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0-03-26 05:22: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从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入手,选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6种粮食作物,对粮食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描述了安徽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高粮食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安徽;粮食生产;现状;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S-9;F30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220-03

    作者简介李鑫(1986- ),女,安徽庐江人,助教,硕士,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已备受全球关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3大经济安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更是一个宏大的政治问题。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安徽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达650万hm2左右,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安徽粮食生产的竞争力,寻找促进粮食增产的对策,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对于推进安徽粮食生产持续、高效发展,维护全国粮食安全、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粮食生产现状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全省耕地面积433万hm2,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近些年,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安徽省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出售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和购置农机补贴,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安徽省已然成为我国的“中部粮仓”。

    1.1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自从2004年陆续启动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工程后,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产量大幅度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记录。2008年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总产量首次突破3 000万t,比2005年增加495.43万t,增长了19.3%。2012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增产,主要粮食作物总产3 289.1万t,比2011年增长了4.90%,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产量都有明显提高;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增长势头强劲,均比前一年有较大的增幅。安徽省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经营型转变,供给开始由总量基本平衡到丰年有余,粮食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2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安徽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至662万hm2,比2005年增加了12.35%,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8%,特别是小麦、玉米和豆类的生产面积与前几年相比,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为了进一步突出粮食作物的主体地位,安徽省研究制定了全省粮食结构布局调整规划,在以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由对抗性种植向适应性种植调整,由普通型品种向专用优质型品种调整,由结构趋同型向区域特色型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安徽省水稻和小麦的良种覆盖率达97.5%,玉米、大豆和薯类优质率大大提高,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力增强。

    1.3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近年来,安徽省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经济型机型,大大激发了农民添置农业机械的热情。2012年安徽省大中小型拖拉机数量逐年增加,比2005年增加56.97%;农用运输车使用量稳步增长,比2005年增加11.30%;农机作业面进一步扩大,作业总量逐年增加。总体看来,安徽省的农机总量不断增加,农机构成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程度正在稳步提高。

    1.4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安徽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带动,品牌拉动,基地推动,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延伸和粮食资源转化增值,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13年全省粮食生产加工业总产值超过1 700亿元。2014年安徽省将围绕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产研对接,改革项目申报、资金补助方式,助推产业园区化、主食产业化、企业集团化转型升级;争取粮食加工产值突破2 000亿元,超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增加10%,培育年产值超20亿元的主食产业集群3个以上[1]。

    1.5种粮收益稳步提高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在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的同时,果断采取市场价格拉动战略,大幅度提高粮食主要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规范了粮食市场流通秩序,保持了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使安徽受益很大,促进了种粮收益的增加。

    2安徽省粮食竞争力分析

    2.1粮食单产水平粮食单产是指在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所生产的粮食数量。一般来说,单产水平是衡量其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而生产效率的高低又是决定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安徽粮食单产水平与其他5个自然条件相近的粮食大省(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湖北)进行深入比较[2],对研究安徽省粮食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的粮食单产水平在6个省中最低,只有4 966.93 kg/hm2,比水平最高的江苏省低27.24%,安徽的粮食生产处于竞争劣势。

    2.3综合比较优势系数 综合比较优势系数(AAI)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省份)粮食生产在市场、技术、种植制度、区域优势、历史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它主要包含3个指数:一是规模优势系数(EAIij),是指i省某j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Pij)占该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Pi)的份额与全国同种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Pj)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P)份额的比值。规模优势系数指标值反映的是作物的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情况。二是效率优势系数(SAIij),是指i省某j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Sij)除以该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Si)的商与全国同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Sj)除以全国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S)而得的比值。该指标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它是自然资源享赋及各种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等的综合体现。三是综合优势系数(AAIij),是某一种粮食作物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的几何平均数,这个指标值综合了以上3个指标,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某一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水平。即:

    3结论及发展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安徽省具有粮食生产得天独厚自然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稳定粮食产量的潜力区,发展空间较大。但是与其他粮食大省整体水平相比,安徽省粮食单产水平仍然比较低下,综合比较优势属于中等水平,在市场、贸易和经济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增产增收能力有限。安徽粮食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目前主要面临着4大矛盾:耕地持续减少与集约化经营的矛盾;投入不足与生产要素外流的矛盾;传统的耕作模式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矛盾;自然灾害频发与稳定粮食产量的矛盾。因此,为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安徽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5]。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用地节约制度,并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实化土地流转政策,在遵循自愿、依法和有偿原则的前提下,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和适当集中,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6],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提升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3.2强化农业气象保障服务,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要把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作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频道建设,努力做好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做好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关键农时的防灾减灾的预防工作,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积极防灾。要加强对病虫害专业化的统防统治,强化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要加大对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和建设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依靠物质装备抗灾防灾。

    3.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物质条件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在建设好重大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切实抓好节水改造项目、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水库除险加固的建设,加强小型集雨蓄水设施等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立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作用,通过出台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鼓励措施和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的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形成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氛围。要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形式,把国家支持与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7]。

    3.4完善科技兴粮服务体系,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包括粮食新品种专项科研经费在内的各项科技专项资金,形成稳定的粮食科技经费渠道和支持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服务到位、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一个健全的、多元化的农也科技推广新格局。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粮食储备体制和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完善非政府或经营性的农业服务组织,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为农业服务的立体网络,着力提高农业经验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3.5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规模经营驱动,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实现土地向生产能手、大户、大的农业企业集中,在全省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粮食生产区。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各种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形式,鼓励、引导和支持通过土地、技术、资金入股的方式,建立“集体+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为基本模式的各种类型的新型组织,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粮食生产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安徽省粮食生产水平,推进安徽农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粮食局围绕“五个保障”谋划2014年工作[EB/OL].(2014-02-07)http://.cn/qkpdf/ankx/ankx201404/ankx20140494-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