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

    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

    时间:2020-07-04 05:18: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公民道德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韩国一直十分重视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在弘扬传统道德的基础上,重视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传统。

    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融合了传统道德。韩国的文化之中保存着儒家伦理,具体体现在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里,至今韩国还保持全国祭祀孔子的传统。儒学中的社稷、仁等观念与韩国的发展历程相交织,形成了韩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由于韩国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奇迹的出现奠定了精神基础。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性成为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最为突出的特征。

    作为一个现代国家,韩国政府以及相关法律条款规定,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一定形式纳入学校教育之中。韩国《教育法》规定,学习者的所有权利在学校期间以及终身学习过程之中应当被尊重和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设施应当致力于开发学习者的个性;国家不得以人们的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和经济背景为由予以歧视;国家为处境不利的人群提供灵活性的课程。

    目前,韩国的第七次教育改革提出培养人才的方向是:①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②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能力的人;③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④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集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二、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色。

    一直以来,韩国教育部以及非政府组织极力推进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得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来社会”为主导培养人才,强调“孝”和“爱”的教育。面向未来,韩国公民道德教育改革主要是适应21世纪新的社会变革,用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来解决社会上的公民道德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总体而言,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结为:①注重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②不断强化国民精神教育。③突出培养公民创新精神。④努力造就民主和世界公民。培养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和有道德的人。韩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色在中小学《道德教育》和《社会研究》等课程改革中得以体现。

    1.课程设置系统化和综合化。

    2000年后,韩国开始进行第七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进一步整合,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统一。公民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内化,同时还强调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理性地解决道德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韩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始,必须接受《生活启蒙》素质课程教育。三年级到十年级全部要上《道德教育》和《社会研究》课程。高中阶段(十一到十二年级)可选学三门课程:《公民道德》、《伦理学与思想》和《传统伦理学》。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涉及相关公民教育的主题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自然生活六个领域进行实施和开发。

    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涉及到学生的个人道德规范、家庭、邻里和学校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规范、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如个人道德规范,包括敬畏生命、独立、正直、节约和诚实等;家庭、邻里和学校的道德规范,强调爱校与爱国、宽容、合作、尊敬父母;社会道德规范强调遵纪守法、同情、环保、公正和合作精神;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强调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和平统一、国家安全和热爱人类。

    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和说明公民教育的相关概念,例如“人的尊严”、“友谊”等等,也反映《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等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理解作为韩国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学习韩国人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中,七年级《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个人生活领域,涉及到生活和道德的意义、个性发展和品格形成、人道主义的生活方式、青春期和中学阶段;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领域,包括和睦的家庭生活、对亲戚的礼貌、邻里生活中的规矩、学校生活中的规矩。八年级《道德教育》内容包括:社會生活领域,包括现代和传统道德、现代社会和公民道德、民主态度与生活方式、福利社会与经济伦理;国家和社会生活领域,包括民族发展与文化变化、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对国家和民族的正确的爱和强烈的统一意志。九年级和十年级《道德教育》课程涉及到公民概念的章节主要有“民主社会和人的尊严”、“什么是福利社会”、“什么是经济伦理”等。

    韩国学校还设置一种“奉献活动”课程,学生必须对他人或社会做奉献才能获得学分,有了这个学分才能升学。

    2.重视道德教育实践。

    重视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这也是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韩国一方面对中小学道德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同时进行随时评价制度。韩国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选择,而且还要去解释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因而帮助学生延伸了道德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根本特征是致力于生活层面,主要是社会生活习惯的教育。比如孩子必须每天向父母问安,在公交车上要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在韩国,家庭每周的活动就是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韩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公民道德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真正渗透到日常实践中去。他们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①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②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③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④社会生活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⑤国家生活礼节,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三、启示。

    探讨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的历史传统和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对于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未来优秀的公民,具有一定的启发。

    1.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公民。

    公民素质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文化和传统的公民。

    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的建国精神,语出古朝鲜神话,意指广为人类谋利益)作为教育理念,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以强化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注重振奋民族精神,因而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有国籍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应当向韩国学习,借鉴儒家伦理的优秀成果,培养真正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公民。第一是道德规范。儒家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论述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如“明明德”而“新民”,由“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是道德精神。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见利思义”、“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仁者爱人”等精神值得大力发扬。第三是德育方法。儒家主张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应学思并重、反省内求、积善成德、慎言力行以及慎独等。对教育者而言,儒家重视身教示范、环境熏陶、因材施教、塑造理想人格等,这些都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不仅要培养中小学生具有全球意识,而且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近10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先后下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3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不仅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丰富的精神资源,更应从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与国家意识的高度上发展、培养现代公民。

    2.素质教育要凸显健全人格的培养。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必须与现代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关联,即以“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本,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

    韩国1992年后3次教育改革都以培养“新的韩国人形象”为目标,加强道德与心理一体的现代人格教育。“新的韩国人”标准是:①健康的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②独立的人———具有自信、自主决策力、进取开拓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③创造的人———具有基本的学习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理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性向。④道德的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的认同感、优秀的公民意识和关心他人的精神。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民的心灵提升和道德升华是重要前提。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承担起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把“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协同起来,更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能只看重学生的成绩,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品格。中小学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举办心理咨询、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广播、橱窗、校报等阵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大力扶持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心理沙龙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开发”的作用。

    我国中小学实施公民道德教育,要真正唤醒中小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识,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中国公民。

    3.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我们实施“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道德实践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道德实践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心理学家休斯·哈特肖恩和马克·梅就诚实、服务、利他主义及自我控制等品质对1万多名8-16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由于情境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说教式的道德教学对道德品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其根本原因是知行脱节。因此,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須注重实践活动。

    第一,走向生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之成为呵护学生真实人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德育情境之中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增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提升学生生存的德性品质。转变灌输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力求让儿童回到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理解和领略生活的伦理要求,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

    第二,走向体验的公民道德教育。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5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即取“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体验”(experience)5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体验的公民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和落脚点,以角色扮演和特定情境为形式,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第三,走向合作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和能力已成为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唯其如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才把“学会合作”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到合作的必然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学会合作所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并尝试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解决个体成员怎样服务团队、怎样用团队的行为去约束和规范个体行为,学会在团队中如何发挥个人多方面的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丰富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教育公民启示小学韩国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