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蒙山般的坚韧沂水样的柔情

    蒙山般的坚韧沂水样的柔情

    时间:2020-04-03 05:18: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命题作文,记得当初电影局张宏森局长叫我到办公室研究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的选题时,他让我打开思路,不能因为是献礼就把眼睛盯在领袖将军身上,应该给普通老百姓留点银幕空间。他首先提出沂蒙精神是山东的代表,沂蒙妇女又是沂蒙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她们入手应该最有代表性。接到任务后我和编剧有半年的时间无从下手。因为这是部向祖国60岁生日献礼的电影,也顺理成章地被归到了主旋律的行列。后来影片首映时观众反映出奇的好,有评论说:“这是一部没有主旋律腔的主旋律影片”。我有些庆幸,因为我的确弄不清主旋律应拿何种腔调,也就没照着模式去拍,自然也就被划归了“另类”。我想不管何种类型、题材的电影,都应按照艺术规律去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主旋律电影也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最终的裁判员是广大的观众和历史的检验,在这点上我和编剧思芜是共通的。在酝酿了半年之久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按照规律从头做起,于是我们踏上了沂蒙山这块红色的热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个被无数优秀作品证明过的道理,在《沂蒙六姐妹》的创作中又一次帮助我们捅开了窗户纸。踏上沂蒙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烈的气场,沂蒙山这块土地涌现过千千万万个“红嫂”,千千万万个“沂蒙六姐妹”。那些感人的事迹比比皆是,浓烈质朴的生活气息潮湿袭人。当我们走进华东烈士陵园,在那高高的烈士纪念塔下密密麻麻刻着几万烈士的姓名,面对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有良知的人内心无法不震颤。用编剧思芜的话说:“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来源于生活。”是的,因为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因为凝聚了牺牲和鲜血,所以才会震撼人的心灵,才会触动无数人的情感。

    以往的战争影片过于关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而忽视了同样在战争阴影下的普通女性。事实上战争从来没有性别上的优待,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因此战争中的女人成为了我们影片的主角。她们做的虽然是一些支前的琐事,但奉献的却是无边的大爱。她们不仅支持亲人参军杀敌,自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在战事需要时也会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架起通往胜利的桥梁。我们试图从以往战争题材电影的惯性中有所挣脱,注入我们时代的诠释,寻找新的切入点,而女性向往和平生活的愿望更强烈,更易拨动观众的情感神经。

    命题作文最怕的是命题人的指手划脚,不靠谱,但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两个懂命题,会命题的人。一位是临沂市委宣传部的丁部长。当初最怕她瞎叨叨,因为她代表的是当地政府,如果她说这不能写,那不能编,给电影创作定下框框,对后面的创作将是毁灭性的。一个好作品的成功,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丁部长一开口就让我们放下心来,她认为“沂蒙六姐妹”是沂蒙妇女的代表,整个沂蒙妇女的感人的事迹都可以溶在她们身上,因为在电影中她们已经是艺术形象。再者,她提出影片一定要“美”,山美、水美、人美,可以借鉴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我看到思芜的脸上不易察觉地洋溢出了笑意,此时此刻我和她的内心同样松了口大气。于是我们尽量地去张开想象的翅膀,挥洒我们的创作激情,也才会有后来这充满真实、饱含诗意的影片。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了我们影片的风格,诗意的情感抒发成为我们影片的特点,“美”成为了我们影片的灵魂。我和摄影、美术一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定格在了王沂东以沂蒙山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上,它成为了一个参照系。

    我再把另一个命题人宏森局长发给我的短信与大家一起分享:“要拍出质感、动感、美感、情感,节奏要把握好,细节不要凑合,场面要舍得做。表演要消灭痕迹,催人泪下非常重要。太散文化太诗意可能不会讨好,实在、饱满、强调情感冲击力。制作要精良,服、化、道要讲究,千万别衣服上打个补丁就是历史了。一部大片不能仓促上马,演职员要深入生活,看看展览见见红嫂,听老人讲讲历史,对那段历史和那场战争有个起码的了解。”这恰恰让我们更清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坚定了必胜的决心。把战争推到后景,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的情感世界,那种真实质朴又回肠荡气的感情抒发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走向。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与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之间用情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观众说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震撼心灵的电影,是“世界上最动容的守候”。

