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花香冉冉愁予”

    “花香冉冉愁予”

    时间:2022-08-27 17:0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吕碧城病逝于香港。围绕“名女人”的绍介文字总有一点“八卦”的味道,比如她是袁世凯的秘书,是中国第一位女校校长,是腰缠万贯的商人,是政论家,是女权主义者,也是南社社员,她与袁克文情感朦胧,等等。不过,有一点确凿,她是民国一位优秀的词人。女人写作,也会被娱乐化,因此有了“吕碧城、石评梅、萧红、张爱玲”民国四大才女一说。
      吕碧城,字圣音,安徽旌德人。一八八三年生于山西太原。家学渊源,弱冠学诗填词,深得樊增祥赏识。美貌、才华、思想、能力集于一身的吕碧城,的确是民国初期屈指可数的女人。人到中年,孑然一身的吕碧城退出社交圈,到国外旅行、经商,厌倦俗世后遁入佛门。
      一九四三年一月四日,病入膏肓的吕碧城在梦中得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清醒后,她用刚健含婀娜的书法抄录,寄给友人。此前十几天,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吕碧城与龙榆生书,并寄樊增祥、严复的诗稿,还有自己在瑞士所拍的照片。邮件何时寄出不详,龙榆生接到的时间恰是一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吕碧城往生。
      吕碧城弥留之际的手札,樊增祥、严复诗稿,还有吕碧城的异域风景照,集中在龙榆生的案头。这几件物品,有独立性,又是一个整体,让龙榆生思绪万千。睹物思人,情深意切的龙榆生沉默了一晚,填《声声慢·吕碧城女士怛化香港,倚声寄悼》,怀念吕碧城——“荒波断梗,绣岭残霞,迢遥梦杳音书。腊尽春迟,花香冉冉愁予。浮生渐空诸幻,奈灵山、有愿成虚。人去远,剩迦陵悽韵,肯更相呼。慧业早滋兰畹,共灵均哀怨,泽畔醒馀。揽涕高丘,而今躑躅焉如。慈航有情同度,瞰清流、拼饱江鱼。真觉了,任天风、吹冷翠裾。”
      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确是知音,彼此的默契,在词句中沉潜。吕碧城赠照片给龙榆生不是第一次,在怀念吕碧城词作的注释中,龙榆生写道:女士有宅在瑞士雪山中,往年曾贻影片。
      一个人的最后时刻,肯定想着自己所尊敬的人。吕碧城离开人世的时候,把真挚的问候和祝愿向龙榆生表达,足以证明龙榆生在她心中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诗词。龙榆生与吕碧城均是民国的重要词人,惺惺相惜。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箨公。一九0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江西万载,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于上海。其词学研究成绩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
      学者张晖是龙榆生研究专家,他对龙榆生的学术生涯予以概括,第一,学养深厚;第二,整体意识;第三,知行结合。词学有着极强的专业属性,但治词学就不能仅限于词学本身。龙榆生在词学研究领域的突破,端赖于他对传统国学的熟知和探讨。因此,张晖说,治词如果就词言词,难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外,词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学者可以专攻一个方面,也不能有太大的偏废。龙榆生的词学研究,包括词谱、词律、词调,又触及词史、词学批评、词学文献等等。龙榆生的另一个亮点是诗词创作。他留给我们一千多首(阕)诗词作品,语言典雅,意境宏阔,思虑深挚,是现当代诗词创作的重要成果。
      龙榆生的词学研究和诗词写作,吕碧城钦佩。吕碧城在与龙榆生已刊手札中坦言:“词笔突进,凄丽隽永,非城所及,甘拜下风矣。”因此,她在弥留之际与龙榆生书,谈佛论道,陈述衷肠——“世间事如梦如幻,本无真实。重要者在看破世界,早求脱离……佛教之平等观,即是无国家、种族、恩怨、亲仇之分别。……珍重前途,言尽于此。”
      筹办“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看到吕碧城与龙榆生两通末刊手札。两通手札均是毛笔书写,恪守传统形式,通报行状,惦念友人,笔意清晰,感情深挚——
      榆生词家:十二月三日赐缄及造象均由港转到。感谢之至。一棹南溟今恰匝月。玉甫先生抵港已不及见。岁杪将往槟屿小住。二月间遵红海而西,雪山长往,此后恐与国人永别矣。林铁尊、赵叔雍、夏映庵及其他诸词家住址,拟请录示,以便分寄续刊之词稿。倘蒙惠允,感谢无量。由槟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转。专此,敬颂吟安。吕碧城谨上。十二月二十三日。
      榆生先生:前承赐缄,即已作答寄康桥旧邸,祈往邮局查询,并嘱其所有邮件皆转寄新址。按例系如此办理,惟须正式签名,则无遗憾也。玉甫南来未晤,盖鄙人已先离港,顷复由星坡抵槟屿,拟下月初赴欧。俟得定所奉闻。尊寓如再迁亦祈随时示知为幸。此复,敬颂吟安。碧城谨启。一月四日。赐函请由槟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转交。
      《龙榆生先生年谱》没有记录吕碧城两通手札寄达的时间,故编年不详。从文辞中推论,应该写于一九三七年前后。这时候,她在香港、南洋等地居住。“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队侵占中国领土。第三次出国的吕碧城从香港抵达新加坡,一路撰文,痛斥日军的侵略行径,宣传佛法,呼吁护生戒杀。前札中所言雪山,指的是阿尔卑斯雪山。她计划终老域外,因此发出“此后恐与国人永别矣”的喟叹。身在异邦,心系华夏,她仍然惦记林铁尊、赵叔雍、夏映庵等词人的状况,索要通信地址,以手札往复的形式,保持联系。
      两通手札间隔的时间不长,其中一个关键词是“玉甫先生”。“玉甫先生抵港已不及见”,“玉甫南来末晤”,说明她与玉甫在南洋的一个时间节点上擦肩而过了。
      “前承赐缄札”的笺纸为佛家专用。顶端为仿宋字“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笺纸中央是十六个双钩隶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斋念佛,戒杀放生。这张笺纸,印证了吕碧城念佛信佛的虔诚。吕碧城的佛缘可追溯到一九二七年,那一年她住在伦敦,偶然看到《印光和尚嘉言录》,突然开悟。次年断荤,一九三0年的春天,在日内瓦皈依佛教,法号“宝莲”。逝世后,她的二十余万港元捐献佛寺,并嘱咐后人,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抛入大海,供鱼吞食。
      两通手札的书法值得言说一二。她不以书法闻名,一手见法度、有性情的行草书,的确是民国文人书法的重要存在。没有见过吕碧城更多的墨迹,与龙榆生的手札,可以表现她在书法上的扎实功力和书写才情。第一,笔画结实、沉稳,提按张弛有度。笔重是豪气所为,墨淡有灵感传达,毛笔驾驭的能力可见一斑。第二,恪守传统手札的书写格式,敬语、平阙,补充题语,是词人吕碧城国学修养的体现。
      《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
      [美]班宗华著 白谦慎 编 刘晞仪 等译 定价:78:00元
      班宗华是美国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这本文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二十篇重要论文,班宗华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最高的兴趣”,所以本书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展现出他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毕生的治学思路与成果,可资国内读者借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冉冉花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