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时间:2022-08-17 19:5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对学生而言,发展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文底蕴,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树立多元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该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以高扬人文性为目的,借助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并且尊重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进行引导与关怀,以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文底蕴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成长要求的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底蕴体现在学生对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构建。更具体地说,它是反映学生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一系列主观情绪的集合,因此需要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渗透。一般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观念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在人格是否健全、精神是否健康、气质是否顺畅以及修养是否良好。对初中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它需要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状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给予关怀和引导,利用优秀的历史、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其增长智慧、丰富情感。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和担当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人文底蕴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发展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直观表现。所谓责任担当包括学生在处理社会、国家和国际等问题时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内心构建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以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为宗旨,从自身做起尽全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用优秀文化陶冶学生心灵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阶段,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人类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可以挑选合适的时机,通过引入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英雄事迹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感知,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心灵的净化。
      四、用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我们一路走到现在的重要支柱,它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陶冶学生的心灵。比如说,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爱国情怀,以团结统一为目标,以和平发展为宗旨,以勤劳勇敢为准则,以自强不息为底蕴,让学生在民族精神的海洋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瑰宝。另外,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来传递民族精神的内涵,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五、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初中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暴露出很明显的规律特点,比如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责任感稳步提高、注意力愈发集中和稳定、抽象思维能力渐长、想象力和创造力空前旺盛、情感认知开始萌发、意志力面临挑战,并且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集体意识等。综合这些特点的规律,可以摸索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前进的道路,教师应该结合课堂环境和实际生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和谐发展。
      六、反映青少年文化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青少年独有的时代开放性和流行模仿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反映出这些文化特点。详细地讲,教师应做到:第一,正确处理学生迷恋流行文化的现象,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兼顾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有益的流行文化;第二,重视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教导学生合理看待并使用互联网,力争在信息化时代不随波逐流;第三,时刻把握学生思想解放的程度,避免由于过渡开放导致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及时纠正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七、关心学生的精神需求
      作为教师,不应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也要重视并关心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更需要教师有所作为。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动人的故事来进行谆谆诱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滋润,让学生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确定奋斗目标以及理想信仰;通过丰富多变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毅力、锤炼学生的品格和意志。做到这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于无声无息之间积累人文素养和情怀,使学生受益终生。
      參考文献:
      [1]林晓芹.思品课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5).
      [2]姜萍萍.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
      ?誗编辑 李博宁
    相关热词搜索:培养学生底蕴素养思想品德学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