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关于我国历史影视剧的断想

    关于我国历史影视剧的断想

    时间:2020-04-17 05:19: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历史影视剧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深受观众的喜爱。与历史有关的影视剧可分为三大类:历史纪录片、历史故事片和戏说历史片。从强调传播历史知识、提高民众历史意识角度出发,更应该重视历史故事片的制作。这类影视剧的制作应该注意历史与艺术、作品的定位以及史学专家的参与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 电影电视;历史影视剧;类别;问题

    历史影视剧是电影分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影视剧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深得公众喜爱。历史影视剧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历史背景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改变了人们接受历史知识的方式,即从以前的口口相传的历史、书写历史走向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历史阶段。

    历史影视剧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又称为影像史学。这一名词最早于1988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使用。他在《美国历史评论》发表文章,提出“影像史学”概念以区别于书写历史。影像史学是指“以视觉的影像和影片的叙述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正是在这一视角下,怀特从影像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出发,把影像作为描述历史复制历史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内容。近年来,经台湾学者周梁楷先生的引入和介绍,影像史学在中文语境中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在我国把影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视觉和视听形式呈现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影视历史早已存在。如电影类有《林则徐》《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电视剧类有《贞观之治》《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在学术界,学者也于近年来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就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研究中心”,足见影像史学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

    我国有关历史的影视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历史纪录片。这种类型的影视片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或者以忠实地反映历史原貌为己任,是纯粹的历史片。当然由于在创作过程中,编创人员在历史资料的选择、内容的确定、逻辑顺序的安排等各个环节不可能不掺杂自己的意图、观点和感情因素。或者说,无论怎样努力地做到客观反映,但历史也不可能重复。尽管如此,这一类影视片还是试图如实反映历史,有的还做得相当优秀。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就给人留有深刻印象。这部电视纪录片,是根据历史记载用影像和音响形式表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九个国家崛起、发展甚至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并且客观地从多方面分析寻找了各个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世界历史教材。

    第二类是历史故事片。这类影视剧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主要线索和依据,辅以艺术加工和再创作,以影视艺术方式表现和讲述历史。此类影视片的主要特点是把历史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受众通过视听形式,从艺术角度来理解历史,并获取相应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此类影视片是历史影视剧的主体。对这一类影视片还可以根据影视剧中反映历史的情况进行细分。如2007年的“贞观”系列,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原貌,可以被称为“影像史学”在我国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像《台儿庄大捷》也是客观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历史事实。这些影视片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看,更靠近历史一面。

    第三类是戏说历史影视片。在这类影视剧中,所谓的历史仅仅是作为影视的背景知识,其主要内容、情节甚至人物绝大部分是依据传说和轶事,而且可以把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人和事编撰在一起,有的甚至是虚构的。在这类影视剧中艺术家们充分地利用了艺术想象空间,借助历史之名,讲自己的故事。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等,都属于这类。从影视史学的角度来看,此类戏说片并不算真正的历史片,实际可以归为一般的故事片。

    在上述三类历史类影视剧中都能使受众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获取相应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但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历史观念的程度是有差别的。从获取历史知识的真实度来看,纪录类影视作品以史实为基础,以还原历史为己任,最接近真实的历史,也使观众获取最真实的历史知识,形成最为客观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在第二类影视剧中,由于是以艺术为主的形式反映了历史知识,虽然其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但经过艺术的加工后,总会和历史存在着相对的差距。在人物刻画、事实安排等方面深受艺术家的主观影响,也深受艺术形式的制约。尽管如此,此类作品还是属于历史类作品。虽然在内容的安排上,在情节、对话、场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象和发挥,但它是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资料,尊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作以艺术加工的。此类影视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会使受众获取比较真实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获得艺术的享受,是艺术与历史的高度统一。我们所要探讨的历史影视片大多是指此类作品。

