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迎着阳光,让自己先明媚起来

    迎着阳光,让自己先明媚起来

    时间:2022-08-28 08:3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工作多年,发现身边的班主任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年轻班主任,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因着经验和阅历的限制,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挫败感。
      第二类,是已经有了5年以上经验的“老”班主任,大多成为学校的骨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于做班主任的套路,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也日益增多,“职业倦怠”犹如婚姻中的“七年之痒”,常常就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
      第三类,也许在每个学校里都有,但一定为数不多。他们大多上了年纪,是学校里的元老级教师。之所以还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他们真心喜欢和学生在一起,面对学生的心态更像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身上,他们能够感受到青春和希望,“眼见心喜”是对他们最恰当的形容。
      事实上,第三类班主任往往是前两类班主任羡慕的对象,“要怎样修炼,才能到达那样的境界呢?”对第一类班主任,他们欠缺的是经验和阅历,只要用心,他们会在实践中慢慢成熟。而对于第二类班主任来说,他们首先需要应对的,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的概念。职业倦怠理论上分为三个指标: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以情感衰竭为核心成分。
      教师和医生一直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心理学研究表明,班主任在“成就感”和“情感枯竭”两项指标上均与非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这证明了班主任职业倦怠程度的确比一般教师要高。
      为什么班主任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呢?仔细想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工作方式重复,缺乏新鲜感。记得有一句褒奖人的话是这么说的——“该同志自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是如果仔细推敲,这“几十年如一日”真的好吗?不可否认,一位有着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班主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但若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只是凭着习惯,循着惯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渐生厌倦的时候,其实已经忽略了“岁岁年年人不同”。
      2.工作任务多、压力大、风险高,身体、心理不堪重负。一直以来,中小学的班主任都特别辛苦,从“班级常规管理”到“安全防范”;从“心理健康”到“道德教育”;从“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到“与家长、学校、任课教师的沟通”……可谓从早到晚,一刻不停。与此同时,中小学班主任通常还兼有教学任务,尤其是高中班主任,教学任务更是繁重。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往往还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教学比试。任务多、压力大,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受。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班主任工作的“风险性”较之以往明显增强。作为学校进行细化管理的直接“抓手”,班主任面临来自学校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的多重压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班主任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在校的“第一负责人”。一旦孩子在学校内外出了任何问题,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班主任。随之而来,学校领导也会对班主任颇有微词。而网络时代里,信息在快速传播中常常失真、变形,社会舆论更是动辄以“师德何在?”质问教师,仿佛教师是万能的,班主任更要为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买单”。于是,我们的班主任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事,真正应了那句调侃“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试想,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不堪重负时,又怎么可能享受工作的乐趣呢?
      3.工作成就感低,自我认同不足。事实上,大多数职业做久了都会失去新鲜感,压力大、风险高的职业更是比比皆是。但为什么“班主任”这个职业却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真正影响人情绪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现实生活中,班主任群体普遍成就感不高,自我认同严重不足。“班主任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警察?狱卒?法官?保姆?朋友?导师?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每个班主任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认同程度。在这里,你告诉他班主任是什么,其实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你对一位觉得自己整天在奔忙、打杂的班主任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会觉得你在说一个笑话。
      怎样尽早察觉到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呢?
      这并不困难,相信绝大多数班主任都具备这个能力——当你发现,自己经常处于身心极度疲惫和困乏的状态,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同事缺乏积极正面的评价,在班级管理中放任自流,对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心有怨言……这个时候,你就该停下脚步,先处理好情绪,再试图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及时处理职业倦怠情绪?
      这里的关键词是“及时”。许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出了问题,也都知道该做一下调整,但无论是由于“压力”也好,“惯性”也罢,还是有太多的班主任一边抱怨着生活,一边继续按照既定的程序推进着自己的人生。这样貌似在“坚持工作”,实际上却是在随波逐流。
      不可否认,班主任的工作本来就是“操琐碎的心,做繁杂的事”,然而也就是在这些琐碎与繁杂中,班主任以自己的“道德品性”“工作态度”“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修养、思想情趣、学业表现,乃至生活态度和人生作为。
      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位处于倦怠情绪之中的班主任,将会带给学生怎样的负面影响——烦躁的情绪、抱怨的心态、应付的态度、低下的效率……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且,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焦虑或疲惫中,认知和判断往往会随之出现问题。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当今校园经常会发生一些恶性事件的缘由了。是的,许多校园恶性事件的根源并不是所谓的“师德”问题,而是“关系”问题。一位长期处于倦怠状态的班主任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的,而缺乏“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班级管理一定会困难重重。
    相关热词搜索:迎着明媚阳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