掌握企业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市场与福利则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宏观经济运行概览、国际贸易基础、货币银行基础三章的内容。在宏观经济运行概览中,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掌握GDP、GNI、CPI、失业率等核心概念,纠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经济史、社会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要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贸易基础中,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以及汇率的基本知识。在货币银行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货币的特点,流动性与货币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与货币乘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知识点、图形、案例、热点问题四大类。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内容的准确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重点厘清容易被误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强调GDP指标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产概念,区分失业者与非劳动力等。在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作图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管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歧视的现象。在热点问题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根据一周内发生的大事件,或者颁布的最新经济政策,又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择基础性、工具性、代表性的问题讲解。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投入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这两点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1)比较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为了区分相近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记忆混淆,如:GDP平减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何不同?(2)“反常”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甄别人们在学习经济学以前容易误解的问题,例如:充分就业水平下是否仍会有失业存在?(3)实践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例如:全职太太算不算失业人口?(4)拓展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开展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

    1.随堂案例教学,案例材料主要由教师提供,收集、整理历史、新闻等多种案例来源。在讲授了基本的知识点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供案例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授市场失灵的问题时,让学生分析为何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下水管道无人修缮、维护的局面?在随堂教学案例中,仍以问题作为桥梁,帮助学生层层递进,从案例中总结归纳知识要点。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藏羚羊濒临灭绝?为什么牦牛没有灭绝的风险?藏羚羊和牦牛存在哪些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别?通过前三个问题,层层铺垫,启发学生思考产权问题。

    2.专题讨论案例,案例材料由学生自行寻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多元化专业背景的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案例小组组队,自选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展开分析讨论。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归纳经济学问题,培养经济学的直觉。在这个環节中,学生展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全面的分析能力。例如,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寝室中实施“科斯谈判”的有效性;通过模拟的方式分析食堂饭菜是否应当涨价;通过图形的方式分析热门讲座“一座难求”的原因;等等。选题涉及的范围广阔,思考问题的角度丰富,展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专题讨论中,由各小组代表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陈述自己的案例研究内容,其他学生根据情况提问,陈述学生现场答辩,课后继续完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经济学理论,熟练运用经济学工具,掌握用理论工具解释现实经济活动的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导论题为导向经济学教学策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