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解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解读

    时间:2021-08-21 10:14: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三、诵读和复述:

    ○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 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

    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 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 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六、深入研读:

    1、 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 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

    ○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 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七、拓展思考:

    1、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 比较分析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

    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3、 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八、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 ,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那么桃花源记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一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二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三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所写的《桃花源诗》之序言,该序描写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这虽然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摆脱剥削压迫和频繁的战乱、追求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愿望。这当然是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正因为如此,“世外桃源”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文章笔调流畅,描写逼真,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桃源仅只晓秦朝,魏晋当然领汉标。

      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

      抨击黑暗题材妙,向往光明理想高。

      否定君权砭世弊,陶潜绝唱续“离骚”。

      注:1,“断代隔山观世变?同时聚首写神交”句,意为:桃花源中的人因与世隔绝,于是在观念上形成了秦至晋之间时空的断代,那么,相隔数百年,“世外桃源”的人怎能看得到秦以后朝代的更替和变迁呢?而实际上桃花源中的人与作者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于是作者在文中假托武陵捕鱼人忘路访桃源之过程,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同代人聚首的神似般交往。

      2,"陶潜绝唱续离骚"句,意为:该文章虽是散文,但却是千古难得之不朽名篇,余以为堪与屈原之《离骚》媲美,因而誉之为“陶潜绝唱续‘离骚’”。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四

      近日读到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颇有心得。联系到陶公的散文《桃花源记》.感受则更为深切。我们知道.陶公的政治理想就是追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于人性、酷爱自由、沿袭传统的社会形态。陶公诗如其文,源于生活,亲近百姓,明白如话,极富感染力。

      陶公在诗中说道:秦国嬴政扰乱封建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贤人们都逃避那种乱世。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等人逃到商山,桃花源的先人们也逃隐了。初来桃花源的足迹渐渐湮没,那道路渐渐荒芜而消失了。起唱六句,揭示桃花源产生的历史。

      桃花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居所休息。桑竹采用后犹有余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艺”即种植,“春蚕”二句互文。

      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可是桃花源内鸡鸣狗吠,互相应答。礼法仍然保持古风,衣裳也没有时新的样式。孩童们天真活泼纵情歌唱,斑白头发的人们欢天喜地往来游玩。“俎豆”二句揭示桃花源民俗文化特质。“童孺”二句表现儒家理想:幼有所长,老有所养。

      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就知道季节的变化。虽说没有历书记载,一年四季还是很清楚的。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还用得上智巧呢!桃花源的奇迹一直隐蔽了五百年,今天却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的风俗淳朴,世间的风俗浅薄,所以桃花源只暴露一下便又深深地隐蔽起来。借问游于方内的世俗之人,你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尘嚣之外的人间呢?我多么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那些与我的志趣相同的人们啊!最后诗人的自我出现,是诗人全部真情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根本否定。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世俗性,也是对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的根本否定。桃花源世界,是非仙非神非彼岸的人间世界。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也许能从陶公的诗里感悟良多,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等描述可以供今人回味。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是尚境界、遵规范,守秩序的。如我一位境界很高、修养很好的兄长所言,中国梦的境界若不建立在规范与秩序之上,将难以实现。斯言极是,不可不闻!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范文五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人去过的仙境,虽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个地方,但是陶渊明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还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一个小小的山洞,却隔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洞外的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劳作,洞内的则是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晋太元中,一位渔民经过一条小溪,然后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款待这位渔民,对他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到渔民来了,立刻把鸡鸭什么的,都拿出来给渔民享用,让他住在这桃园中数日。他们心中只想着要好好对待客人,不能因为他与我们不熟,或者与我们不住在同一个环境里而疏远他。

      当渔民准备走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对渔民说:“这里的事,还不足以对外人诉说。”当然,我们都知道,他们是不想要渔民把这里的事情说出去。

      出去后,渔民既然迷路了,他明明天天打渔,应该对这里十分熟悉才是,可他却迷路了。后来派人去找,也再也没人回来过。(编者注:“派人”?谁派?“再也没人回来过”?谁回?此句表意不明,病句。)

      不久后,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听闻了有世外桃源这回事,然后,就去寻找。但是,他不仅没有找到,反而病死了。(编者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刘子骥去找了吗?)

