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时间:2022-08-11 18:0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元代以有名的铁骑扫荡之战术,于1279年灭了南宋,并且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遂使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自然而然地走向另一个方向—就是文人的气息重了,书法的气味重了,笔墨的趣味重了。这都和画院的废止有密切的关系。蒙古人的想法是,我们从马上得的天下,便要用“马”上治天下,画院有什么用处,决定不再设立。
      这一来,画院中的职业画家退出了画坛,文人自然而然递补了这项空缺。他们的绘画技巧没有画院中人来得精致,但是他们的学问比较好,文人气息较重,且多半是书家,题跋自然多,更加上那时候文人相互标榜,就形成题跋泛滥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李遵道的《江乡秋晚》卷,元人的题跋竟有28处之多。
      元人画山水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不像宋朝人那样追求真山真水,却注意自己的“有笔有墨”,大家所称谓的“宋人丘壑”和“元人笔墨”正是指此。换言之,宋朝人爱大自然胜过笔墨,而元朝人爱自己的笔墨胜过大自然,这就是元朝画家笔墨趣味较重之由来。而且这一风气一经形成,一直统治了明清两朝的画坛正统,其影响重要无比。
      元代的大画家第一个当说赵孟頫(1254-1322年),他是浙江吴兴人,和他的老师钱选同属“吴兴八俊”。他不但书法超群,而且第一个揭橥以书法入画,摒除院画的纤巧卑琐,作画首重有古意。他曾在一幅题画诗上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作画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不仅书法好,在绘画上也是十项全能,人物、花鸟、墨竹、枯木竹石、鞍马、畜兽,无所不能,且极精绝。在山水画上造诣亦极高,有《鹊华秋色图》《洞庭东山图》《重江叠嶂》《双松平远》等卷传世,奠定了他在元代画坛的领导地位。
      《鹊华秋色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画来送给好友周密的。周密祖籍在山东济南,但自小生于江南的他并没有到过北方,赵孟頫是江南人,却在济南做官,回乡后对他的好友盛夸济南山水之胜,周密便恳求赵孟頫把他家乡的景色画出来以为相赠,于是就有了这幅杰作。
      画面上的主题是鹊山和华不注山,赵孟頫把这两座山分置为一左一右,鹊山曼圆,用披麻皴法;华山高耸而尖,用荷叶皴法。再用平远法把这两座主山联络起来,换言之,把两座形势不同的山平置在河朔平原之上,旗鼓相当,构成了左右平衡的构图。和法国画家杜米埃(1808-1979年)的《辩护律师图》的章法异曲同工。
      平原之中,疏林秋色正美,树用朴拙直笔画成,赵氏主张弃南宋画院之纤巧,复唐五代北宋之古朴,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证明。每一株树都平实无奇,但是八九株树聚成一组便宾主揖让、趣味横生。在桑麻疏林旁边,芦苇汀渚之间,有渔人荡小舟往来捕鱼,这应该就是李清照所谓的“舴艋舟”了。她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是从这里得的灵感。
      在山水画方面除了《鹊华秋色图》之外,赵孟頫还有《双松平远》卷及《重江叠嶂》卷,前者是王季迁氏的旧藏。画石块已用渴笔,这是元代笔墨上的新猷,前人因为在绢上作画,所以多用湿笔,此时则改用纸,纸比绢吸墨,用笔一快,渴笔的粗涩感就出现了,构成了所谓的“宋人丘壑,元人笔墨”的质感特色。
      《重江叠嶂》图卷现藏台北故宫,是画江山重叠、水乡平远之景,和太湖一带景色有密切的关系。他另有《水村图》,亦同此意。在《重江叠嶂》图末的两株松树姿态甚佳,元朝以后不少画家每每抄来移入自己的画中,是开抄袭风尚之始也。
      所谓的“元四家”黄、吴、倪、王,首推大痴道人黄公望(1269-1354年)。那时元代政策对宗教网开一面,许多画家都躲在全真教门下以求庇护,黄公望亦以讲道闻名于太湖钱塘。最后归隐浙江富阳。他最著名的山水画亦首推《富春山居图》卷,不但画名煊赫,而且故事曲折,还有不少副本流传民间。
      这幅画是黄公望为同门师弟谢无用道士所作,后来还经历了殉葬和错认两段离奇的插曲。
      当这手卷传到明代大收藏家吴洪裕的手中时,吴氏特别珍惜,把它和唐代智永和尚的《千字文》視为秘籍二宝。在他临死的前一天,叫他的儿子吴静庵当着他的面把《千字文》火焚殉葬,他以为这样一来,他在阴间就可以拥有这件瑰宝了。那么他最心爱的《富春山居图》呢?在他要死的那一天,叫人在床榻前生起一炉火,然后叫他的儿子拿来《富春山居图》,当着他的面,把画投入火中为他殉葬。他儿子比较聪明,把画投入火中后见他父亲闭上了眼睛,立刻从火中把画抢救出来。但还是迟了一步,火苗已吞噬了画卷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打开《富春山居图》卷时,就会看到有距离相等、大小相递的火烧痕迹,这就是“火烧本”,也就是“无用本”。
      在“火烧本”之前一年,乾隆皇帝得到一幅《山居图》卷,也是纸本,只是说明是赠子明隐君的,书画鉴赏家称之为“子明卷”。乾隆从著录上得知这可能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因而视若拱璧,在画卷空白地方大作其文章,一共题咏了52次,只把画卷变成了书卷。
      没想到好戏还在后头,当后一年这幅真的《富春山居图》到了乾隆手中时,他踌躇了,因两幅画章法全同,笔墨各异,难辨真假。他的鉴赏力很有限,但自信心却不小,而且自己又在“子明卷”上备至赞美过了,九五之尊也不好意思出尔反尔,因而自己作了一篇辨证的文章,说明两卷都不错,但子明卷为真而无用卷为伪。又不好意思自己写,却叫梁诗正奉敕恭书写在无用卷上,算是自圆其说地了此一段公案。
      如今,在众多的鉴赏家研究之下,由笔墨、题名、火痕各方面来比较,都认为无用卷为真,而子明卷为摹本,算是给元代绘画史解决了一桩疑案。
      无用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杰作。第一是笔墨。黄公望喜欢用长线条,这线条的后半段山岩不平的部分表现极见功力,不仅逶迤劲道,而且所形成小平台面迤逦自然,真是随笔生趣、一片活泼气象。在末段,远山轮廓线和淡墨峰影交互映带,具见用墨功夫不凡。第二是章法。黄公望常在长江和钱塘江山行走,得江流蜿蜒山川迎送之情,所以构图极尽其掩映婉转之态。任笔路之所止,或高耸,或曼圆,或平夷,或侧转倾斜,都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巧妙。第三则为披麻皴法之圆熟。我国山水皴法原有土石两代系列,石山多用斧劈法,土山则多用披麻皴,后来所谓之“南宗”则以披麻皴法为宗主。而黄公望及吴镇之皴法则为披麻之正宗。黄氏在《富春山居图》卷中之皴法更是此中之佼佼者。试以其中段主峰之笔墨结组而论,平行中有交错,紊乱中有秩序,墨色淡雅自然,线条疏松条畅,实为中国山水画上披麻皴法之最高标准,无怪乎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批评家,都一致推崇这《富春山居图》了。
    相关热词搜索:青铜时代|山水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