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向京,没有人替你看到

    向京,没有人替你看到

    时间:2022-08-30 11:2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我们在观看一个东西时,我们从来不只是在看这个物,我们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
      ——约翰·伯格
      去向京工作室的那天是初夏,天气晴朗明亮,向京的院子中的树木还没有更多的郁郁葱葱,工作室的建筑以红砖为主体,曲折迂回,间或有一只两只的狗,楼上楼下的穿梭,好似给客人指路。
      向京一如刚认识的那几年的样子,还是那么瘦,不管长发短发,都是瘦的精神,瘦的飘逸。
      这一次发现她的飘逸是有一些根源的:立体的五官仅仅是一个方面,她身体中有一种罕见的柔韧度,就是没有经过任何的体育锻炼,却一弯腰手掌就能轻松碰触到地面,甚至可以碰触的更深入一些,那是很多锻炼的人都难以企及的柔韧度。除此之外,多年从事雕塑这一艺术门类的特殊性,使得她手指的力量也很大。
      在广袤的空间和体型阔大的雕塑中间,向京凸自在那里飘逸着,敏感着、文艺腔十足、个性十足,又有一点严肃的不合时宜。
      向京在龙美术馆的展览叫做《没有人替我看到》。这是一个朋友圈分享的时代,人们通过手机度过自己的大部分生活体验,读书上学买东西交朋友。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到艺术展览现场去呢?向京说,“你需要一个时刻跟自己面对面。”真正面对展览这个命题的时候,会发现,不知道这件作品完成的年份,你却依然能够感知它;不知道这件作品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创作者创作它时有怎样的企图和诉求,你却依然被它感动,我们到达现场的意义就在于此,“没有人替我看到”,便是这种认知的过程,要通过自己的肉身去完成。
      美国评论家费恩-伯格如此评价,“向京是那种特别忠于自我体验的艺术家,其他的一切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她才不在乎趋势、潮流是什么,她也不在乎行业内的人怎么评价。她的作品最触动我的一点是,你可以从中看出她自己在自我认知、自我道路上的演进和成长,从童年到成年,她都用很私人的方式诉说了出来:成长意味着什么?如何体验这个世界?这种真实性很打动人。这有别于我看到的其他任何作品。”
      这样的评价其实非常真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向京是记者朋友中唯一一个使用老式手机的人,这一次见面向京终于用上智能手机了,这让她很顺畅的能够跟其他人聊上天,而不是她发短信过去很久,别人因为看不见而没有回复。可是,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古老”,因为她有更古老的朋友。向京这样讲述作家残雪的故事——“她用电脑写作,用邮件联系,我俩有一段时间发邮件的频率跟发短信似的,即便是一句‘好的’也要发一封邮件。她住在密云的一个小区,过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因为有严重的风湿病,她家每间屋子都有一个空调、两个抽湿机。她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锻炼和跑步,从20岁到现在60岁,每天跑5000米。”
      残雪顽固地拒绝掉了所有的东西,过着一种比向京更加封闭自律的生活——她每天都在工作,大概能写作一两个小时,也正是为了每天能够写那么点东西,所以她靠这样严格自律健康的生活来保持身体的好状态。《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是这样的人,在山西一水电站默默工作几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生活在高密特别普通的镇子上,好像优秀的作家都是这样的。“或者说大城市的环境太打扰他们创作了。我觉得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尽量减少打扰,减少让他们分心的东西。”向京说。
      他们有一种共性便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这一点和向京惊人相似,这位也是这样一个人啊。“跟他们一比,我太世俗了,我真的太羡慕了,我觉得那种完全不怀疑的,不受打扰的生命的专注度一定很吓人。”
      戴锦华写向京的文章的题目叫《语言之内,历史之外》,她说向京是她碰到的非常独特的一个,在她基本的解读的语境里,向京简直就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样,她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题,每一个实践阶段都有她自己的脉搏。
      “我有一个特强迫症似的习惯,每三年就要做一个系列,面对一个崭新的工作方法。”向京说她这么多年才发现没有人这么干,一般艺术家不会这么自律,这么强迫症的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很难有这么一个清晰的工作板块。评论家戴锦华说,这是少有的一种自我建构的方法。她没有什么参照,都是我自己硬憋出来的一个自己的体系,也在一点点推进当中固化,自我的建构也这样一点点的搭起来了。
      “我也没办法解释这个由来,但这样的工作方式对我帮助挺大的。单看一个或者两个系列,这是特别不成立的,当你雄心勃勃地做出一大片作品的时候,这种‘乌托邦’也就马上建立起来了。”
      所以,要到向京作品的现场去,因为你看到的,是向京的乌托邦,也是你自己的。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向京
      我从来都是不回头看,一直往前走,然后惊觉——哇,一大堆命题等着我。
      Q据说《没有人替我看到》是你自从大学毕业后,最大最全的一个展览?
      A听上去也挺惊悚的,这是我最近几年来最大的一个展览。可能是因为这样大的空間很难碰到,这对我的生活来说就像一个节点一样。2017年,我一年没做作品,但是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我的全集画册,我几乎不会想去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就像是看别人的人生一样,是纯文本化的,挺特别的,我要彻头彻尾的梳理它,就像是孕育的过程,从你生命里出来的这种感受清清楚楚地有逻辑有线索地勾勒出来了,用一个别人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创作,看我走过的道路。
      我做作品的时候是非常懵的,完全解释不了,别人写文章要我解释一下我做的是什么,每次我都解释的乱七八糟,完全说不出来,连个线索都没办法给他,因为这个东西完全没办法文本化,它就是一团非常模糊的东西,但是我自己有个很清晰的直觉,就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Q《没有人替我看到》的观看顺序是怎样的?
      A我把入口的地方改动了一下让人可以慢慢进入(展厅)。走到大空间之前要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这个路线设计完之后,(参观者)遇到的作品就会相对清晰一点;所谓的身体性,就是当你行走在这样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中,你可以遇到(作品),又会发现远处的另一个作品,会不知不觉被它吸引继续往前走。我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观者一个相对感性的体验。我的东西本来就叙事性挺强,这可能是一种相对适合它的方式,把叙事的东西做足,不需要任何的解释,我现在已经没有解释了,就是凭你自己去感受它。当然展览尽头有一个文献区,这时候你再看就知道是哪一个系列有哪些内容。我把纪录片变成了大家可以单独戴着耳机自己听的这样一种方式。当然这些都是辅助,你可以在最后有一个归整,但我希望在参观时能有一个最自然的感受。
    相关热词搜索:替你有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