      后来,再也没有想要知道世外桃源的人了。

      我知道,一名渔人,在他了解的一块地方会迷路的几率不大。我也知道,世界上也不会有像文中说的世外桃源。所以我想,陶渊明只是用这篇文章,来揭露当时的社会风气罢了。(编者注: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关键时候为什么不提了呢?)

      桃花源,其实是虚构的,只是为了让文章增添了几分神秘,但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安静祥和的世界当中。

      附:标题叫“桃花源记”,和陶渊明的文章同题,但内容却不全是记桃花源,所以标题命名欠妥。另文章过多很随意的口语,影响了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议论文——的严谨性。

      但第二段的语言不错!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 ,欢迎阅读。

    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1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的课件,内容如下: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

    3、 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情景剧、名句诵读

    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早上好!

    女: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

    女:有的写景,有的写物;

    男:有的抒情,有的叙事;

    女: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

    男: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豪迈奔放。

    齐:今天,让我们徜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四(5)班《诵读经典诗文,学做少年君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各显身手

    男:嗳,你说,我们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什么?

    女:那还用说,当然是学习了。

    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学习上有许多精彩言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七位同学朗诵孔子语录,全班同学齐诵)

    男:几位同学朗诵得真好。

    女:从孔子的这些论学习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把学习搞好,首先要重视学习的态度,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有不耻下问的品质,还要有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还要有……

    男:好了,好了,今天班会,我们就少谈一点学习,好吗?其实啊,古人写物的诗句也不少,写得也非常传神。

    女:好,我们再来听几首写物的诗句吧。

    男:一年级时,我们学了一首诗《鹅》,还会背吗?

    女:当然会。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全体:《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男:同学们,你们还会背哪些写物的诗篇呢?我们每个组请一个同学来朗诵,好吗?

    (四位同学朗诵《草》《石灰吟》 《咏柳》《梅花》)

    男:一首首清新亮丽的诗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物形象。

    女:世上的万物都来自大自然,而描写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诗篇,才更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全班同学朗诵《望庐山瀑布》

    女:你们还知道哪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呢?

    (两位同学朗诵《江南春绝句》《滁州西涧》)

    男: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是那么神奇、美丽,而田园风光又是那么恬静、悠闲。

    女:谁再来朗诵一下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呢?

    (四位同学朗诵《小儿垂钓》《过故人庄》《乡村四月》《四时园杂兴》)

    女: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男:是的,古代的文学家们不仅善于写景,也擅长于叙事。不论是叙事诗还是叙事散文,都言简意赅,让人赞叹不已。

    三、情景剧

    男:《七步诗》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家知道曹植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吧。

    (四生入场,表演小话剧《七步诗》,一人旁白,一人饰曹丕,一人饰曹植,一人饰侍卫。)

    四、齐心协力

    男:嗳,你认为古代的文学家们最长于哪方面的作品?

    女:我觉得嘛,他们写什么都行,写什么都很精彩。

    男:其实啊,我认为古代的文学家把这些情感都刻画得非常细腻。让我们先听一听几首反映亲情友情的诗篇。

    1、小组:《游子吟》

    2、小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小组合:《赠汪伦》

    4、小组合:《送孟浩然之广陵》

    男:你知道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能写出这些好的诗作吗?

    女:不知道。

    男:就因为他们游遍名川大山呗,见多识广嘛。不过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出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又使古人们多了一种情思——思乡情。

    女:在思乡的诗句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静夜思》

    男生:《回乡偶书》

    女生:《天净沙.秋思》

    五、小组唱《满江红》

    男: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对于外来侵略者,从来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古代的文人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抒发爱国情思,描绘战斗的场面和战士的军旅生活。

    女:同学们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吗?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满江红》女:我们班有几位同学不仅会背这首词,而且还会唱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八位男生小组唱)

    六、相声《慈母心》

    男 :在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

    女:是的,让我们通过相声《慈母心》来感受一下吧。

    (两位同学表演相声)

    七、名句对诵

    女:在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到现在还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绝唱。"

    男:请听几位同学为我们朗诵的二十四则经典名句。

    (六生入场,采以独诵、三人诵,一应一和等多种形式朗诵经典名句。)

    八、舞蹈《读唐诗》

    女:嗳,你知道吗?唐朝可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男:是啊,那一首首唐诗如歌似画,有苦有乐,就好像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请欣赏舞蹈《读唐诗》。

    (四位同学表演舞蹈)

    九、结束语

    女: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读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

    女: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

    男:拥有"天下为公"的理念

    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男:"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齐: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四(5)班《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2

    致青春学园

    男1 听啊,沙——沙——

    来自远方的潮水正和着月光涌动, 翻涌而来的星辰,是一个个旅人 玉中可有幸,成为他们的家乡

    让他们将笑容绽放,将泪水浸润这土地一方?

