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从欧债危机的视角分析欧元的困境

    从欧债危机的视角分析欧元的困境

    时间:2022-08-24 18: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欧元区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以及区域整体应对非对称冲击时的制度困境。欧盟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区内劳动力流动性面临较大障碍,经济一体化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而财政和政治联盟的缺失导致欧元区无力应对非对称冲击,严重挫伤投资者对欧元的市场信心。因而,加入欧元区的稳定性成本高于预期。总结欧元区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得出有关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启示,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欧元 最优货币区 人民币国际化
      欧债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引起了人们对欧元国际地位和欧元区制度设计缺陷的探讨。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的差异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同时,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是否救援及如何救援的争议导致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加剧了对全球经济下行和欧元前景的担忧。欧元虽然不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但危机的蔓延却与欧元区的制度设计缺陷有关,且欧债危机能否度过直接决定了欧元的命运。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成功的实践,欧元的命运不仅与欧盟戚戚相关,更关乎全球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区是否真的是最优货币区?为什么财政与政治联盟是欧元摆脱困境的前提?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探讨欧元区是否适合组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成货币同盟,重点关注加入货币区的稳定性成本,思考欧元未来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通过总结欧元区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还可以得出有关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启示,这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回顾
      为了深入分析欧元的困境,有必要简要回顾最优货币区(0一CA)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蒙代尔提出。他认为在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两个区域之间需求转移导致的冲击可得到消除,要素的流动性是建立最优货币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传统的OCA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建立OCA的标准,包括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胀偏好相似性、政策一致性等。现代OCA理论关注最优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克鲁格曼指出,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入货币区的货币效益越大、经济稳定性损失越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成为OCA的主要标准,如果外部冲击对不同成员国产生不同影响,则加入货币区的稳定性成本会很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趋同性越强,遭受非对称冲击的几率越小。另外,实证研究表明,OCA具有内生性,即一国在加入货币联盟后其经济结构会受到影响,事先不满足条件的国家事后可以得到满足。这就为欧元区的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
      欧元诞生时世界经济运行平稳,货币联盟给成员国带来了显著的收益,此时的成本也往往较低。在最优货币内生性理论的影响下,欧元区成员国由最初的11个增加到17个。但自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使得经济冲击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而分散的财政政策则使成员国整体上应对非对称性冲击的能力下降,加入货币区的成本便集中地暴露出来。
      二、欧元区成员国不满足OCA理论的条件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欧盟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德国、法国等为核心,以包括“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在内的南欧国家为外围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核心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拥有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实体产业。而欧猪国家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足,缺乏长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更重要的是,欧元区新成员的加入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异。2007年斯洛文尼亚加入,当年便取代葡萄牙成为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2008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2009年斯洛伐克加入,这些新成员的人均GDP都处于区内垫底位置,成为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均实际GDP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倍数从2005年的3.78提高到了2009年的6.54,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此后,这种差异虽有所缩小,但仍维持在6倍以上的水平。
      (二)要素流动性
      要素流动性是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某一区域是否符合OCA的重要标准。如果成员国之间要素流动性很强,则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会缩小,实行单一货币制度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入货币区所带来的收益将超过其成本。这正是欧元区诞生的重要理由。
      欧元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加之信息条件的改善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区内资本市场更加深化、透明、流动性更高。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区内FDI的流量超过3000亿欧元,比两年前增加了88%。2001—2010年,欧元区居民所持有的欧元债券每年都超过75000亿欧元,且10年来持有额稳定,波动不大。可见,随着欧元的使用,汇率风险和跨区交易费用下降,极大地刺激了区内资本流动。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指标是利率的趋同。2001年初,德国与“欧猪五国”长期债券的利差大约为40个基点。随着欧元的启动与区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二者之间的利差不断收窄,到2005年1月最低时只有5个基点,且在2002-2007年上半年均维持在20个基点以下。OECD的研究显示,2001—2006年,在德国,利率比应有水平高50个基点,而在希腊、西班牙和爱尔兰,利率却比应有水平低300-400个基点。这正是资本在区内自由流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信誉与风险与德国日益接近。实际上,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德国与“欧猪五国”之间的利差开始扩大,欧债危机更是使得二者之间的利差增大到了780个基点。
      从劳动力的流动情况来看,进入21世纪,人口净迁移量随着欧元的启动而大幅度上升到150万人左右,同时,失业率也从10%的高位缓慢下降1—2个百分点。货币联盟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降低了区内整体失业率,这的确反映了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内生性。经济形势较好时,这种内生性表现明显,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实际情况与内生性理论相背驰。区内人口净迁移大幅下降到了65万人左右,失业率再次攀升到9%的高位,大致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2009年以后,虽然欧元区各国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就业,但人口净迁移回升极其缓慢,劳动力流动性处于低谷且反弹较弱,失业率也有升高趋势。
      欧洲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一方面源于各国文化、历史和语言差异,另一方面也与福利待遇等政策限制有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决非短期能够解决。
      劳动力的低流动性与资本的
    相关热词搜索:欧元视角困境危机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