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20-04-22 05:21: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寺观教堂是宗教教职人员履行自身职责、开展宗教活动,以及广大信众进行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云南省民宗委多次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包括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养成精进学修的优良风气,弘扬宗教文化,服务社会,抵制渗透等。

    云南省文化多元丰富,宗教传承历史悠久,寺观教堂遍及名山大川,深入城乡人民生活。作为大众寄托信仰之场所的寺观教堂和谐,信众才能安定幸福。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方面,云南各地寺观教堂,根据自身及周边社会情况,逐步走出各具特色的和谐之路。

    宾川鸡足山祝圣寺

    祝圣寺简介

    祝圣寺位于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半腰心脏部位,原名迎祥寺。最早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5年)陈鎏创建。因山形丰隆圆起,位于两涧中间,从四周环视,好像钵盂置放胸前,又叫钵盂庵。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八年(公元1580年)两次上鸡足山,在钵盂庵听经论法,留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答问》、《十二分识》等诗文,后人曾建立“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作纪念。

    光绪二十二年,虚云和尚上山,发愿扩建寺院,创立十方丛林,十年始成。就其规模来说,是鸡足山群庵之冠。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虚云进京请领《龙藏》,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并御赐鸾驾、玉印、锡杖等,封虚云为“佛慈宏法大师”。从此,该寺成为鸡足山佛教十方丛林的大刹。

    祝圣寺自清末高僧虚云恢复重建后,就成为鸡足山最著名的寺院。壮丽的大雄宝殿檐口悬孙中山题“饮光俨然”,梁启超题“灵岳重辉”,赵朴初题“祝圣寺”和“大雄宝殿”等镏金横匾。整座寺院结构端庄,布设井然,规模庞大,环境清幽,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祝圣寺现存大门、放生池、镇宝亭、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殿、藏经楼、东西方丈室、祖堂、禅堂、斋堂等建筑,共占地面积为13350平方米,是鸡足山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来此朝拜的僧尼、信众、文人墨客、旅游者络绎不绝。

    “文革”时期,祝圣寺遭到严重破坏,佛像、文物受到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国家拨出巨款,修复和重建了鸡足山重点寺院,并将各寺院搜集到碑刻、匾额、书画以及佛教文物都集中在祝圣寺。其间,共搜集明清时期的碑刻20余通,名人高僧字画100余件,佛教文物50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对我们研究鸡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

    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鸡足山祝圣寺、铜瓦殿为汉传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4年4月,祝圣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佛教活动开放场所。1987年11月16-30日,云南省佛教协会在祝圣寺举行了汉传佛教传戒法会,来自国内外的受戒人数一千多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台湾财团法人十方禅林文教基金会赠给祝圣寺《大藏经》、《续藏经》70余箱。祝圣寺成为联系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信众的一个窗口。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云南宾川鸡足山祝圣寺现有常驻僧众18人。

    坚持传统

    多年以来,祝圣寺一直传承虚云老和尚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虚云老和尚坚持苦行百年,历坐主持禅宗15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重建大小庵堂80余处,重建禅宗祖庭于败落之间,芒鞋破钵,起衰振弊,走过了一个多世纪曲折的云水生涯。

    鸡足山祝圣寺,传承了虚云大师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佛教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僧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使鸡足山祝圣寺成为全山的核心寺院。

    寺院虽然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鸡足山祝圣寺发扬虚云大师的道风,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培养僧才,倡导人间佛教,以慈善回报社会,庄严国土。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健全寺院管理制度

    在寺院管理上,建立健全了学习、财务、僧居登记等各项管理制度;经常性地组织全寺僧人开展学习活动,带领寺院僧众认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宗教教规、礼仪和佛学知识;自觉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遵纪守法、正信正行,在行动、思想、信仰上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办事,依教规行事,独立自主自办,在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坚决抵制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坚决抵御外来渗透,信仰纯正。

    保护佛教遗产和文物。

    祝圣寺非常注重保护佛教文物,重视保护寺院原建筑风格,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自筹资金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祝圣寺进行了修缮,主要对寺院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鼓楼、方丈院、客堂、虚云老和尚舍利塔以及法物流通处等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建设。

    现如今祝圣寺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为广大佛教信徒、香客、游客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活动场所。同时,进一步挖掘了佛教文化,保护了古建文物,为宾川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重文化传承