    我们可有幸与他们共赏, 看高天上的清光洗彻云川河山, 而后栖息在你我的心上。 女1 远道而来的的老师啊,

    你们或是匆匆,或是从容地来到了这里,才让玉中变得如此美丽。 我听到你们告别故乡的风声, 我看你们携来旧地的月色, 玉中因你们而毓秀钟灵。

    男2 听啊!来自洛阳的钟罄深深,为玉中添上重重古韵;

    看啊!临海东湖的烟雨笼上她的发鬓,使她气质轻盈; 女2:

    天台的修行者教授她以哲理,

    温岭的旅人则慷慨地送上一份祝福,名曰:太平。

    数不清的星辰汇聚,远来的老师们为玉中增

    添了青春永葆的奇迹。 合:

    (男2)我们得向您道一声,谢谢啊,我的老师们(四合)

    男1:我们要感谢呼啸而过的北风,那是您上课时喷涌而出的活力;

    女1:我们得感谢深不见底的海洋,那是您思考时眼睛流泻的风景;

    女2:我们不能不感谢轻叩窗台的雨丝,那是您谈心时娓娓动听的嗓音;悄然润如我的心底

    合:这是一封无法读尽的感谢信,请您倾耳细听。

    男1:

    我们共同穿过松树的荫蔽, 看到日暮时月亮在另一端悄悄升起, 也曾惊喜地感受,雪花在手心蹁跹而去往各自的方向

    我们最清楚谁将自己的人生献给了晨曦和群星。

    是你们啊!我们的老师!

    女1:

    或许会辛劳如北飞的大雁, 没有时间去找到可以栖息的桠枝; 或许会驻留于此地,

    画地为牢,封存回返家乡的思绪。 但玉中,因您成了一个大家庭, 灼灼桃李难道不是您的子女?

    男2:

    我们也曾徘徊不前,

    如奔驰万里的骏马也会松懈劲蹄; 我们也曾心海波澜难平 是您如北极星将我们指引 从此一路风雨无惧! 女2:

    A当多年后我们回忆旧事, 老师的殷殷嘱咐会回响在耳畔罢, B 学校悦耳的铃声也叮叮咚咚叫个不停, 成了梦中的背景音

    A 还会记得,泛黄的折页, 折着的是我们许下的约定。 合:纵然天高海阔,鹏程万里,

    我们要循着您的步履走过您的故里,

    正如您兜兜转转来到我们的旧地。

    男1:

    时光的老者缓缓拄杖而行, 听过数不清的滟滟随波千万里

    女1::几年后的几年,您又会和谁道起这一路的艰辛;

    您又会和谁,谈起家乡的风物,说是总是想起;

    女2:您会和谁许下同一个约定, 让他们也向往起您家乡的月光清丽。 男2:但此时此地,是我们共聚一处, 就让我们,一起仰望那流光绵延,绵延. 似要看尽生命的无尽。

    男1

    明月几时有,但愿不错过今朝的风景, 把酒去问那青天,难道只有出生的地方才叫做家乡? 女1:

    青春漫歌,诗酒年华的朗笑让您念念不忘, 但抛撒过热血,投注了灵魂的玉中 也必然给予最美的回响。

    1合:就让我们趁着月色朦胧时节, 把玉中叫作故乡吧!

    2合:尊敬的老师啊!

    长长的诗句道不尽我们的心意, 深深的感谢是胸口说不出的言语。 男1:这是一封无法读尽的感谢信, 女1;这是一首唱不完的月光曲, 合:请您倾耳细听。

    女2:奉献过的人不会害怕人生的孤独, 因为我们是桃李,让您走过飞花的街道 也会给您休憩的园地 男2:我们的老师啊,

    请收下我们以月光织成的贺曲, 也收下中秋的美满与幸福。 4合:老师,祝您中秋快乐!

