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让民族之花盛开在语文学习园地

    让民族之花盛开在语文学习园地

    时间:2020-03-27 05:18: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广西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等极具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闻名遐迩的花山崖壁画、三江侗族的程阳风雨桥、瑶族的长鼓舞等,既别具特色又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优秀文化,近年来我校致力于广西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普及,努力探索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民族教育教研工作中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举。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包罗万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其中有不少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这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通过仔细研究,笔者摸索到利用语文教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从人物入手,探寻广西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发展

    七年级上册有《女娲造人》一课。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关于人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人们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课文讲述的是汉民族女娲团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学习课文后,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关于神造人的传说,既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又可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间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课文中关于女娲造人是这样描述的: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从《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文化中人是让天地间生气蓬勃的重要因素,人为获得生命的存在而欢呼喜悦。由此我们可自然地联想到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哲学观。在壮族、瑶族等神话故事中,也有关于神造人的传说,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内容,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异同。

    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诗歌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诗句中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子。如“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对于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在完成诗歌学习后,可引导学生查阅广西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通过查阅广西的少数民族英雄史,学生会看到一系列的少数民族英雄人物:壮族农民起义领袖侬智高,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仫佬族清官于成龙,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水族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邓恩铭等。了解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关注民风民俗,感受丰富多彩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

    八年级下册的《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云南路南和迤西地区少数民族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的歌会场面,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读起来生气盎然。

    如山野对歌片段,文章写道:“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课文将云南少数民族对歌的场面描绘得活泼有趣。在广西,壮族每年的“三月三”歌圩、在首府南宁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民歌艺术节,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精彩纷呈。下面分别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有关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和首府南宁一年一度的民歌艺术节的相关片段: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大地飞歌’今年迎来第十二届,按中国传统的十二地支排序,十二年已是一个轮回。今年的晚会告别民歌广场,移师新场地广西体育中心举办。整台晚会大致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红歌永流传’将以红色经典歌曲为主,经过全新包装呈现流行风格。第二板块‘青春备忘录’展现历代校园民谣,更有原创歌手登台亮相,与观众共同回味青春岁月。第三板块‘五洲快乐风’展现东盟、亚洲及世界各地的民歌风采,不同歌声唱响世界同一心声。第四板块‘民歌中华情’将中华经典民歌重新编配,展现别样经典。”

    这些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极富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聚焦艺术,寻找广西民族艺术之花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也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这种表演在许多剧种中都有,而以川剧最为著名。九年级下册教材中有戏剧《变脸》节选,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引导学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有哪些优秀剧种,有哪些艺术绝活。

    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极富广西本土特色的民族艺术,如桂剧、京族独弦琴、壮族马骨胡、瑶族长鼓舞等。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习称为独弦琴。演奏时,右手用贝壳或短竹片弹拨琴弦,令其发出震颤的声音,左手则同时扶摇竹竿,使声音袅袅颤变以形成旋律。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其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广西少数民族先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令世人称奇的艺术。

    以上是笔者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初步探索。广西优秀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语文教材本身也有许多民族文化的趣味因素。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使民族之花灿烂地盛开在语文学习园地中。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热词搜索:之花盛开学习园地语文民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