    祝圣寺非常注重佛教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先后举办了两期传戒法会、一次水陆法会,2015年成功举办了《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宣传弘扬了鸡足山佛教文化,促进了佛教文化在鸡足山的融会交流,得到了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肯定。

    寺院注重僧才队伍建设,重视选派符合条件的僧人到外地受戒,选派文化程度好、素养高的僧人参加名山大寺的大型佛事活动,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一些重修持的僧人,尽量为他们创造舒适的修学环境,着力提升寺内僧人的整体素质,取得显著成效。

    以公益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宗教自身的彰显。祝圣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发扬扶危济困精神,积极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响应政府号召为灾区积极筹集善款,多年来,在地震、海啸、干旱、水灾等自然灾害地区慷慨解囊达30多万元。同时,还帮助当地发展生产,捐资搞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家庭发展生产,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

    力促社会和谐

    祝圣寺把积极引导广大信众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首要责任和义务。为增强鸡足山全山僧尼爱国爱教思想,佛教协会每月在祝圣寺组织全山各寺院当家师、住持召开一次学习会议,借此机会,祝圣寺组织僧众积极参加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规等知识,为倡导和谐社会服务广大信众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大力宣传《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广大信众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好信徒。同时在坚持基本佛教经典和仪轨的前提下,对佛教教义进行合乎时代要求的阐释,提升信众宗教学识。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组织信众弘扬教义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优良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鸡足山祝圣寺在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宗教、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戒律意识和教风修养。增强他们的祖国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推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应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

    教堂简介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位于西靠苍山、东临洱海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内,在古城直通南北繁华之复兴路和平路交叉口,靠近北城门,与北城门楼遥相呼应。基督教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5月由内地会英国人乔治▪克拉克夫妇传入大理,从此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大理古城基督教堂始建于1904年,一年后建成,当时称“中华基督教礼拜堂”;同时建有福音医院和藏书室。1956年,中华基督教礼拜堂更名为“大理基督教合一会”;1996年又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会”。2004年再次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

    教堂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整个教堂建筑的外墙均为清水石砌石灰沟缝墙体,墙角和墙裙用条石支砌,成组排列的尖券形竖窗有节奏地镶嵌在粗犷、简洁的卵石墙上。四撇水瓦屋顶,保持着西欧教堂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白族建筑特色,是一座中西结合式教堂。是全省保存最古老和完整的教堂建筑,同时也是大理基督教本土化的体现,对于研究基督教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宗教建筑艺术以及基督教本土化具有较高的价值。2008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石拱形大门进入东西两道二门、礼拜堂、祷告室和屋顶的钟楼,教堂南北向长26米,宽12米,能容纳二百多人同时礼拜。

    教堂钟楼悬挂一大钟,重约150公斤,伦敦制造,先用船运至越南,再转运到大理。教堂在1925年3月16日的大地震中,墙倒了一部分,屋架倾斜,后经过几次修缮,作为大理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向信徒及中外游客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

    大理古城基督教会在上世纪20年代就和中国教会有识之士坚持自立道路,教会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在50年代成立大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坚持教会合一道路。将教会所办的福音医院和惠榆小学交由当地政府开办,并将圣公会十亩房地产支持政府办铁工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会坚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三自爱国原则,积极恢复教会的各项工作。 长期以来教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方向,组织堂管会领导及成员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教导信徒在教内外有好名声,树立国家观念、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增强广大信徒的爱国意识,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近期开展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和祈祷会,组织观看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况,使堂管会成员和信众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意识。

    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神学思想建设是近年来基督教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宗教要坚持中国化方向。自1998年中国基督教提出神学思想建设,大理教会积极相应,参加了各级举办的研讨会并认真撰写文章;并将研讨成果体现在讲台工作中。教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把基督教中国化应用于实践中。在周日讲台宣讲内容中,结合《圣经》真理,揭露邪教异端错误,达到有效抵御渗透、抵制异端邪教目的。并在各聚会点聚会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信教群众对神学思想建设的认识水平。

    学法守法、端正教风

    教风建设是教规教义纯正的重要保障,教会把圣经学习,个人灵修结合起来,对照圣经加强自身修养,有良好的品格。大理教会以制度为原则,以爱为纽带,抓好民主管理组织成员的团结,教职人员之间团结和睦,教职人员与信徒之间关系和睦,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和睦,教堂和社会各方关系融洽的工作。