    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3

    一、活动设想:

    学校周计划中要求以诗歌朗诵为主题,但不拘泥于此,形式多样可自行组织。所以,此次活动加入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图片欣赏、视频等,内容较丰富,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二、活动目标:

    1、中秋即将来临,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朗诵,是同学们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诵能力。

    3、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民族精神。

    三、活动准备

    1.精美课件

    2.学生报名(朗诵的诗歌名、配乐等)

    3.查资料知道有关中秋的风俗或故事

    4.确定主持人(我)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配乐(琵琶语))

    时光的车轮年过一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皎洁的月光传达的是一种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团聚。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团圆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贤的中秋情怀,体验诗歌中月的美丽,情的芬芳。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大家明天会更好,真心祝福,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八一班“中秋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已经成为表达美满、和谐、团圆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容。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走进诗的海洋。

    (二)、诗歌朗诵

    《水调歌头》(苏轼-----陈占仓)

    《月下独酌》(李白------王世录)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王国军)

    《中秋

    》(李朴 ------陈文集)

    古诗词总是含蓄蕴藉,诗人在短短的四行八句里包含着事物意象也寄托着自己的感情,使人读来短小精悍意蕴不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现代诗,感受与众不同的情感。这首诗为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思

    乡》 (余光中---雷占莲) 请同学们评价,并选出优胜者。

    (三)、说一说(多媒体展示)

    1.本地的中秋风俗有哪些?(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2.你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流传着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让我们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

    3.有关中秋的起源(①中秋月饼到底出现于什么时侯?

    ②有关月的成语和典故)(竞赛,优胜者可获中性笔)

    4.欣赏视频《中国民俗大观——中秋节》

    (四)、朗诵(播放音频配乐

    我)

    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诵: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教师小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现新同学们对此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 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的传统。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共祝福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学业进步。

    五、活动结束

    在 王菲 主唱(水调歌头)的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附:

    1.中秋的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

    2.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3.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4.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5.各地中秋风俗

    祭拜月神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四川省人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4

    活动宗旨:

    “诗文是情感的凝结”,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读他们的诗文,就是一次心灵的约会,一次 能量的贮存 。 为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经典诵读的发展,营造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特举办“”的朗诵会。

    朗诵会口号:用声音温暖心灵,用情感温暖人生。

    活动要求:

    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为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

    可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

    活动准备:

    1、将古诗文按情感线索分类,物色好主持人写好主持词

    2、各小组熟练背诵古诗文,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

    3、 各类节目准备: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活动分步:雅情—风情—亲情—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

    活动过程:

    开场: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

    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

    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合: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合: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篇章(雅情)

    1. 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首乐曲,一次淡笑都充满了圣洁的意韵,有了这层境界我们尽可以反问‘何陋之有?’。下面请欣赏《陋室铭》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李白的志向;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抱负。下面请欣赏——《望岳》

    3.一代隐宗独爱菊,一代诗人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此优美的文字,好些涤长的意识,让莲为诗人固定了精神家园,便没莲成为后世传歌,下面请欣赏《爱莲说》

    第二篇章(风情)

    主持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女,她钱塘江之潮做飞舞的衣裳,以世外桃源为边缀,又以清幽秀丽的三峡做飘扬的裙摆,一飘一扬吐露出万种风情,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风情篇.

    1.世外桃源,承载着一代文豪陶渊明的憧憬与向往,更凝铸着水火之中的人民内心无法遏制的渴望!——那是一个没有世俗的人间天堂,一个弥漫着文明的芳香国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畅游“桃花源”!请欣赏朗诵《桃花源记》

    2. 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它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熔于一炉,它的刚,它的柔,它的潇洒,它的瑰丽,让历史上千千万万的诗人魂牵梦萦,北魏诗人郦道元也泼文洒墨,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绝世美文,请欣赏朗诵《三峡》

    3. 怒了!大江怒了!海水怒了!看!钱塘江带着满腔怒火卷起万丈高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来,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一睹“观潮”之雄风!

