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时间:2022-08-11 22:0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对于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在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当中,少年文学自身具有的过渡性质使其在艺术表现与审美内涵方面存在着向成人文学靠拢的倾向。在少年文学的审美创造过程中,将目光集中于对少年心理层面的刻画已然成为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共识。在少年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曹文轩,更是运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在作品中将少年儿童普遍的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曹文轩;心理描写;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亦称“自我意识”)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同一性”是包含生命时间和生命空间的概念,正如埃里克森所说,“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个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①王泉根先生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提出,儿童在人生的旅途中要经历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上的,另一次是心理上的。心理性断乳带给少年的一方面是“主我”(“作为知觉者的我”)与“客我”(“被知觉者的我”)的分化;另一方面,心理性断乳使少年面对“主我”与外界的联系上,产生“主我”与“他人”的分化,并由此产生自我认识。可以说,前者是少年身体层面的分化,后者是少年心理层面的分化。曹文轩在表现少年“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上,经过种种变体,通过隐含的方式和崭新的面貌将少年身体与心理的分化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一、“主我”与“客我”的分化
      朱自强在《儿童文学的本质》中曾表达这样的观点,表现少年成长的少年文学是动态前行而非静止孤立,少年的成长不是单向度的生理成长或心理成长,而是身心两者的有机融合。与少年那隐秘的、捉摸不定的心理变化相比,生理变化则是直观的、易于觉察的,同时也是少年文学作家在创作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镜中的自我
      中外儿童文学作家似乎格外偏爱使用镜子这一特殊意象来揭示动态成长中少年的身体变化,少年在不经意间发觉镜中映现出来的另一个“我”就成为少年“主客”分化的绝妙展示。在曹文轩的成长小说里,为了生动、具体的展示少年发觉镜中“客我”时的心理动态,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和段落来进行描绘。少年主人公细米“他从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长得什么样,也从来没有想起看看自己究竟长得什么样”,当偶然间细米抬起头在妈妈用的镜子里仔细地端详自己的时候,他才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新的了解与认识,“仿佛镜子里的那一个,不是他自己,而是新结识的一个朋友。他有点害臊,因为镜子里的那个孩子长得挺俊的。他第一回知道自己的眼睛很大,眼珠儿像葡萄,睫毛很长很长,难怪妈妈在训斥他时会指着他的脸说:‘你眼睛再扑闪扑闪的!’”
      通过上述描写,不难看出少年在面对“客我”时所生发出来的惊愕与诧异,作为“主我”的少年用一副审视陌生人的眼光来打量镜中的自己,原本波澜不惊的少年心理世界,早已是暗流涌动,惊讶与羞涩、欢喜与恐惧在一时间难分表里,不可名状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如潮水般冲击着少年的内心。
      显然,少年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镜中的“客我”形象,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把握,对自己外表的满意与喜爱顿时被溢于言表的羞涩之情所取代,这就足以切实感受到少年在遇到镜中“另一个我”时,在兴奋激动之余由心底油然而发的揣揣不安与波澜悸动的内心独白。
      (二)叛逆父母
      处于“叛逆期”的少年,常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对擅自踏入自己领土的人,敢于做出任何形式的反抗,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不能及时觉察到少年心理的细微变化,常常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少年的领地,迫使少年对父母产生言语上的顶撞和行为上的反抗。少年和父母的“分化”是其寻找并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途径之一。在曹文轩短篇小说《金色的茅草》中面对吝啬、乖戾、暴躁、不近人情的父亲时,一向采取逆来顺受的少年青狗,突然之间做出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忽然地,仿佛是在一个早上,青狗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敢与爸爸的目光对峙了,甚至敢大声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了。略有夸张的向父亲喊出“我要一个书包!”
      对少年青狗的叛逆心理不做任何直观描写,在曹文轩看来,少年在语言及行为上的反抗就是心理情状的外在形式与真实写照,巧妙地外部描写对于揭示少年叛逆心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曹文轩常借用抽屉这一意象来表现少年隐秘的心理变化。热衷于雕刻的少年细米,用种种方式躲避来自成人的目光,显然希望拥有远离父母打扰的一方净土,放满了雕刻品的抽屉、柜子与床下俨然构成细米的独立世界。
      细米慢慢拉开抽屉,但没有完全拉开,只是拉开一道缝隙,然后将双手伸进去,身体尽量压向桌子,好不让梅玟看见抽屉里有些什么。他摸索了一会儿,从里面拿出了那个正在被他雕刻的木疙瘩。
      细米那看似夸张的动作、行为背后是其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曹文轩对抽屉这一意象的合理运用,回避了少年与父母之间激烈的正面对立与冲突,使其对少年叛逆心理的揭示不再停留在言辞及动作反抗这一浅层阶段,进而转向深层揭示。通过抽屉这一意象营造出来的封闭空间本身就意味着少年对父母的无声反抗。
      二、“主我”与“他人”的分化
      如果说生理层面的分化是一颗种子的话,那么心理層面的分化就是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芽,这株幼芽本身充满着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把握儿童心理层面的分化对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充满困难与阻碍。曹文轩在作品中通过种种变体,将少年的心理分化描写得可知可感。例如:在《草房子》中,曹文轩给少年桑桑安排了一个妹妹柳柳,但整部作品始终没有出现少年桑桑和妹妹柳柳一起玩耍的场景,桑桑对妹妹明显存在疏远感。与对妹妹的态度截然相反,桑桑为蒋一轮和白雀之间传递情书,并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极大的好奇欲。柳柳的缺失极有可能是对少年心理把握准确、拿捏得当的曹文轩有意为之的安排,是对少年桑桑急于摆脱儿童状态走向成人社会那份迫切心理的充分展示。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少年|心理|曹文轩|小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