    教堂同时也做好保护文物和保密工作,依法加强对教会事务的管理。对教堂下设的聚会点进行管理,使各聚会点在合法的环境中,正常开展宗教活动。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办教方针,抵制异端、邪教的侵扰。妥善处理了多起信教与不信教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存在的矛盾,使矛盾在萌芽状态中得到化解。积极组织安排宗教节日(受难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圣诞节)活动,使之确保在饮食、治安等方面安全无事故发生。完善健全各种规章管理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由持有会计证的人员做财务工作,各种不同层次的支出通过不同会议决定,实行主任审批制;并每月第一周礼拜时间向信众公布财务状况。

    参与社会服务

    大理基督教堂广大信徒都居住于洱海沿岸,增强广大信众保护洱海意识势在必行。大理基督教堂也积极在信众中号召和宣传保护洱海,切实参与到保护洱海行动中。大理古城教堂举行每年9月份第二周的宗教慈善周,组织信众奉献爱心,积极倡导信众承担社会责任。

    同时,教堂也参与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组织信众捐款,本着爱心,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来大理古城教堂积极践行基督教仁爱精神,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助学等方面努力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大理基督教堂教职人员和信徒每年也参与到社区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

    通海县河西镇下回村清真寺

    清真寺简介

    下回村清真寺,位于通海县城以西,河西镇以东,全村共有456户1424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自然村,村民信仰伊斯兰教,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宗教和顺,村内有一所县内外知名度较高、享有盛名的清真寺。

    下回清真寺位于村中央,原古清真寺建于何年,有待考证。但在清朝时期遭变被烧,光绪年间,民众捐资建盖正殿3间。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一年的9年间又陆续建盖建了大殿月台。1970年地震遭损坏,1979年再次修复扩建。2003年,信教群众再次捐资建盖了一座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102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礼拜的“朝真殿”。同时,向上级领导积极争取资金和自筹300余万元,新建一幢阿文学校教学楼,正常开展经文教学工作,下回村清真寺有一支九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教师四人,阿文学校学生39名。

    以朝真殿、叫拜楼为主体的下回清真寺,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形成了村一级有一定规模的伊斯兰文化大院。另有教学所需的教室、教职工宿舍、篮球场、厨房、餐厅、老年人学习室、水房等配套设施。中阿学校多年来培育200余名具有初中水平的人才和60多名高级人材。2003年至今培养了120名阿訇,为促进宗教事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爱国爱教,知法守法

    下回村清真寺有一支九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教师四人,阿文学校学生39名。清真寺管理委员会通过礼拜、组织活动、教学等形式,积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谐。

    清真寺管委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组织、教育、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事诉讼法、集体游行示威法、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村信教群众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各项规章制度,未出现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教职人员无违法犯罪记录。

    清真寺管委会与村“三委”团结一致,在清真寺管理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弘扬宗教优良传统,应用宗教知识、宗教教规教义宣扬爱国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反对极端、反对邪教,坚决同“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分裂活动。清真寺在从事管理和开展宗教活动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阐释宗教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相融合的教义教理,发挥宗教优良传统,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有序,教风端正

    下回清真寺每年开展圣诞节、亡人节、开斋节、古尔班节等宗教活动做好向县镇领导的请示审批工作,举办的宗教活动符合有关规定,活动不出安全事故,不妨碍公共利益,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做到开展宗教活动文明健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本宗教教规教义。

    下回村清真寺宗教教职人员公开身份,遵守教规教义,品德良好、仪态端庄,潜心修持、持守职份。宗教活动场所教风纯正,宗教活动有序,教风严谨,持戒修行,清真寺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还出版与教学有关的宣传栏8块。努力为信教群众提供良好的宗教服务。

    团结和谐,管理规范

    清真寺管委会成员民主、团结,宗教教职人员团结和睦,宗教教职人员与信教群众之间关系和谐,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团结和谐,寺观教堂与社会有关方面关系融洽,积极做好与邻村的协调沟通,构建不似一家胜似一家的良好氛围。

    清真寺管委会成员分工不分家,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学习、暂住人员登记管理、举办宗教活动报批、网络宗教活动审核等规章制度。

    清真寺每隔三年进行一次管委会选举,选举民主、程序合法、制度健全。清真寺管理机制有效、措施到位,遵纪守法、公开透明,每个季度公示一次财务管理情况,给信教群众一个明确,给管理者一个清白。

