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

    时间:2020-04-24 05:15: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作品,历来的莎学研究者比较关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并且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哈姆雷特》的死亡意象到底是什么?这是在研究莎学时不可避免会提到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展开论述。

    关键词:《哈姆雷特》 死亡意象 基督教观念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问题为新世纪的莎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话题,站在宗教观念的角度分析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意象,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意图。本文将从死亡意象在莎剧中的地位、伊丽莎白时代的生死观念、基督教里的死亡意识与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死亡意象在莎剧中的地位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死亡意象,死亡是其戏剧中大部分人物最后的结局。布雷德利曾经说过“站在完整的莎士比亚观念的角度上分析,如果在闭幕时主人公仍然活着的剧本就不能算是悲剧。”古希腊相信神控制着这个世界。人类所遭受到的苦难是神对人类的惩罚。悲剧中的主人公需要在神对他的惩罚中获得救赎,并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达成和解。神不但决定了对人的惩罚,惩罚的时间长短,人的赎罪时间的长短以及人类的命运也都是由神决定的,神决定着人类是死亡或者是放逐;是彻底毁灭或者是接受苦难地活着,人类的意志是无法左右神的命令的。例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他从小生活非常痛苦,经历种种不幸,他的生活仿佛在神的指引下不断受到捉弄,受到命运的摆布。故事的结局是他弄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从俄狄浦斯的生活遭遇表现出来人类经历的痛苦和自己的力量,具有很大的戏剧感染力。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死亡意象,主要是由于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比较深。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统一整个欧洲人们的思想。基督教中所大力倡导的人的沉沦思想对欧洲人的思想和生存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基督教义将人类的生活中的苦难、不幸还有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死亡思想在欧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当时欧洲的主流思想,这种死亡思想一直延续到了莎士比亚时代。死亡主题引起了人们广大的兴趣,通过戏剧舞台上的死亡场景来使人们获取一定的人生感悟,通过戏剧舞台上恐怖氛围的展现和营造来促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最终达到了悲剧式的审美效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趋势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很自然地出现了许多的死亡场景,在戏剧的结局死神降临,将戏剧舞台变成了死亡的地点。莎士比亚的悲剧表现了人生的痛苦和人生如虚幻的影子,对喧哗和骚动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和描述,且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认识到人生的虚无和荒诞,而死亡则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的最后结局。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戏剧展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惧怕,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精神深深的失望。在当时社会中,人文主义精神过分地强调人的力量,促使人性欲望不断地膨胀,将人性内在的阴暗面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导致社会纲常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最重要的是人文主义没有办法去洞穿死亡,很好地诠释在人文主义所宣扬的欢乐幸福场景之后,死亡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死亡问题又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的问题,那么是否应该像人文主义所倡导的那样去不断地高调地宣扬人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类力量的伟大,但是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结局,如果在今生遭遇苦难,得不到安慰,那么在来世也不可能获得重生的幸福,这样会使人对人文主义产生质疑。但是,失望主要是来源于高度的热爱,即使处于困境,莎士比亚仍旧坚持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且在戏剧的结尾都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人文主义信念,用一种秩序来结束混乱。

    二 伊丽莎白时期的生死观

    在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各类戏剧作品中经常有死亡的意象,要对死亡意象进行分析就要既了解基督教的产生对悲剧作品的影响,又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罗伊·巴登豪斯曾经说过“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有很强的宗教信仰,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是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类的维护者和审判者。”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由古典作家以及基督教传递的神意统治的。宗教主要是围绕人们最在意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这些基督教中所展现的生死观在莎士比亚看来只是描述了肉体的去留,是对生与死的简单直接描述。伊丽莎白时代是繁荣与混乱共存的时代,其繁荣在于千古的时代丰功伟绩以及帝国的辉煌,而人们的现实生活却是混乱的,到处充满了混乱的阴影。在经历鼎盛时期之后,“黑铁时代”即将来临,从而导致宗教派系之间的斗争更加的激烈化,极端主义以及对外战争逐渐盛行起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危害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稳定,从而促使百姓的不满情绪不断增加,人人都存在恐惧心理。同时,由于当时经常出现瘟疫,人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死亡的威胁,这种残酷的现实大大减少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和愉悦,使人们不断处在一种死亡的阴影之中。在伊丽莎白时代,人性的阴影和残酷与人爱美的天性是相对应的。因而,漫步在伦敦街头的莎士比亚其实是在死亡和痛苦中间行走,在街上他不断地看见被瘟疫缠身的乞丐,而这种灾难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降临人间,他默默地接受了上帝给人类的苦难。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以《哈姆雷特》为分水岭的,其创作逐渐由原来的喜剧转而直向悲剧的场景。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说过“在伊丽莎白时代,有三种人生态度,分为为塞内加的骄傲态度、蒙田的怀疑主义态度和马基雅维利的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这三种态度的结合产生了伊丽莎白时代的个人主义思想”。处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人们普遍抱有普通的、无秩序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对中世纪末期的恐惧以及害怕。而在莎士比亚看来,死亡是常见的日常的场景,它在家里发生,在眼前发生。威廉在孩子中排名第三,但是他却是第一个没有夭折的孩子,因而在他出生之前,这个家庭中一直处在死亡的阴影中。在莎士比亚出生的那一年发生了瘟疫。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威廉出生之后受到了天主教的严重影响。在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在教堂接受洗礼,并且在1616年4月25日葬于圣三一教堂。英国的莎评家M·M·班德威曾在《莎士比亚的背景》一书中提到,在伊丽莎白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去教堂听道,牧师们会反复不停地向人们灌输基督教的关于宇宙秩序和造化物各守其位的观点。莎士比亚是时代的佼佼者。因此,他处于那样的时代背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三 基督教里的死亡意识与意象

