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重构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重构

    时间:2020-04-16 05:19: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影视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文化的传递离不开文化意象的建构,而文化意象所包含的独特内涵,决定了影视翻译中必然存在意象缺失这一现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尊重译语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传递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相关意义和象征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这有利于观众加深对源语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文化意象影视翻译缺失重构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翻译的文化论。特别是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是把它看作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的过程。但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相比,影视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但要求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更为重要的是,它要求译文能够恰当地表达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象特征。

    翻译的过程就是源语与译语之间进行语码转换和文化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转换与交流,就像自然界进行的能力转换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量的消耗。在影视翻译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文化意象的缺损与文化信息的缺失。文化意象的缺失,必然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对缺失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意象与影视翻译

    意象一词来源于现代文学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极为常见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由文学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引发的各种效果,所以任何感人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各种象征手法等都可称之为意象。文化意象则是由具体的、客观的物象和抽象的、主观的寓意所组成。具体的物象是信息的意义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具体事物,是文化意象中的客观部分;寓意是物象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是文化意象中的主观部分(包惠南,2001)。文化意象是一种符号,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联想意义,其主要作用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用具体表示抽象。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植物、动物,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数字或颜色,有时还可表现为习语、典故或谚语等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欢乐等意思,而西方人则对红色持有不同看法。中国人在结婚等喜庆场合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则用白色为主色调。另外,“狗”这个词在中西文化中所代表的意象也不一样,在汉语中常表示贬义,如“走狗”、“狗急跳墙”、“狗腿子”等;而西方文化中,“狗”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褒义,如a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

    由于影视作品是人们现实生活范式的一种再现,其语言具有瞬时性、通俗性以及观众的多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特加注意。国内许多学者曾对此问题作过探讨,具有代表性的有钱绍昌、朴哲浩、张海鸥等。概括起来,影视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互补性。影视语言由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两部分组成,两者合二为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之所以称其为“有机整体”,是因为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结合为影视语言时,已经互相成为各自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影视翻译角度讲,有些台词离开画面是根本无法翻译的。所以我们说由于影视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与电影画面也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互补。

    二是瞬时性。同抒情性、叙事性等文学作品相比,我们对影视作品采取独特的欣赏方式,即视听两觉并用,也就是看画面、听声音。而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则决定了话语与画面一闪而过,停留时间非常短暂。人物语言与画面语言的这种瞬时性,要求影视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尽量不要给观众制造理解障碍。

    三是简洁性。影视语言的简洁性特征是与瞬时性分不开的,影视欣赏一般采用视听并用的欣赏方式,电影画面一闪而过,所以影视语言不能过于繁杂,否则必然影响欣赏效果。

    四是民族性。语言是区分不同民族的第一要素。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由于其创作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毫无例外地打上本民族的烙印。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再现形式,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影视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化意象缺失的情况下进行重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重构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影视翻译不仅是源语与译语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文化共性为不同语言的转换提供了可译性基础,而文化差异则为语言翻译增添了重重障碍。

    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历史与主体使用人群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两种文化在各方面都具有不完全匹配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缺失,具体可表现为词汇空缺、语义冲突以及不同的语言联想意义等。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译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对译入语中缺失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这对顺利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译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

    不同语言背景下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也不一样,所以源语与译语观众在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翻译上我们讲究等效原则,也就是说,译者把源语作品翻译为译语时,译语受众在欣赏作品时要与源语受众得到同样的价值和效果。否则的话,翻译就是失败的。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过程同样要遵从这样的原则。

    我们对美国影片《Waterloo Bridge》都非常熟悉,这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忠贞爱情的影片。主要讲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年轻漂亮的舞蹈演员玛拉与青年军官罗伊见面后共坠爱河,两人发誓今生将长相厮守,永不分离。但后来玛拉听说罗伊在战场上牺牲了,为了生计,玛拉不得不落入红尘,做了一名应召女郎。有一天,当罗伊神话般地站在玛拉面前的时候,玛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不玷污纯洁的爱情以及罗伊的家族,玛拉来到与罗伊初次见面的滑铁卢大桥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尽。

