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地中海永不消散的硝烟

    地中海永不消散的硝烟

    时间:2022-08-29 17: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叙利亚走进了世界的镁光灯中。在这片不到2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权力争夺、贫困饥饿、宗教矛盾、恐怖活动、外部干预等等,所有能够想到的动乱因子都在持续发酵,燃烧了7年的战火丝毫没有退散之势,反而随着砸向大马士革的105枚导弹愈发炽烈。对于许多人而言,这场汇集了中东地区甚至世界主要国家战略利益的乱局显得纷繁复杂,就让我们细细梳理深度交织的各方势力,拨开笼罩在叙利亚和平之路上的迷雾。

    一路向东的“茉莉花粉”


      整个事件还要从8年前蔓延于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运动说起。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西方世界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这对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西方的中东国家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此前潜伏多年的政治社会矛盾“井喷式”爆发。
      2010年12月17日,26岁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国内经济不景气找不到工作,无奈做起蔬果小贩,生活非常拮据。可就是这个勉强养家糊口的小买卖也做的不甚顺心,在遭到当地警察的暴力驱逐后,绝望的布瓦吉吉只能用自焚这种极端方式表示抗议,最终不治身亡。
      这起不大不小的社会事件激起了突尼斯人心中长期以来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居民涌上街头展开示威游行并迅速蔓延到全国,期间因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而形成大规模社会骚乱。面对民众对执政者下台的强烈诉求和渐渐失去控制的局面,总统本·阿里于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寻求政治避难,结束了23年的独裁统治生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茉莉花革命”。
      世界上有着类似国情的国家当然不只突尼斯一个,但革命的输出对象更适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国家。于是,革命的“花粉”沿着地中海一路向东蔓延,在整个阿拉伯世界迅速传导开来,这一系列革命运动被称作“阿拉伯之春”。
      在本·阿里逃亡沙特后的第11天,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多個城市爆发了民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反政府活动,促使有着“中东强人”之称的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两个邻居都爆发了革命,夹在中间的利比亚自然不能幸免。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天后,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随后内战爆发,卡扎菲倒台并死于乱枪之下。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爆发示威抗议活动,持续33年的“萨利赫时代”落下帷幕。
      不难发现,“阿拉伯之春”首波蔓延之地均是长期处于某位政治强人统治下的非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在这种蕴含着历史必然的巧合背景下,革命浪潮就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叙利亚——一个由政治强人家族统治了数十年的国家。

    摇摇欲坠的国家


      实际上,自1970年11月哈菲兹·阿萨德政变上台后,由于常年征战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叙国内运行状态已经不太“健康”。2000年,接手了一个“烂摊子”的巴沙尔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 在阿里远走沙特后11天,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可以看到标语的配图非常直接
    ◎ 图中涂色的国家均被“阿拉伯之春”波及,可以看到基本囊括了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中东绝大部分国家,海湾国家因为采取经济补偿和及时镇压等方式,避免了内乱

      政治方面,承诺推进民主化改革,但仅限于与多年对手叙利亚民族社会党(叙利亚一个带有法西斯倾向的民族主义政党,主张建立包括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地的大叙利亚,1955年因图谋发动军事政变在叙利亚被禁,但在黎巴嫩继续活动)和解,以及放松对教权派的控制等措施。无论是改革程度还是进度都不能令人特别是叙利亚青年一代满意,后者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外部世界,心理落差较大。
    ◎ 老阿萨德上台伊始与西方世界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图为他与来访的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会谈

      经济方面,留学归来的巴沙尔主要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农业经营规模化等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建立“社会的市场经济”,即在保持国有经济部门对战略产业绝对控制的同时,扩大私营经济的比重,放松对外资和金融业的管制。但由于独裁式政体制约,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民众几乎没有享受到改革红利,反而形成了若干垄断的官僚资本。同时,由于向大农场主实行优惠开放政策,土地被大批购买,加之大量打井取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引发旱灾,约80万失去土地和生计的农牧民涌入大马士革等大城市,沦为无业游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稳定性被持续撕裂。
      社会方面,随着 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步入劳动力市场,叙利亚青年失业率开始快速攀升,成为了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到了2007年,叙利亚约有25%的青年失业,在东部比较落后的代尔祖尔省,这个数字更是高达35%,全国至少有10%的家庭没有收入。国家主要依赖少数产业的出口和外国游客带来的外汇维持运转。对于这些问题,叙当局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只是通过发放补贴让老百姓勉强维持生计。而西方金融危机让叙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最后连补贴也无力发放。
      此外,因宗教问题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所属的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堪称阿拉伯世界“少数中的少数”,只占叙人口15%左右,相反,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均是逊尼派。在中东,宗教矛盾是动乱纷争的最常见甚至是恒定因素之一,因此,叙利亚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宗教结构注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相关热词搜索:地中海消散硝烟永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