    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也有一些关于生死的观念,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子不语怪力乱神”等思想,是思考死后世界很好的典范。但是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孔子思想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西方的哲学家对死亡主题的关注比较多,西方人则认为向死而生的。自古希腊时代以后,开始了对死亡的思考,有很多哲学家、画家以及音乐家等大师的作品都表现了其对死亡的思考。例如,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就描述了埃及宴会在结束前的一个风俗——喝酒,也就是在人正狂欢高兴时,仆人会在担架上抬着骷髅步入宴会厅,穿梭于餐桌之间。表达了欢宴有时,结束有时的思想。人生仿佛一场盛宴,能够召集自己的朋友,畅所欲言,但是每场宴会都会有结束的时候,生、死是密不可分,相依相承的,在宴会上看见有人抬着骷髅在身边穿行会给人一种人生的觉悟,死亡时刻伴随着人类。希腊的罗马精神以及基督教文明都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哲学思想,它是人们在对生与死进行思索和研究之后而感悟出的向死而生的思想,不断地宣扬着人的力量和美,突显出人生的光环,或是教育人们可以通过积极劳动使自己得到拯救。文艺复兴时期的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评价这个时期的人的生活状态时指出“这个时期的大部分群众,因为具备着强大的精神和性格力量而成为了巨人,但他们身上仍旧存在着精神与性格的混乱。”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就充分地展现了这种所说的人的精神和性格的混乱,它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受到基督教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双重影响下,其内心和理智不停地斗争和挣扎。克里斯托夫·道森甚至说“人文主义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是人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索人和世界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个发现的所有者是改革中的主要力量,不属于自然意义上的人,实际上是基督教化的人,而是内在生活精神规训以及高素质塑造出来的人物模型。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虽然处于世俗的秩序中,却都比较崇尚精神境界。他们从自己的基督徒生活中积累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又给了他们以无穷的能量,这能量使他们冲破现实的物质世界,建立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所安排的,是神意志的体现,因此人类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然接受一切。神决定一切,人应该在神的意志下行动。但是基督徒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带有罪孽,人们必须要救赎自己,进行忏悔,洗涤自己的罪责。但是人的灾难大部分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的性格和行为决定了人们一生的祸福。“死亡”是基督教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耶稣通过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这种方式洗脱人类的罪责,他的复活则被赋予了人类的新生意义。基督教认为死亡不可怕,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是通过忏悔的方式走向死亡,最终能够达到天堂;如果罪孽深重且没有忏悔,那么人类最终会遭受地狱火焰的考验。戏剧中的灵魂可以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哈姆雷特》,并对莎士比亚的死亡观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个鬼魂表示在命运中掌握一切的力量的主要代表,是神的正义,由于发现了人间的罪责,为了报复而派出的使者”。在剧本的最初部分,通过地狱中来的灵魂给了信仰宗教信仰的人们以启示;在故事的结尾处,通过一个被天使带走去安息灵魂的思想给了人类相似的启示,促使人们意识到哈姆雷特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正如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说“胖胖的国王与瘦瘦的乞丐都是死神的菜品,只是一张桌子上不同的两道菜而已”。人的肉体的本质,在去掉华美外表之后,不存在任何差异。死神会张开大嘴,将一切消灭掉。通过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第五幕的墓园那一场可以看出,即使是亚历山大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但是哈姆雷特的哲学不那么的灰暗。死亡在此时消失不见,一抔黄土,一堆尸骨,没有丝毫的区别。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场想要重整乾坤的斗争,他的出现是为了重新整理秩序,但是却造成了很多悲剧。但是,这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灭亡,也不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失望。人文主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容易造成自我膨胀。人文主义精神也有价值,哈姆雷特最后采用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态度,完成了自己死亡的尊荣。

    注: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被篡改的文学——电影中的英国文学史》11YJC752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定研究一般课题,编号:2014381。

    参考文献:

    [1] 周珊:《〈哈姆莱特〉中的死亡意象与基督教观念》,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 陈小凤:《生命的哀歌——〈哈姆莱特〉中的死亡意象》,《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3] 邢莉君:《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中的死亡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杨霞,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意象观念哈姆雷特死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