    第3篇章(亲情)

    人的情感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情感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芬芳的花卉,那就是最炽热,最深挚,最无私的亲情。下面进入第3篇章—亲情篇

    1. 一针一线,一线一针,凝聚着母亲的情,交织着母亲的爱,孟郊告诉我这是亲情,母与子之间最真挚的亲情。母爱在一瞬间化作永恒,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唱响美妙的旋律。

    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 薄纱似的月光,轻柔地洒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峰不孤单了。听见了吗?它们在窃窃私语,山泉咚咚奏出一曲思亲调,举杯邀月,何处是故亲?人生一世几春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水调歌头》

    伴奏《水调歌头》带入诗境,朗诵《水调歌头》。

    第四篇章(闲情)

    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欣赏到了钟灵神秀的自然风光 ;在诗的形象中,我们领悟到了神圣,高洁的伟人情操;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炽热厚重的亲人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进第四篇章——闲情篇

    1. 月色溶溶,而非月黑风高。庭中月光之明,月光之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下面请欣赏朗读《记承天寺夜游》!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陶渊明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他,肩扛一把锄头,悠闲的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这是一副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走进他的归隐田园生活吧!请欣赏<<归园田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寄情山水,其乐融融,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做一个乐山乐水的仁者、智者吧!下面,请听朗诵《答谢中书书》.

    4.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那冰清玉洁的世界让世人魂牵梦萦,那么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疑问]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看看吧,请欣赏朗《湖心亭看雪>>

    第五篇章(友情)

    在诗的形象中,我们体会到了如丝如缕的乡情.下面请进入第五篇章____友情篇,去感受那真挚,洒脱,弥足珍贵的友情吧!

    1. 幸福使生活变得动人,友情使生活变得多彩,夕阳之下,透过红晕的阳光,一对友人依惜而别,浮云孤飞,来去不定,一分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一分怜抿之情心中久荡,下面请听朗诵《送友人》。

    2. 离别之时,友人赠歌,鸿鸟般高昂,璞玉般纯真,将浮躁的生灵带回到了纯真年华,挥手告别,真挚情谊,永存你我心。下面请听朗诵《赠汪伦》。

    第【6篇】章(乡情)

    谁不爱故土?谁不恋故乡?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乡情,淡淡的忧愁,遥寄着深深的思念牢牢的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下面让我们进入第【6篇】章--乡情篇

    1. 登临黄鹤楼,眺望远方的故乡,思念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热恋的故土成为背负希望的思乡源泉,此时此刻,何去何从?

    2.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站在长江边岸遥望云端,无限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看到孤帆从天边驶来,勾起乘船反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路在何方,下面请欣赏<早寒江上有怀>

    3. 家乡,是温馨的港湾,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乡情似那一杯醇香的美酒,越品越耐人寻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永远忘不了那浓浓的乡情,下面请欣赏<渡荆门送别>

    第七篇章(爱国情)

    祖国是故乡的延长。‘家国’’二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当国家遭受战乱时。诗人那起手中的妙笔谱下了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进入第七篇章——爱国情

    1.东有洞庭湖,西有长江水,于靖康之变后,诗人登上岳阳楼,在夜幕降临之时站在吴书蜀横分之地,看着惨淡的夕阳,望着不动的旌幔,诗人不尽感慨万分于是谱下千古佳作《登岳阳楼》

    2. 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冉冉升起黄河奔腾不息,一轮夕阳缓缓下沉飘流在外的人,苦处难言……(朗诵《使至塞上》)

    3. 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牵动万千爱国心;战火纷飞,家破人亡,勾住万千思家情。朗诵《春望》

    4.一声怒吼地动山摇,却弱的星星躲藏于云后,一声啼哭响彻夜空,多情的天空洒下泪珠,国破,家亡,人散,道不尽的战乱苦,在残酷的战争背后,又是怎样的别离愁。朗诵《石壕吏》

    5. 陆游是以为爱国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过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真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朗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倾听歌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尾声:

    男:雅情、风情、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

    女:那情真意切的情思,

    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

    余音袅袅,如缕不绝。

    男: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

    女: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5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

    3、 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情景剧、名句诵读

    活动过程:

    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早上好!

    女: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

    女:有的写景,有的写物;

    男:有的抒情,有的叙事;

    女: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

    男: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豪迈奔放。

    齐:今天,让我们徜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四(5)班《诵读经典诗文,学做少年君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各显身手

    男:嗳,你说,我们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什么?