    对待这样一部影片,译者在翻译片名的时候,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滑铁卢大桥》。因为滑铁卢一词很容易让中国人想到拿破仑,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仅从片名上看,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这是跟拿破仑有关的一部战争片。所以,这部电影中Waterloo Bridge一词所表达的意象在汉语文化中是缺失的,这就要求译者根据汉语文化对所缺失的意象进行补缺,也就是文化意象的重构。

    译者把影片译为《魂断蓝桥》,其中“魂断”二字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果,“蓝桥”又使人马上想到中国古代有情男女幽会的地方。《魂断蓝桥》不仅消除了中国观众对Waterloo Bridge的误解,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悲剧。译者在这一翻译过程中,就充分地传达了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并成功地进行了文化意象缺失后的重构。

    另外,在进行影视翻译的过程中,要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从而让中国观众顺利接受,根据故事情节重构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尤为重要。这在影视片名的翻译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2000年的好莱坞大片Erin Brockvich译为《永不妥协》,就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意象重构的一个典型例子。片中主人公Erin那种狂热执着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片名《永不妥协》恰恰暗示了这一点。试想,如果把影片翻译为《艾琳·布洛克维奇》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2、文化意象的相关意义

    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对具体事物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源语与译语观众在理解文化的相关意义上有很大不同。要想让译语观众对源语故事情节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对所缺失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并传达源语文化意象所表达的相关意义显得非常必要。这样一来,一是能够有效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信息,另外也充分体现了与译语相关的文化信息。

    在2008年刚刚上映的影片《天道酬勤》中,主人公Peaker说了这样一句话,"Don"t worry! Mum, I mean, I can do it with my own sword. Wow, as easy as shelling peas!"译者翻译为“别担心!我想我自己就行。哇,简直小菜一碟儿!”这样的译文对中国观众来说很显然是贴切的,容易得跟“剥豌豆”一样,这样的象征手法在汉语中是找不到的,我们说它所对应的文化意象在汉语中缺失。所以译者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把as easy as shelling peas翻译成了“小菜一碟儿”,做到了恰到好处。

    3、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

    影视翻译中对源语文化意象进行重塑,通过译语文化意象的描写,可以充分传达源语文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理解源语文化意象的目的。2007年公映的影片《爱海狂花》主要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吉恩和一个漂亮纯洁的年轻女子海伦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吉恩向海伦表白时并没有真心爱她,而是出于好玩的目的。但天真无邪的海伦认为吉恩就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白马王子,所以吉恩在海伦说“我爱你”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态。他们有一段对话如下:

    Helen: I love you…cause, I think, you"ll love me, too.

    Jee En: Right. But, do you think we…just like Romeo and Juliet?

    Helen: Year, sure.

    Jee En: Maybe,…right, sure….

    汉语译为:

    海伦:我爱你……因为,我想,你也爱我。

    吉恩:是的。可是……你认为我们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吗?

    海伦:是的,当然。

    吉恩:或许,……噢,肯定的……

    我们从汉语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罗密欧和朱丽叶时偷梁换柱,把其翻译成了中国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电影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发行公司的收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尽管在中国也流传很广,但比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对中国观众来说显然对后者更为熟悉。另外,影视作品受众面具有多层次性,例如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广大平民百姓,可能就没有听说过罗密欧和朱丽叶,更不了解二人的爱情故事。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中的文化意象罗密欧和朱丽叶进行重新塑造,用表示相同象征意义的译语文化意象梁山伯与祝英台来代替,实在是明智之举。通过重塑后的文化意象,既可以让观众了解源语环境下的故事情节,又可以增添作品自身的本土化特征,增强影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

    四结语

    影视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源语文化意象在译入过程中出现缺失时,要进行有效地重构。文化意象的重构不仅要求译者忠实地传递源语语义信息,同时更应符合译语的文化传统;既要符合源语和译语的语言规范,又要体现源语作品的艺术魅力。总之,做好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再创造。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心里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的最高标准,影视翻译工作者必须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2] 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观》,《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

    [3]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4] 朴哲浩:《论影视语言的特性》,《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 张海鸥:《译者主体性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体现》,《电影评介》,2008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刘国兵,男,1979—,河南滑县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翻译、语料库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意象缺失重构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