    注重质感、注重情感、注重美感、注重细节,创作人员要扑下身子去贴近生活。特别是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演员基本上是白纸一张,因此,演职员们把深入生活当成了必修课,所有有关红色沂蒙的展览都参观,能查阅的历史资料都去阅读,拜访人物的原型,组织讲座分析具体人物。演员们把摊煎饼、纳鞋底、推碾子、挑水、担柴的活计学得有模有样,曹翠芬老师摊煎饼达到了不用替身的程度,演黑燕的曹苑修炼得几乎所有农活都会干。演月芬的李念摊煎饼已成为她的绝活,只可惜在影片中没能得到体现。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也挑不出演员在干这些活计时有太虚假的地方。我们鼓励演员与农民交朋友,几个演员还真在村里交了几个好朋友,后来他们还真从这些朋友那里获取了很多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李念原本不相信有与公鸡拜堂的真事,认为只是艺术的想象。没想到在墙根底下认识的第一位老大娘就打消了她的疑虑,那位大娘说自己就是与公鸡拜的堂。当时在沂蒙山这样的事情几乎村村都有,因为男青年大都去参了军,按当地风俗定下的娶亲日子是不能变的,所以才会有影片这样的感人悲剧。李念由于有了认知,心就落了地,才会演得如此真实和动情。体验生活使他们对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环境有了切身的感受,演员和角色的心灵沟通了有助于更准确地体会他们的心路历程。

    摄影、美术在生活中获取了更多的灵感,有些成为了影片的点睛之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场景的细部都经得起特写镜头的检验。很多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都来源于生活。作曲深入沂蒙山区挖掘素材,收集了200多首当年流传在沂蒙山根据地的民歌,《送郎参军歌》就是1942年在当地流传的,很多音乐元素也都是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特别是影片结尾的《沂蒙小调》,我们请出了70多岁的民间艺人秦老先生,对他讲述了剧情后,让他以他的人生感知吼出这首歌,因为我们坚信《沂蒙小调》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唱法,一种饱经苍桑的吼声,一种属于这部电影结尾的情感诠释,它一定是生活原生态的,是属于吼歌者自己的人生所独有。因而这首歌让我们心灵震撼,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细节决定成败”是这部电影得以成功的关键。我们首先要准确地还原那段历史中人们真实的精神风貌、精神内核。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1939年建立的,到故事发生的1947年已经9年了,减息减租、分田分地、农民当家做了主人,他们对共产党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人们的物质生活虽还不算富裕,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心里有了久违的幸福感。根据地里到处洋溢着朝气和希望。115师和抗大六分校的到来使很多抗日的优秀青年汇集到沂蒙山,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新思想和新时尚被沂蒙青年推崇和接受,百姓们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于是才有了八路军115师1939年抵达沂蒙山不足六千人,1945年移师东北带走二十万沂蒙子弟的壮举。所以沂蒙人那种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幢憬,为过上好日子而焕发出的勃勃朝气和激昂的热情,成为主人公们的主基调,也是全片的群众精神面貌的主基调。这种精神状态的还原,是靠真实有生命力的细节来完成的,乡亲们借粮为部队摊煎饼、秀爹换下捂霉了的公粮、春英把丈夫的阵亡通知书偷偷藏起来、妇女们为了部队按时进入阵地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架起浮桥、识字班的歌声和秧歌……他们形成了电影中那个红色年代的特殊气场,为主人公的行为逻辑增加了真实的依据,使人物和作品牢牢扎住了根。