    清真寺管委会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认同”、“五个维护”自觉性,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歪曲宗教教义和传播极端思想的言行。禁止宗教人士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等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

    安全整洁,服务社会

    清真寺管委会和全体教职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强,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利益群众。宗教活动场所建筑设施安全,安保、防火等措施到位。下回村无违章建筑,院落整洁卫生,与周围环境协调。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倡导健康文明生活,鼓励信教群众勤劳致富。

    多年来,下回村清真寺自始自终爱国爱教,紧密与村“三委”团结一致,与村“三委”同步发展,村委会于2013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玉溪市“卫生村”,2014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村”,2015年4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第十届文明村。

    鲁甸县文屏山玄天观

    玄天观简介

    鲁甸县文屏山玄天观始建于1988年,位于鲁甸县文屏山,距离城区1公里,占地面积1万余平米,殿堂及生活区建筑面积2000余平米,建有三清殿、玉皇殿、真武殿、八仙殿等殿堂,塑有三清、玉皇等神像三十余座,彩绘神像一百余位,功德碑、生肖石碑数十块,办公楼、客房、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齐全。

    观内建筑整体布局有序,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终年香火不断,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是昭、鲁人民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以来,玄天观在省、市、县宗教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的创建标准,全体教职人员积极努力,严格要求,争创和谐道观。

    (一)爱国爱教、知法守法。

    玄天观建立以来,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如一的遵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团结和带领广大教徒信众,坚定不移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观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教职人员钻研教理、教义,组织观内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道教教规、礼仪,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爱国爱教,正信正行,坚决抵制不法宗教的渗透,反对邪教,杜绝一切非法活动,使宗教活动合法有序。

    团结稳定、活动有序

    玄天观十分注重教内教外团结,十分注重与其他爱国宗教团体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尊重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团结,共同和谐发展。

    玄天观每年三次的慈航会,都有数万群众参加,观内教职员都会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去引导群众,信教群众都能自觉遵守和维护秩序,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慈航会期间由于人流量大,加之商户、小贩沿途摆摊设点,对周边住户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每次法事活动结束后,观内人员和一些信教群众都会及时清理道路垃圾,维护周边环境,此举得到了周边其他民族群众的肯定和谅解,促进了和周边单位、人民群众的团结,使玄天观的大型宗教活动每次都能安全、有序的开展。

    教风端正、管理规范

    玄天观极为重视教风建设,道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研读经典、学习相关文件,努力提高自身认识和修养,遵守仪范,倡导正气,建立正信,彰显正道。为了培养人才和提高教职人员素质,先后选派人员到北京白云观、北京道学院、四川青城山学习和受戒,提高爱国爱教的思想觉悟,增强宗教学识。

    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授予玄天观“爱国爱教”先进集体,授予唐明慈、袁家万“爱国爱教”先进个人;2002年,鲁甸县党委、政府授予“统战民族先进集体”;2005,鲁甸县委、政府授予“文明宗教场所”;2006年,昭通市市委、政府授予“文明宗教场所”;2011年,鲁甸县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安全整洁、服务社会

    随着创建活动的不断开展,为了给广大信教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给广大人民群众观光休闲安全方便,道观对各个殿堂进行了修缮,铺平了活动场地,道观大门台阶加装了石栏杆,更换了全部旧电线。在县消防大队的帮助下,道观设立了“民族宗教场所消防服务站”,观内中青年教职员工自发组成义务消防队,按时巡查观内和周边,消除火灾隐患,向广大信教群众宣传消防知识,共同预防和杜绝山林火灾,保护环境。

    一直以来,玄天观把团结和引导道教徒和信教群众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道观结合自身特点,在扶危救难、济世利人方面做了一定贡献,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鲁甸县地震、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害后,玄天观都带领广大教徒信众捐资捐物,号召广大信众积极赈灾,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2015年,鲁甸县“803地震“后,玄天观向灾区捐款10000元,并积极倡导教徒教众和广大信教群众向灾区捐款捐物,组织教职人员举行道教法事,为罹难同胞超度,为幸存者祈福。在抗震救灾期间,玄天观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到鲁甸赈灾的佛教、道教人士数百人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各地佛教、道教人士的一致好评。

    相关热词搜索:寺观教堂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创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