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十九大精神“三进”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十九大精神“三进”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0-03-23 05:17: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归属和知识体系,但是在进行教学时需明确其思政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政治立场,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培养政治立场鲜明、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政治性、民族观、历史观等几个方面探索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十九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命感;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10-02

    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人明确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学校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的、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的思政课,它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广大学生明确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国情,理解近现代历史进程与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否正确理解和评价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都有很大影响。青年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经历单纯,在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判断标准不清,价值评价易摇摆不定,受各种因素影响。给予学生探索和思考自由是必要的,却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无论作何种形式的研究和学习,都必须明确我们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那就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评判历史事物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立场明确了,在判断历史发展趋势、判断历史事件性质、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上,标准就是明确的,观点就是鲜明的。仅有学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纲要”课是政治课,必须突出其政治本色。

    二、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纲要”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涵盖知识面很宽,涉及知识点很多,然而,历史知识是一种有效载体,通过这一载体,逐渐渗透给广大学生一种思想: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屡遭劫难,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探索,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在路上,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发展。针对当前有一些学生总觉得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是宏观的高远问题,与个人无关的现状,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一种学生能够自然而然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以历史发展的宏观眼光,将每一位青年学生放到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去,“祖国予我舞台,我即不辜负时代”,让广大的高校学生从冷静的知识学习者转变为时代的责任者和历史的推动者。将价值观念寓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转换角度,转换身份,让每一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积极有效的力量,现实的建设放到历史的洪流中亦有实在的历史意义。

    三、民族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党对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作出的明确要求。

    (一)明确中华民族概念

    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民族”这一概念。这一“民族”是“中华民族”还是一般民族学中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以一个整体的概念慢慢渗透到国人的心里。“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基础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有哪些表现,例如,近现代面对列强侵略时中华民族命运的整体性;政治话语的整体性;反抗列强侵略过程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一致对外,行动的整体性;祖国大地的发展各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劳动的整体性;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含义正是在近代中国受到外来侵略时逐渐明确的。把握住这个最能够调动广大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深入其内心的中华民族大民族观的契机,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半功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与讲解,使学生明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这一历史阶段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将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以史为鉴,每当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时,中国的历史就在向前进步,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有安全的保障,反侵略斗争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程充分证明,只有民族团结才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才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有力促进。“纲要”课以历史为载体讲述国情,立德树人,无需深刻的理论,历史最能够说明问题。无需博征全世界,发生在中华民族自己身上的史实最能够引发青年学生的共鸣,加强民族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教材。

    四、史学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

    (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的伟大事业,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完全的政治话语,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最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纲要”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仍然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把它讲成完全的政治课,而是要让它符合史学的基本要求,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二)遵从历史发展规律,着力引导学生投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事业,更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纲要”课以一种历史感和责任感着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纳入历史长河中,作为社会历史运动中的小分子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

    五、分类教学与学科特点相统一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纲要”教学的衔接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在逐步进行,从小学的一个个点到初中的线,再到高中的面,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那么,到大学我们讲什么,重复教学会浪费资源也会浪费学生的生命。这就要求“纲要”教师熟悉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所达到的程度,凸显高校教学和中小学教学的差别,既衔接不同阶段历史知识教学的脉络,又能够避免重复,加深知识学习程度,提高思想认识高度,给学生一定的衔接感,又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获得感。

    (二)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一直是中国教育教学理念,在“纲要”教学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科专业学生与理科专业学生基础差距之大,学习热情差距之大都极大地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凸显这一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注重其学习基础之上的研讨与探索,对理科专业的学生就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理解与情感引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5).

    [3]李志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4]杨慧民.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教学案例100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 张 慧

    相关热词搜索:近现代史视域纲要几个问题九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