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中西方思维和心理学差异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和心理学差异的影响

    时间:2020-04-11 05:20: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及心理学差异入手,阐述灌输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心理学来说,其教育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学生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的创新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 心理

    灌输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灌输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质疑。究其原因,既有教育学方面的,也有心理学方面的。但灌输的教学方法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此,应理性的对待灌输的方法,一方面要运用到合适的年龄段,另一方面要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和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人们对灌输的理解,更多的注重过程的描述而不是性质的限定。然而输送意义上的灌输在观念上仍有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内在需求的倾向,而在操作上也有强迫、压制之嫌,这也是它屡遭批评之处。

    近年来,虽然灌输的教学方法不断遭到质疑,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乏其身影,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灌输的方法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以后,素质教育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也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就现今的教育体制而言,其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程度。而教师通过灌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由此,不仅教师“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获得了较高的绩效,学生在考试中也获得了“理想”的成绩。这在应对应试教育依然明显的今天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以致许多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都始终不愿放弃灌输的教学方法。

    第二,灌输的方法在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的社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充斥着社会。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都处于不成熟状态或者變动的状态之中,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从而误入歧途,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来防止学生出现价值观混乱的情况。虽然灌输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它却仍然在家庭和学校的德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灌输的方法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在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承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早期也被奉若“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其所显露出来的弊端也日益被学界所诟病,笔者在本文试图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视角来探寻批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从教育学视角来看灌输的方法

    (1)忽视了教育实际发生的内在机制

    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方面,不同的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他们自身表达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的教育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灌输的教学方法则忽视了这一内在机制,它将整个学生群体当作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及时指导、启发,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灌输”。长期的灌输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最终还会致使这类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就成为了所谓的“差等生”。因此,灌输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类型的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

    (2)灌输的教学方法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适当,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就好;相反,如果缺乏学习动机,那么势必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并且,学习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他们共同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持续地学习知识,其中内在动机强烈的学生更具有好奇心、上进心,他们学习起来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往往能够坚持不懈的进行学习,对挫折也保持积极的态度;而外在动机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其产生的动力没有内在动机的持久、强劲。可见,要想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要给他们外部的刺激,从而获得了学习的外部动机。而想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然而,灌输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缺乏学习的长效动机,一旦遇到“灌输”不成功的情况,就会产生厌学的状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有学习的长效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不仅要发挥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功能,也要发挥其在促进个体个性化过程中的功能。它不仅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在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人的独特性。灌输教育则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培养明显不足。学生从小就被告知要尊师重道、认真听教师的讲解。他们在长期的灌输训练中渐渐地形成了思维定势,不敢质疑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了获得教师和别人的认可,他们就会努力的记住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认真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每—个任务。长此以往,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他们只要听懂并接受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他们就能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就是好学生,这也就是他们来到学校的目的。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也不是为了得到高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灌输教育下的学生只知道自己要学习、要认真听讲,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自己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学习?这些对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灌输的教学方法和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思想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这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要实现脑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灌输的教学方法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传递,而非智力的开发,也非创造力的培养,更不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传统的灌输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以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势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其归根到底是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相背离的。

    (5)灌输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逐渐从之前的控制者、权威者变为了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他们的任务不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书本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面对着日益复杂的要求,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善于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们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传统的灌输方法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师更多的是单向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课堂上互动、质疑的缺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从而不利于其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从心理学视角看灌输的方法

    相对于其他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的潜能、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而笔者主要从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来探讨灌输的教学方法。

    学习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由儿童来决定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而灌输的教学方法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出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不能决定学习的方法,更不能决定学习的内容。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将专家和成人筛选出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这些知识却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这个方法也未必是学生喜欢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获得学习的乐趣,而只是得到了成人所期待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他们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的需要以及爱和归属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而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只有当较低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被激活。尊重包括内部尊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的情景中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而外部尊重则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受到别人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灌输的教学方法则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未能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权利,强制性的灌输也是一种缺乏对学生信任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的接受并习惯教师的灌输,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动机和能力,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总结与反思

    灌输的教学方法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困于自身的原因以及时代的发展,其也有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在对待这一方法时,既不能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更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而應该采取辩证的方法,寻求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度。积极探索,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探索灌输教育实施的新途径,焕发出其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灌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是人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对其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偏差,才导致了其饱受诟病。并且,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任何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个方法的优势而尽量的规避其不利的因素。

    [1]迟希新.道德灌输的认知心理学释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1-64

    [3]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4]张宁娟.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

    [5]李菲.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57-60

    [6]李秀雪.德育灌输的重新审视[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李桂娟.灌输法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38,85-86

    米咏梅 大连理工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中西方心理学差异思维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