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加快海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加快海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08-23 16: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为深入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名州”的战略部署,根据州政府《关于开展相关领域调研工作的通知》(西政﹝2017﹞60号)要求,笔者就如何加快海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调研。
      一、海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抢抓政策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1.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据考古发现,海西有三万多年人类活动的历史。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横亘海西,女娲补天、周穆王西巡、西王母瑶池等神话和传说大多可以在海西找到地理印记,听到历史的回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羌、氐、匈奴、鲜卑、吐蕃等各部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吐谷浑王国等辉煌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或遗存,史前岩画、“鎏金凤鸟”“棺版画”等珍贵文物为世人关注。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处。
      2.民族民俗资源绚丽多姿。海西是一个移民型、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常住人口的32%,汉、蒙古、藏、回、撒拉等36个民族兼容并包、和谐共处。以德都蒙古文化为代表的民族历史文化,以那达慕、智格鲁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孟赫嘎拉、藏历新年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摔跤、射箭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以“黑帐篷”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长调、拉伊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有3项,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3项,代表性传承人2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所;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87项,代表性传承人268名。
      3.宗教寺院资源神秘独特。海西宗教文化悠久,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睦共生、并行不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宗教文化。目前,全州依法批准开放的宗教寺院有60座。都兰县香日德班禅行辕是西藏和平解放、宗教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见证,昆仑山无极龙凤宫是明末道教混元派的道场所在地,天峻县夏日哈石经院是环青海湖地区独具特色的佛教石刻文化景点,乌兰县都兰寺、天峻县札查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观赏价值。这些宗教寺院不仅是信教群众礼拜、朝觐、祈愿的神圣场所,而且大多处在风光秀丽、依山傍水之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对游客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极具开发价值。
      4.时代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横穿茫茫戈壁和无人区的青藏公路与铁路、“美名天下扬”的英雄地中四井、垦战荒原的农垦历史遗存、浩瀚高原上的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座戈壁新城,彰显着一代代柴达木人艰苦奋斗的卓越成就。另外,海西创造了全国春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枸杞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光伏及光热发电基地。这些资源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工业旅游品牌的重要载体。
      (二)提升目标定位明晰
      根据州“五重”工作安排,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海西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决定的通知》,明确了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即:立足建设高原旅游名州,打造高原旅游目的地,建成新丝绸之路旅游集散地的总体定位,围绕打造两千万人次、两百亿元收入旅游产业的目标要求,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为重心,坚持大文化引领、大旅游布局、大区域合作、大平台支撑、大投入推进、大融合发展,搭建四大发展平台,实施十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发展格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全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全州文化市场文体户总数达200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达到20家。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完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生态旅游文化目的地。
      (三)推进态势稳中向好
      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品牌宣传营销和旅游行业管理均有新进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年共接待游客1105.77万人(次)、增长48%,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增长59%,首次突破旅游人次超千万、旅游收入过50亿大关。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茶卡盐湖景区游客呈现爆发式增长,自去年6月1日开园至10月10日闭园共接待195万人(次),增长66.3%;收入近亿元,增长90.7%,顺利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一举成为全省第二大品牌景区,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服务最佳景区”,成为全省旅游新亮点。我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海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問题
      当前,海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景区分散、规模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1.历史文化挖掘不充分。对海西历史文化研究不够,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地域文化定位不够明确统一,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得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2.精品旅游线路缺乏。景点小而分散,缺少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龙头景区和精品线路。旅游层次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产品,游客驻留时间短,日均消费低,属典型的“路过型”,“目的地型”旅游未形成。旅游资源在示范区具有同质性,客源市场具有相似性,缺乏错位的竞争优势。
    相关热词搜索:西文探析产业发展路径加快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