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多模态视角下的手势隐喻

    多模态视角下的手势隐喻

    时间:2022-08-18 10:3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Charles Forceville将隐喻研究深入到了多模态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言语层面,而是深入到非语言层面或多模态层面。手势隐喻是非言语隐喻的重要形式,和言语隐喻相辅相成,从而实现话语意义的构建和传达。本文以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中的手势语为研究语料,分析演讲中隐喻性手势多模态意义构建的类型、特点和功能。从多模态角度探究演讲中隐喻性手势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从而为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手势;演讲;意义建构
      1.引言
      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隐喻不是修辞,而是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具体的、熟知的源域到抽象的、不是很熟悉的靶域的映射。之后隐喻理论脱离了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进入到人类的认知思维领域。由此我们得知隐喻不仅外显在语言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其他交流莫泰,如图片、音乐、声音和手势。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隐喻思维的言语表达,这掩盖了一些仅靠言语模态无法表征的隐喻思维(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口头语言交际构成了一个本身就以多模态为特征的交际情境,故应用于该交流形式中的隐喻具有多模态潜质。语伴手势(co-speech/co-verbal gestures)作为与有声语言伴生的自发性手势不只是言语的插畫(illustrators),更是内在于话语本身的一部分,是通向说话者思维过程的窗口。因此近年来隐喻的研究越来越注重从手势研究中取材,并强有力地证明了隐喻是各种模态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所选样本使用手势隐喻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多模态的视角考察言语生成过程中言语隐喻和手势隐喻是如何合作的。
      2.研究概述
      2.1手势隐喻研究
      隐喻手势的研究最早见于19世纪安德亚迪约罗(Andres de Jorio)的著作,他发现那不勒斯人指代过去会指向身后,指代未来会指向前方。此后Wundt也注意到时间概念的空间呈现,他将表达另一领域概念的手势称为符号手势(Symbolic gesture).而近年来隐喻手势研究的真正兴起得益于三方面的发展:
      (1)心理学家麦科内尔(McNeill)开启的手势的认知研究。这一革命性创见获得众多支持者,手势不再被当作言语的副产品,手势与言语的同步性(synchronization)表明二者是同一认知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麦科内尔肯定融合主义(integrationism),认同语言学的去神秘化(demythologize linguistics),认为语言理论应该拒绝简约,提倡辩证整体,根植人类行动和物质的经验。这一主张在以身体哲学为思想背景的认知语言学家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应。
      (2)语言学家Lakoff 创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基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模式,作为基本认知机制的隐喻不应局限于语言表达,还应体现在其他的人类行为当中。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身在心中、心在身中,手势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必然反映隐喻思维。
      (3)Forceville领军的隐喻的多模态研究。隐喻本质上是多模态的。佛塞维尔和约睿思阿帕里思(Urios- Aparisi)(2009)从认知角度对平面广告、漫画、电视广告及电影中的图像隐喻做了系列研究,使囿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概念隐喻研究真正进入一个具有更广的人文视野的跨学科研究阶段(江桂英、王容花,2013)。隐喻手势同样展现出跨学科特质,受到包括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符号学、神经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Cienki&Müller,2008)。
      2.2多模态手势隐喻研究
      在当代隐喻理论的指导下,Cienki是把隐喻和手势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Cienki,1997,1998)。Cienki & Muller(2008)较为详尽地论述了隐喻、手势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倡导我们不应停留于从某一特定的模态来思考隐喻,而应把隐喻从本质上看作是多模态的。Muller & Cienki指出在言语和手势两个模态中,通过相同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及相同的目标域和不同的始源域呈现的多模态隐喻非常普遍,但以相同的始源域和不同的目标域呈现的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则较为罕见。他们对言语-隐喻手势的研究表明,“死隐喻”,即高度规约化的隐喻,也被作为隐喻表达而被积极地加工,揭示了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本质。中国台湾学者Chui(2011)分析了有关“制茶”和“谈恋爱”两段汉语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手势中出现的概念隐喻,结果表明在即时多模态交际中,隐喻手势能为人们了解反映说话者注意焦点的概念化方面提供显性的额外信息。以上学者有关手势隐喻的研究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构建了较好的理论框架有关手势隐喻的研究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构建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3.用多模态隐喻分析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讲话中的手势隐喻
      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的主题是梦想和责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大家更加努力奋斗,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理想不懈努力。整个演讲17分钟,其中手势语言大约为350处。本文从隐喻关键词和情感语言两个方面对奥巴马演说中的隐喻性手势进行识别。
      Mitterberg & Waugh指出,要理解源域对象(very object)和目标域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之间的隐喻映射,前提是理解源域手势(hand)和目标域想象物(imagery object)之间的转喻映射。在演讲中,隐喻性手势语的意义构建同样遵循着转喻、隐喻的规律,呈现出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互动整合的特点。具体表现有:
      第一,转喻为隐喻提供必要的基础。奥巴马演说中有句话是 “I`ve talked about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t…”如图1.1所示。大意是家长有责任确保你们走正路。奥巴马的手势是“右手掌手指并拢,直指向前方,并经历了三次点顿”。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他比划的手势里获得一个“tract”的概念。然而,演讲者这里指的是一条抽象的、通向平稳的漫长而崎岖的“tract”。受众也随着奥巴马的手指,经历了一个先转喻后隐喻的过程。这个手势描述了两个阶段:第一步是呈现的空间“tract”,第二步是所暗示的人生的“tract”,后者更加的抽象。同样,听众也经历了两个解读过程:第一。通过转喻过程认识手势所代表的实际的“tract”;第二,通过隐喻,理解实际的“tarct”所代替的抽象过程。想象的实际道路可以通过手势本身来获得,但手势所呈现的路下的隐含的目标域及源域,只能通过隐喻来获得。目标域“正路”用言语的模态呈现,而源域则通过手势表达。在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在时空交互中交错使用,从而实现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认知域之间的系统性映射,成功实现隐喻意义的构建。
    相关热词搜索:隐喻手势视角多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