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

    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

    时间:2022-08-21 08:4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2
      围手术期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全期护理概念,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知识技能,针对手术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实际需要,给予患者手术前期、中期及后期的各项专业及持续性护理活动[1]。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同时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手术中因操作方便及术中抢救一般选择易固定的静脉输液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患者有关静脉输液的实际需求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择围手术期静脉患者护理对比常规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0)岁;观察组接受静脉输液护理,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5±4.5)岁;两组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测,符合手术要求,上肢输液100例,下肢输液100例,排除器官障碍、意识障碍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接受静脉输液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护理:预知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手术部位,选择套管针的型号和穿刺部位。术前根据手术需要,配齐手术中所需一切物品,检查手术设备,调节手术室温湿度。选择血管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穿刺部位,如:头颈部,双手做手术选择下肢血管。心脏手术在左手穿刺。胸外科手术和乳腺手术选择对侧肢体。胸腰椎手术选择右手。穿刺过程中要评估血管,如有无静脉炎,肢体活动情况,有无血栓形成可能性。(2)选择套管针型号,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方法,部位,预知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选择套管针型号。标示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通道或静脉均穿刺患者,防止发生管路混淆。控制输液速度,保持输液通畅,观察输液反映,准确记录输入量。麻醉诱导前准备中心吸引器及抢救药品,保持室内安静,协助麻醉医师实施气管插管,密切观察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直至气管套管笃固定,连接呼吸机。(3)术中需根据患者舒适度协助其调整体位,防止肢体受压,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操作,保持患者正常呼吸、循环功能,防止体位术中移动。严格执行术中查对制度,防止异物残留在腔内。执行静脉输液后检查物品数量。(4)术后恢复期需告知患者每日输液剂量及时间,根据医嘱定时给予患者静脉输液,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病症类型与主治医师沟通是否调整剂量。辅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协助其排痰,按摩下肢,给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指标。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无不良反应。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情况,分为伤口感染、发热、过敏、静脉炎等指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指标,满分100分,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取满意与非常之和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 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者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中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4.0%;组间计算值为7.454,P值为0.00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中发热1例,过敏1例,静脉血栓0例,不良反应率为4.0%,对照组中发热3例,过敏2例,静脉血栓2例,不良反应率为14.0%,组间计算值为12.036,P值为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40例,满意9例,不满意1例,约束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36例,满意8例,不满意6例,约束满意度为88.0%,组间计算值为7.149,P值为0.00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围手术期是从手术治疗时至手术治疗基本结束后的一段固定时间,其手术本身具有一定创伤性,导致患者术后需接受相關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及药物支持主要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针对静脉输液的护理方式在改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围手术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差,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由于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患者有一定几率发生静脉血栓。因手术体位不当导致静脉受压,血流缓慢,从而引发姜麦血栓[2]。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血小板数量增加,粘附性增强。同时因针刺造成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促发凝血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继而引发血流变慢,血小板沉积,造成静脉血栓[3]。本次研究发现,围手术期静脉输液护理效果显著,其对患者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能够有效减少静脉回流的影响。护理人员协助其进行床上活动,减少运动损伤,通过按摩促进下肢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功能,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液活性,从而达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对患者上肢及下肢进行热敷,降低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病变风险,提升自身穿刺技能,避免同一区域重复穿刺,减轻局部及远端组织与血管损伤。同时将药物进行充分稀释,进行有效理疗,起到保护静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输液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升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程江鸿.浅谈围手术期静脉输液的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7(5):442.
      朱明芝,周莹,毛平等.前馈控制在围手术期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7(16):33-35.
      言克莉,许迪.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3):27-28.
    相关热词搜索:输液静脉护理患者手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