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

    时间:2020-06-08 05:22: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国在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创造教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教师实施创造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大量创造性人才,才能将创造教育真正惠及全民,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C961;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04-02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遍地开花,创造教育已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我国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规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已成全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21世纪就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创造教育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陶行知,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

    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中小学实施的教育一般指广义的创造教育,即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总的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激发创造的热情,树立创造的意志,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的思维,进而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教育。狭义的创造教育一般是指发明创造教育,是造就发明家、科学家的教育。创造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其最终目的是释放人类的潜能,并强调在开发潜能的过程中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型能力的社会栋梁之才。

    总之,创造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创造素质,而这种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最大的时代适宜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呼唤。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只有将这三者在实践中锤炼为个人的特质,那么创造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二、创造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每个时代教育类型,是与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类的知识积累程度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我们把创造教育作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 创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纵观教育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的阶段,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然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古代的工具型教育是以把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为目的,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的知识型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因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教育的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智能型教育阶段,教育更加重视人的智能发展,认为智能是人才的根本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智能与技能。80年代以来,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必然出现创造教育。

    2. 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造教育是一种综合型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创造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模式,因为创造活动不仅需要人的知识、智力、创造力作基础,而且需要良好的人格作保证。同时,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不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世界各国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体现为素质,人才的本质力量显示为能力。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能力上得到充分发展,在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的创造性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新的世纪和以后的发展中,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关键和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21世纪的知识经济,必然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就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的一批人才才能全面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

    1. 营造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前提条件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良好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砥砺人的品行,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气质、个性与心灵。同样,我们在开展创造性教育中,一个符合21世纪教育特点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和浓厚的创造性氛围的环境,可以有助于我们实施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课堂创造能力的基础。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各抒己见,激发兴趣,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转变,从不善于提问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转变。

    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是多方面的,比如创造性的校园环境与课堂环境。创造性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创造兴趣的激发,无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包括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思想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教学风貌、精神风貌等。它是创造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是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隐性课程。创造性的课堂文化环境是开展创造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培养创造性人才,重点应放在课堂改革的研究上。要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自主发现与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构建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摒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善于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寻找创造教育的发生点、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2. 建设创造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部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主体,是学生行为的榜样与表率,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所谓创造性的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造性的教师也必须是视野开阔、思路全新的教师。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重要的知识贡献。

    3. 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既要有利于创造性活动开展的创造性环境,也要有符合创造性教育实施的教师,更要分析教与学的新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创造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中加以总结并应用到实践,使其在各学科中发挥作用,探索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现代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真正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将创造运用到实践中去。还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促进学生探求未知的热忱与强化学生的创造动机。现代发现式教学方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布鲁纳提出来的。运用发现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而获得知识,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探求知识的热忱,学生自己的探求一旦成功,成为其创造性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动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从而学到发现、发明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4. 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

    研究性学习也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各门功课的教学实践中去。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学生丰富的个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且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研究性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研究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也不失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与途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科教兴国”、赶超发达国家的需要。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创造性人才的造就,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培养的大量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将我们的创造教育真正的惠及全民,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创造教育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卢明德.创造教育论要[J].钦州学院学报,2007(07).

    [4]燕良轼.创造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04).

    [5]张艳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相关热词搜索:创造性培养关键创造人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