    女:那还用说,当然是学习了。

    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学习上有许多精彩言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七位同学朗诵孔子语录,全班同学齐诵)

    男:几位同学朗诵得真好。

    女:从孔子的这些论学习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把学习搞好,首先要重视学习的态度,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有不耻下问的品质,还要有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还要有……

    男:好了,好了,今天班会,我们就少谈一点学习,好吗?其实啊,古人写物的诗句也不少,写得也非常传神。

    女:好,我们再来听几首写物的诗句吧。

    男:一年级时,我们学了一首诗《鹅》,还会背吗?

    女:当然会。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全体:《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男:同学们,你们还会背哪些写物的诗篇呢?我们每个组请一个同学来朗诵,好吗?

    (四位同学朗诵《草》《石灰吟》 《咏柳》《梅花》)

    男:一首首清新亮丽的诗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物形象。

    女:世上的万物都来自大自然,而描写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诗篇,才更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全班同学朗诵《望庐山瀑布》

    女:你们还知道哪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呢?

    (两位同学朗诵《江南春绝句》《滁州西涧》)

    男: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是那么神奇、美丽,而田园风光又是那么恬静、悠闲。

    女:谁再来朗诵一下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呢?

    (四位同学朗诵《小儿垂钓》《过故人庄》《乡村四月》《四时园杂兴》)

    女: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男:是的,古代的.文学家们不仅善于写景,也擅长于叙事。不论是叙事诗还是叙事散文,都言简意赅,让人赞叹不已。

    三、情景剧

    男:《七步诗》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家知道曹植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吧。

    (四生入场,表演小话剧《七步诗》,一人旁白,一人饰曹丕,一人饰曹植,一人饰侍卫。)

    四、齐心协力

    男:嗳,你认为古代的文学家们最长于哪方面的作品?

    女:我觉得嘛,他们写什么都行,写什么都很精彩。

    男:其实啊,我认为古代的文学家把这些情感都刻画得非常细腻。让我们先听一听几首反映亲情友情的诗篇。

    1、小组:《游子吟》

    2、小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小组合:《赠汪伦》

    4、小组合:《送孟浩然之广陵》

    男:你知道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能写出这些好的诗作吗?

    女:不知道。

    男:就因为他们游遍名川大山呗,见多识广嘛。不过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出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又使古人们多了一种情思——思乡情。

    女:在思乡的诗句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静夜思》

    男生:《回乡偶书》

    女生:《天净沙.秋思》

    五、小组唱《满江红》

    男: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对于外来侵略者,从来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古代的文人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抒发爱国情思,描绘战斗的场面和战士的军旅生活。

    女:同学们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吗?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满江红》女:我们班有几位同学不仅会背这首词,而且还会唱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八位男生小组唱)

    六、相声《慈母心》

    男 :在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

    女:是的,让我们通过相声《慈母心》来感受一下吧。

    (两位同学表演相声)

    七、名句对诵

    女:在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到现在还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绝唱。"

    男:请听几位同学为我们朗诵的二十四则经典名句。

    (六生入场,采以独诵、三人诵,一应一和等多种形式朗诵经典名句。)

    八、舞蹈《读唐诗》

    女:嗳,你知道吗?唐朝可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男:是啊,那一首首唐诗如歌似画,有苦有乐,就好像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请欣赏舞蹈《读唐诗》。

    (四位同学表演舞蹈)

    九、结束语

    女: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读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

    女: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

    男:拥有"天下为公"的理念

    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男:"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齐: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四(5)班《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桃花源记》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那么桃花源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一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陶渊明用了320个字,就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篇文章具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还有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株杂树,渔人进入里面后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见他十分惊讶。经过一番询问渔人才明白那里是一些在秦国时为了逃避战乱而隐居在那里。渔人在桃花源的人们热情招待后离开时桃花源的人请他保守这个秘密。渔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回去的路上渔人在每一个地方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他却违背诺言把这事告诉太守。可是当他们去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却迷路了。南郡城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明白这件事后便去寻找桃花源。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寻找桃花源。

      陶渊明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辞官隐居农村十余年。他和刘子骥一样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和谐和美丽的生活。桃花源同时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渊明应对黑暗的社会,他只能选择隐居耕作,不问世事,最终在贫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吗?虽然一个人的本事有限,无法改变事实,但毕竟要努力。鲁迅以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渊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吗?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应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二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后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三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所以,在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平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四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99.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期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五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欢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梦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梦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梦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看完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桃花源记下册八年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