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浅谈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浅谈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8-12 10: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冫”部收字的整理与考辨,发现如今的很多“冫”部字是由非“冫”部字演变而成,并且这些经过演变的汉字的字义并不都与“冫”义有关。将此与汉字教学相联系,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突破汉字部首演变对汉字教学法造成的局限性,避免教学失误。
      关键词:部首 演变 汉字教学 冫
      一、引言
      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字符教学法是汉字教学过程中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使汉字教学带有文化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汉字的理解、记忆和学习。而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又常常离不开对“部首”的解读。从古至今,字形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字从形成之初到如今,经历了多次演变,这种演变有的是由于字的内部部件的变化引起的,如声符或形符的改变,字的简化等,这其间就包括部首的变化。与此同时,汉字部首归并也历经了《说文解字》的540部,《大广益会玉篇》的542部,《康熙字典》的214部,直至今日的《汉语大字典》的200 部。这就使得某些汉字的解读与其现属部首之意联系较少,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试以现为“冫”部字的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浅谈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二、部首“冫”的释源
      “冫” ,许慎《说文解字》“仌,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仌之属皆从仌”;《康熙字典》“本作仌,今文作冰。仌字,今偏旁书作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仌,冻也,仌冻二篆为专注,絫呼之曰仌冻,如《月令》冰冻消释是也。象水冰之形。冰,各本作‘凝’,今正。谓象水初凝之文理也。笔陵切。凡仌之属皆从仌。”又云:“《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本当作‘阴始冰也’‘至坚仌也’。《释器》:‘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按:此可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凝,俗冰从疑”。
      由此,“冫”,本作“仌”,象形字,像水初凝固时的纹理。如今“冫”作字为“冰”,作偏旁为“冫”,“凝”原为“冰”之俗字,如今自成一字,意为“(1)凝结;(2)注意力集中”。“仌”在《康熙字典》以及《汉语大字典》中归于“人”部,在其他一些字书中归于“仌”部,即“冫”部。
      三、部首演变对“冫”部收字的影响
      《说文解字》“冫”部收字17个,《大广益会玉篇》“冫”部收字52个,《康熙字典》“冫”部收字121个,《中文大辞典》“冫”部收字131个,如今的《汉语大字典》“冫”部收字 135个。为什么从古至今各字书“冫”部收字数差异如此之大,难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产生了如此多新的“冫”部字?
      据笔者考证,“冫”部收字数增加有以下原因:各字书部首归并原则不同;各字书收字原则差异;讹误;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对“冫”部收字数量影響最大的是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而这当中又有一半以上归根于部首(部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如“凄”字,部首为“冫”。)的发展演变:由非“冫”部字演变为“冫”部字。如:
      u:本作“潔”。《说文解字》无“”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及其他字书均采用“”为“潔”之俗字之说。《说文解字》“水”部收“潔”字,“潔,瀞也,从水,絜声,古屑切”,“潔”与“瀞”互为转注,而“瀞”意为“污垢秽也”,少了一点变为“”之后,即少了“污垢”,正与现代“”意相同,且二者在很多时候都存在互用的情况,如“淨淨潔潔”和“淨淨”,可见“”实为“潔”演变而来的俗字。“”原应属于“氵”部。
      在此,需要提醒一个问题,即《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对“”的释义都引用《玉篇》的说法,可是它们用字却不一样,《康熙字典》和《中文大辞典》用“潔”而《玉篇》用“絜”。这里并不是二者引用《玉篇》错误,“潔”和“絜”其实也是异体字,这一点在《字林考逸》中早已考证,“絜潔二字通桐柏廟碑絜沈祭,絜即齊潔也,廣雅并絜靜也,絜即潔也,是皆絜通潔之证也”。
      准、凖:本作“準”。《说文解字》无“准”字。《玉篇》:“准,俗準字”。《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收“准”,言“准”为“準”之俗字。关于“准”由何而来?《字林考逸》早已言明“准,平也。準从水傍隼,《字林》作准,丁小山曰,《说文》从水从隼,《玉篇》及《汉隸字源》云,準俗作准,而汉桐柏淮源庙碑准则大圣则,準已作准矣。案:准字,從仌,无义,疑字林准字本作淮,而後人改之以别于江淮之淮耳”,此详尽地考证“准”原为“氵”部。
      况:本作“況”,或“” “況”之讹。《说文解字》无“况”字。《玉篇》:“况,俗況字”,《康熙字典》言“况”或“” “況”之讹。此虽不能确定“况”究竟从何而来,却可以确定“况”本不为“况”。据笔者考证《说文解字》收“況”字,意为寒水,正与“仌”义相证。又《正字通》、《字林考逸》等多部字书皆言“况”为“況”之俗字,且皆有说法。又结合“冫”部字演变规律,“况”应由非“冫”部字演变而来,更确切的可说由“況”。
      冲:本作“沖”。《说文解字》无“冲”字。《玉篇》:“冲,俗沖字”。今“冲”的冲击、冲撞之意与《说文解字》“沖,涌摇也”有意义上的承接,且“冲”跟“沖”常有混用的情况,如《诗经·七月》载“二之日鑿冰沖沖”与《初学记》载“二之日鑿冰冲冲”,“冲”原应属“氵”部。
      决:本作“決”。《说文解字》无“决”字。《玉篇》:“决,俗決字”。“決”,《说文解字》云“行流也”,原本为水名“廬江有決水出於大別山”,至《管子》则有“決之則流塞之則止”,该“決”与今“决”疏通、排除阻碍物之意一致,至后《管子直解》则有“决之則流塞之則止”,“决”原应属于“氵”部。
      减:本作“減”。《说文解字》无“减”字。《说文解字》收“減”,意为“损也”。《玉篇》:“减,俗減字”。实际上,“损”并不是“減”的本义,“減”的本义为河流名,如《山海经·东山经》“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因为由原本的水名,假借为后的“损”,字义是减少的,因此,“減”简化为“减”,“减”原应属于“氵”部。
    相关热词搜索:汉字|部首|浅谈|演变|影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