    “这是一部饱含诗意的电影,是一首讴歌沂蒙女性真、善、美的颂歌。”唯美、浪漫的沂蒙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不赞同一些描写那个年代的影片对沂蒙妇女那种脏兮兮、破烂兮兮的形象表现。我认为“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的需求,美的传承是没有断代的,人们不能因为穷就不洗脸、不梳头、不洗衣服,连衣服破了也不缝不补,非等到革命胜利的那天?沂蒙人民自古以来就勤劳,讲究干净体面,很多流传下来的家训里都把讲究清洁干净、注重体面的仪表摆到重要的位置。况且还是已经在新政权下成长了九年的红色根据地,八路军的仪表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涌入沂蒙山,使其已经成为革命的“时尚之都”。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以及老人们的讲述都印证了我们的推断,照片上那个年代的沂蒙妇女对美的追求已超出我们的想象。她们穿着样式有些新潮的花衣花裤,头发梳得非常光亮,发型多样还挺时尚。处处透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老人们对那个年代绘声绘色的描述更是坚定了我们在美学上的追求。于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那个时代女性的美还原出来,成了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王沂东油画中的“红”让我们印象深刻,与我们的追求非常切题。美术、摄影、化妆、道具在用活用好红色上下了一番功夫,月芬始终的红色凝聚了她的梦想和火一样情感,新房里的火红让人美的炫目。其他女性身上不同深浅不同花色的“红”,同样燃烧着希望和对美的憧憬。我们请到了临沂的工艺美术大师——70多岁的王滨老先生当民俗顾问,他对沂蒙民俗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老先生对艺术一丝不苟,对每个姑娘、媳妇的发式都有要求,对服装、鞋帽的花色样式更是处处把关。有的花色不满意, 他就亲自刻板,亲手印染。月芬给南成绣的荷包,请人绣了几个他都不满意,最后,他请来80多岁的姐姐亲手绣了一个多星期,才算称心如意。“娶亲”的那场戏每一件陪嫁、迎亲的道具,都由他亲自过目、亲手挑选,甚至制作。全片的几百张剪纸都是他自己动手剪的,很多年画都是他的珍藏,他的那点家底几乎让我们倒腾了个遍。影片中沂蒙女性“美”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这些创作人员的心血。

    强调影片的质感,这质感是时代的质感,生活的质感,人物的质感。它渗入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元素之中。为还原历史的真实,美术和道具需要150辆木轮小推车,他们为了质感上的真实,硬是从十里八村收来旧的车子,再配上木轮子。村子广场上应该更有生机,美术、制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水泥造了棵逼真的大槐树。曹翠芬反复琢磨出属于这个人物的农村老大娘的走路姿态,她甚至注意到总在胸前别一根带着线头的针这样的小细节。李新敏为使秀爹语言带点山东的方言特点,推敲这每一句台词。刘琳为春英这个农夫在不同情境下的哭法绞尽脑汁……月芬婚礼上的那幅对联是临沂楹联学会副会长闵宜老先生抱病鏖战一昼夜完成的,第二天就病倒住了院。85岁的周老先生又续写了影片结尾葬礼的那幅对联。两幅对联既与剧情贴切,又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这两幅对联曰:“抱鸡拜堂:支前模范出阁成大礼,战斗英雄立功寄深情。”“满门忠烈:三烈士英名垂千古,一家人丰功铭巨碑。”而影片老年月芬的旁白,为了声音的年龄质感,我们请出了80多岁的老艺术家师伟……正是大家的执着和认真才有了今天的作品。

    一个作品的成功一定不是一个人的事,在这里我庆幸有了一个团结、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团队。思芜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也是最谦虚的编剧之一,我可以算是“四顾茅庐”了。等到总算去沂蒙山走了一趟后,她还是不跟我们签约,说:我先写,你看完不满意可以再换人。当时我的心是忐忑不安,没想到剧本一稿出来,就把我这一米八的汉子看得流了几次眼泪。我终于明白了,她是绝不打没把握的仗。一部有情感的电影一定是创作者的真情流露,感动了自己才会打动观众。有了好的剧本的基础,才让我感到踩到了坚实的土地上,才能容进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使我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这种感觉也成了主创们的共识。大家不甘心一个好剧本平平庸庸地拍完,没有中规中距,更没有走过去主旋律影片的套路。年轻的摄影师孙明和有经验的美工师老童把影片的造型和色调推到了极致,沂蒙山的崮、石头墙、草屋顶、淳朴的女性等造型元素有了现代审美的诠释。大家总想拍得不一般,各部门创新的点子比比皆是。因为大家团结、和谐,因为大家在创作上一丝不苟,因为大家不甘心走老路才会得到今天的观众认可。再次感谢我的团队。

    王坪:《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导演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唐宏峰

    相关热词搜索:沂水蒙山坚韧柔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