    如果强调历史类影视作品有传播历史知识,提高民众历史意识的作用,更应该重视上面说的第二类影视剧,即历史故事片的制作。因为虽然历史纪录片更加真实,但受形式限制,受众比较少,不及历史故事片有情节有人物,更为大众喜闻乐见。而戏说历史片如前面所讲,基本的作用并不是传播历史。那么要想更有成效地通过此类作品把历史知识社会化,便于民众接受并且有所收益,本文认为在制作此类影视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历史影视作品首先是历史性作品,是以历史为根基的。因此,作品必须要忠于历史,以客观反映历史事实为宗旨。这就要求影视制作者有历史意识,要树立以影视形式传播历史知识,演绎历史文化,让公众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识。有人担心,忠于历史是否冲淡了影视的艺术效果。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于现代的公众来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历史书籍,但他们却愿意了解历史知识,而影视剧能以“快餐”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历史。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了解历史的愿望。一些好的历史影视剧能够引起普通人对历史的关注,甚至引起人们研究历史问题的热情。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于历史影视作品也要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增加观赏性,以使静态的历史变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历史。艺术加工,不但提高了观赏性,也使影视片表述的历史给人以更深的印象。如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台儿庄大捷》,用艺术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抗战情景。影片中人物的生动饱满、情节的真实细致、场面的惨烈和悲壮都给人留下了难于忘怀的印记。引起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了解的愿望和研究热情。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制作中的各种艺术再造处理功不可没。

    (二)正确处理好影视作品的定位问题

    历史故事片很容易与戏说历史片混淆,稍微过多地考虑故事性,稍微过多地考虑票房价值,就可能把历史故事片拍成戏说历史片。因此在制作历史故事片时,一定要事先定好位。既然历史故事片承担着传播历史知识,提高民众历史意识的任务,那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就要放在首位。前面说过,这样的影视剧需要艺术加工,需要讲故事。但是必须掌握的程度是,历史事实是主,艺术加工是辅;细小的情节可以改动编写,主要的脉络线索不能随意变动。艺术加工是为了历史事件更完整,细致处的编写是为了历史人物的本质更突出。并且艺术加工和改动编写都应该是依据史实的合理推测。

    特别是以比较重要的国家历史或有影响的文明史为背景和题材的历史影视作品的制作,更应该注意上面所说的定位问题。因为这些作品除向社会公众放映外,还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资料库,丰富历史教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历史为体裁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水准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但影视作品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时至今日,历史类影视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当今影视历史类与戏说类相比,戏说类反而影响较大,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电影《孔子》放映前,曾引起广大观众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不奇怪。孔子可以说是这样一个只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只要说到中国文化,甚至只要说到中国,都不能绕开的历史人物。过去很少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现在拍成了大型传记片不能不引起关注。然而影片放映之后,让人感觉有些意外的是,无论观众和学界,反响都不大。是影片拍得不理想?如果是,原因肯定多种。但定位是否准确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引入史学专家创作影视作品

    当前,我国影视作品的创作主要是由影视作家创作,历史学者参与的比较少。这种情况必然削弱了作品的历史性。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主要考虑的视角是艺术,是通过人物、情节的刻画,怎么去吸引人,而对历史背景、历史事实以及要表达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点缺乏准确的把握,即使作家们试图要表达历史原貌,但由于专业的限制及创作思维习惯,难以达到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入历史学者参与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中,这样可以增加影视作品的厚重感。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前人留下的有限的文字和遗物。真实的细节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但是史学专家也毕竟是对历史做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因而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主要脉络掌握得还是比较清晰和准确的,对细节的推测和猜想也相对是合乎情理的。正是由于此,有史学专家参与影视作品创作,一般不会出大的偏差。有的影视剧中出现过一些虽然是细节的,但影响却很大的历史知识性错误。比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一部‘二十四史’”如何如何。而事实上,雍正年间是没有二十四史之说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编撰,名称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由魏晋起到明朝,中经唐、宋逐渐有了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内容的“二十一史”。清乾隆年后又增列《明史》《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旧五代史》,这才有了“二十四史”之名。也就是说,最后形成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并命名为“二十四史”是到了乾隆年间才有的事儿。让父辈谈论子辈才出现的事,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有史学专家参与影视作品创作,类似的错误,也会很容易避免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从事历史研究或历史教学的人是否要主动参与的问题。或许有的专业历史学者不太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认为不符合史学的严肃性。对这个问题是否应该这样认识:严肃的学术研究固然不可缺少,也是学者本分;但是以影视方式来传播历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真实的历史,进而热爱历史,掌握历史,其社会效果更积极,意义更大。

    历史影视剧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受到观众的喜爱,制作历史影视剧更需要深刻的思想。大家既然喜爱历史影视剧,也就都要关心和思考它的制作,这是本文的初衷。

    [作者简介] 孙丽娟(1964— ),女,吉林集安人,长春教育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相关热词搜索:断想影视剧我国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